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调研报告化学与环境学院13化本一班关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调研报告班级:13化本1 指导老师:【摘要】在科技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早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及,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须品。
但随着手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快速的社会节奏、忙碌的日常生活、复杂的人际交往使得人们,尤其是白领、学生等群体越来越依赖手机。
今日之手机不仅仅是通信工具这么简单,它正将使用者变成“屏幕奴隶”、“低头族”。
人们玩着手机入睡,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也是打开手机或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却各玩各自的手机的情况越来越多。
我们对手机的极大地依赖导致我们开始丧失与人沟通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手机依赖症”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
无论是学习的上课时间,还是课外运动时间,在大学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
“手机依赖症”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刻不容缓!前人的研究结果给与我们很多的启迪。
但是尚有不足,为此,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最新当代大学生或者同龄人为调查研究对象,做出如下报告,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真实地反映机依赖性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手机依赖症;大学生;低头族【引言】大学生活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就像江湖里的种种传说,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无数的比赛活动,浪漫的恋爱,日上三竿的懒觉,大家似乎只看到大学课外生活的“逍遥多彩”,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是学习。
然而,原本应该是学习的上课时间,玩手机,却成为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一大杀手。
“手机依赖症”使得大学生忽略了学业的重要性。
在课外,原本应当是朋友间相互交谈,相互关心的场景,如今却是被越来越多的沉默不语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所代替。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多的人“患病”。
因此,本调研小组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资料查询,来探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和原因。
【调查目的】一、大学生依赖手机的程度与原因;二、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现象提出防预对策。
【调查时间】2015年8月1日—8月31日【成员任务分配】由26名调查人员组成,分为四组,分别进行:制作问卷及数据分析、问卷线上工作、背景资料的查找与整理以及总结并制成报告【调查计划】【调查主要内容】经前期对课题的分析,我们结合了相关参考资料,设计并实施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借助网络平台采用匿名网上问卷形式,主要围绕手机依赖的个体差异性、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以及手机依赖在生活、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影响三个层次进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方式采用网上问卷,随机抽取调查对象(以在校大学生为范围,不包括研究生、博士生等),调查分析单位为个人,分析方法为单变量描述统计,将所有数据以频数分布表达形式统计出来再加以分析。
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100%。
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人数一共300人,其中男生128人,占42.67%,女生172人,占57.33%,男女比例可近似于1:1分配。
其中,大一学生占20.00%,大二学生占44.33%,大三学生占27.33%,大四学生占8.33%,本科二年级学生在调查对象中占较大比重。
(一)手机依赖的个别差异性1、您当前使用的手机价格是(单选)分析:根据调查知道,学生手机的价格普遍偏高,拥有2000元以上的手机的大学生占了受调查人数的35.67%,手机价格在1500元以上的大学生甚至达到了受调查人群的55.67%,500以下的手机只占4.67%,大学生对高端手机的需求性在手机价位上得以体现,我们可大胆推测,大学生对高端手机的需求性是大学生群体中攀比心理的影响。
2、您月均手机费用是(单选)分析:据调查可知,在手机话费消费过程中,约五成的调查对象月均手机费用在30—50元之间,这与手机消费套餐费用有关,认为这个价格的手机消费套餐性价比高,但仍有39.66%的群体消费水平在50元以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整体手机费用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像月均手机费用100元以上的群体就多达6.33%。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父母,消费能力有限,如果每个月一部分的生活费用于养手机,那对于学生及家庭来说也容易造成经济上的压力。
3、您使用最多的手机功能有哪些?(多选)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除了最基本的手机通讯外,最主要的用途还是QQ、微信、微博等的网络社交,甚至超过对手机基本通讯功能的需求,这些社交软件虽然也是用于沟通交流,但毕竟属于网络界面,娱乐性往往更突出。
另外,大学生对于游戏、小说等休闲娱乐需求也是相当大的,而将手机用于学习的却只有1/3左右。
因此,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发展,大学生对手机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手机的依赖也日益增强。
4、请您自评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0—5依赖程度依次递增。
(单选)分析:据数据表示,仅2.0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为0,即无依赖关系,42.33%以依赖程度为3自居,依赖程度超过3的有29%之多。
这反映了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手机都有依赖性,并且大部分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大。
