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

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3.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5.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六个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6. 德育任务三个层次: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

7.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8.三本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简答题1.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其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根本价值与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学生的经验<2>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制约受教育权;*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与变革。

3.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功能);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4.简述班集体的特征?(2008)1 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1)应有一个集体奋斗目标(2)积极组织学生参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3)实行民主管理(4)要注意强化感情(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方面包括: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制改革:适当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基本精神: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

基本点包括: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基本观念: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论述题你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资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因此,一名教师就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牮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学校教育。

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案例分析教学原则和方法八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九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德育原则和方法七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德育途径与方法: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德育方法:说服(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榜样(伟人的典范<典范>,教育者的示范<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评优>)、锻炼(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修养(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奖惩(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和制度()等。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