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主观性回答,说明大学生手机使用团体中,对手机的依赖还是存在一定的警惕性和意识性的,这有利于手机使用的正确评估。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1、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大约多长时间(单选)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超过半数,其中使用时间超长的可以想见,而所占时间百分比最少的是一小时以内,仅占3.33%,可见大学生花在手机的时间之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之深。
2、您每天手机“贴身”程度是?(单选)选项百分比机不离身,贴身存放41.00%不贴身,但放在自己能注意到的地方44.33%需要用到时才拿出来12.33%经常不携带,带了也很少用到 2.33%表一分析:调查如表一所示,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必备的工具之一,其中“机不离身,贴身存放”的占41.00%;“不贴身,但放在自己能注意到的范围内”的占44.33%。
大学生由于日常通讯、学生工作要务等原因不得不使用手机,但将手机24小时贴身存放除了工作需要外,更多的或许还是对手机形成的隐形依赖。
表二:手机依赖的隐性行为表现分析:如表二所示,在回答关于“手机依赖的隐性行为表现”三个问题时,均有超过70%不同程度的认同。
大部分人在不经意间就习惯了手机参与生活的节奏,很少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手机中无法自拔,有事没事都不由自主,漫无目的地把玩手机,往往会降低办事效率和质量,同时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对手机形成的隐形依赖。
(三)手机依赖在生活、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影响1、使用手机是否会对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分析:调查显示,88.00%的受调查者认为使用手机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些影响或大或小,有23.67%的群体认为其所受影响及其严重。
可见,尽管手机给大学生带来便利,丰富了课余生活,但对手机的依赖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些影响,没有把握手机使用个度,那么对手机的依赖也将愈演愈烈,后果也将越严重。
学习方面:1、上课时无论老师讲课精彩与否,总会把手机拿出来玩。
(单选)2、在写作业或做其他事情之前,总是先玩一会儿手机再做。
(单选)3、在做其他事情时,会时不时地拿出手机看看是否有未接短信或电话(单选)分析:从三个问题的回答数据中可看出,对手机的依赖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精力甚至造成学业危害。
有半数的受调查者表示无论课堂内容精彩与否都或多或少会私下使用手机;在学习前普遍习惯把玩手机,往往一开始就停不下来,或在进行某项任务时,不自觉地翻看手机。
对手机过分依赖,使学习时间“碎片化”,分散了学习的投入性,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降低。
生活方面:1、如果忘带手机,或手机没电、没有信号会感到焦虑或不安。
(单选)2、经常选择牺牲睡眠时间熬夜玩手机。
(单选)3、经常因使用手机而放弃其他户外活动或业余兴趣爱好。
(单选)分析:从三个问题的回答数据中可看出,首先,对手机的依赖易导致心理危害。
在回答“如果忘带手机,或手机没电、没有信号会感到焦虑或不安”时,有70.33%表示不同程度的认同。
由于手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躁不安、抑郁对心理健康发展极其不利;其次,对手机的依赖也易导致生理危害。
长时间使用手机,熬夜或者回避户外活动都将使身体健康受损,手机辐射、躯体机械活动,加之不经常外出活动,将引起身体不同部位的不适,影响精神状态。
社交方面:1、发现自己因过分投入于手机而减少了与周围朋友的交往。
(单选)2、通过手机与朋友聊天时可以侃侃而谈,但面对面时却无话可说。
(单选)分析:据数据显示,有61.67%认为自己并没有过分投入于手机中而减少与周围朋友的交往;超半数的调查对象表示通过手机的交往远比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来得健谈,由于性格原因,手机的使用使内向的人感到更踏实,从而与人交往的情况也更少了,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的缺陷,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介,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直接沟通,甚至助长了孤独感,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手机的频繁使用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不适应、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弱化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
【调查总体分析与建议】学校社会方面:应该为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也应该及时健全相应的校规等,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大学生某些行为,使其规范的,而不是一味宽松的环境和放纵。
1.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群体氛围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创建团结向上的集体,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发挥群体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
学校应重视手机依赖症的危害,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宣传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使学生认识到手机和固定电话并无实质差别,让手机回归通讯的基本功能。
班级也要形成合理、适度使用手机的风尚,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使手机依赖、手机攀比等不良风气在学生中缺乏生存的土壤。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不盲从他人。
学校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对于盲目依赖手机、荒废学业的现象,要敢于批评和抵制。
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
一方面,学校组织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学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还可以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一方面,学校设置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形成优良的学风。
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过分依赖手机的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影响,从而在活动中重建自己的社会交往圈,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