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关于《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中战略要素问题的对比探究及现实意义《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

两书均足以算是中西方传统军事学术的代表。

通过对两书军事思想中战略问题的对比探究,从各个具体的战略要素展开论述分析,显示出中西方对军事战略问题思考的异同。

可以为思考未来军事学术走向提供帮助。

同时,战略要素问题也能为现代的军事运筹提供良好的素材。

(一)概念的界定“军事”是军队事务的简称,中国古代称呼为军务,是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集体)生死存亡有关的重要事务以及法则。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

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

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

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

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中国和西方在1840年以前可以说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文化的交流较少,军事学术上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在兵学史上也就同时独立地开出了两朵奇葩,各有其特色,东西兵学交相辉映。

(二)两书的成书背景西方的军事学术真正开启的时间是在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

之前的军事学术更多的是和战争史紧密联系的,其目的并不是叙述战争的指导原则,而是记述战史。

随着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发展,军事战争的武器装备、军队体制、作战形式和后勤保障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拿破仑战争的爆发,欧洲一些出色的将领比如劳埃德,比洛,卡尔大公等人开始对军事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各种新的观点。

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这些著述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

世界的历史是从战争开始的,同样,中国历史也是从远古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开始的。

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战例资源。

《中国军事史》所集《历代战争年表》,起自公元前26世纪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止于公元1911年清王朝的灭亡。

据《年表》统计,在大约45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3791次。

正是由于有着如此之多的战争经验,中华大地上才孕育出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体现出独特的军事思维。

频繁不断的战争,曾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些战争中,人们开始对战争作理论思考。

战争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这是当时人们思考的问题。

评价一场战争好还是不好,不能只看当权者说些什么,而是要看它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认为:战争的胜与败取决于战争发动者是否有德。

因此,有德之战必胜,无德之战必败,成为中国古人看待战争的第一个结论。

“德战思想”不仅打破了“天”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无德之君是可以取代的),将事业的成败和人的生死祸福的决定权从天那里收回到人自己手中。

而且使人们判断战争行为的正当与否有了一个客观的依据。

赞赏有德之战和叱责失德之战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战争观。

通观以后的重要兵学著作,也都是按照这一条总的思路逐步展开的。

孙子的“道”,吴子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尉缭子的“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的著名论断,都是“德”的观念在多层面的展开。

(三)两书简单介绍《孙子兵法》相传为孙武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性的军事学术著作,是对春秋以前中国古代战争经验的最高的理论总结。

它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包容了丰富的兵学学术思想,而且蕴涵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特有的人文意识,所以被学者们称为古代东方兵学智慧的结晶。

现存分13篇,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

据传现存版本是为曹操校订。

按照东汉班固的观点,当时的兵书可分为四派,即“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而《孙子兵法》归之于“权谋”一派。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的结晶,是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可以算是一部哲学著作,其受到了黑格尔哲学很大的影响。

它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基础,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全书分八篇,为《论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进攻(草稿)》、《战争计划(草稿)》。

这是克劳塞维茨的遗著,是由其妻子玛丽•冯•克劳塞维茨整理出版的。

(四)《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各自提出的战略要素《孙子兵法》六千余字,可总结为两字“算”和“诡”。

“算”,即谋划,计算。

《始计》篇即是讲庙算。

“算”的目的是衡量双方实力,尽量做到集中力量,以强攻弱。

“诡”,即“诡”并非一种固定观念,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其义为因利制权,即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始能达到造势的目的,而并无一定常规可循。

孙子在《计》篇中列举了十二条诡道的内容,然而这并不是全部,因为诡道并无常规可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通过“诡”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

这也是《孙子兵法》归入“权谋”派的原因之一。

所谓“权谋”,就是以正来防卫国家,以奇用兵,先用计谋而后发动战争,兼顾战争的形势,包括阴阳在内,使用巧妙的作战计划,便是权谋。

换言之,即是以战略为中心,从政治到战术为止,讨论到广泛的“计谋”的一派。

《孙子兵法》把战争的要素归结为“五事七计”。

“五事”者,即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七计”者,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兵孰练?赏罚孰明?”通过这“五事七计”的全面考量来得出胜算的多少,这也是中国最原始的军事运筹。

《战争论》将构成决定战斗运用的战略要素区分为五类: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字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第一类是精神要素及其作用所引起的一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等属于第二类,即物质要素;作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只要它们的几何数值有计算价值则属于第三类即数字要素;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属于第四类;最后,一切补给手段等属于第五类。

”我们通常认为东方更重视精神作用,但事实西方兵学的大家克劳塞维茨在其书中便将精神要素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上。

《战争论》中对“战略”一词给出了一个较好的定义,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

“上兵伐谋”。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将对战略的探讨放在仅次于战争本质的地位上。

西方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东方有“德战”之说。

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战争性质上的探讨,中西意见可谓不谋而合。

而在战略问题上的讨论,中西似乎各有千秋。

(五)两书对战略要素探讨的异同(1)精神要素战争的胜负是要靠实力作为基础的。

在实力基础之上,精神要素可为战力的倍增器。

“投之亡地然后存,险之死地而后生。

”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中的《九地》篇。

昔日韩信破赵正是靠此获胜。

孙子认为要发挥精神要素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道”,但此“道”非儒家所深究之道,而仅仅是“令民与上同意,故也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韩信破赵成功源自于他破魏的功绩让士兵们笃信于这个主将,而马谡失败也是由于没有这个基础。

《孙子兵法》对精神要素的描述只此寥寥数言,虽已掷地有声,为后世军事将领所重视,但仍缺乏系统的描述。

《战争论》弥补了这个缺憾。

克劳塞维茨提出:主要的精神力量重点是指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在战争中这三者在不同的场合作用发挥的大小有所不同,具体说明在不同的战场环境中何者表现更为明显。

在战争中,有些时候精神要素远比物质力量重要。

精神要素既不能用数字明确地表达出来,也不能明显地划分成等级,人们只能看到或感觉到。

但是,它们始终贯穿于整个战争领域,同推动并支配着整个物质力量的意志紧密地融合成一体。

理论为物质力量制订每条规则时,都必须考虑精神要素可能占有的比重。

在战争中,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剑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利刃。

在这点上,这两本书的作者不谋而合。

(2)物质要素尽管精神要素是至关重要的,但物质要素毕竟是战力的基础。

战争还是要凭实力争胜负的,即使战胜如果没有实力来维持战果,那胜利也便是虚话。

关于物质要素,《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论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这大意是说:土地经丈量而知其面积的大小,由此联系到养活人口的多少,又能联系到物质资源的丰富或贫瘠,由此决定了供养士卒的众寡。

一般说来,士卒多的居优势,士卒少的居劣势,由此推知,把上面几项相互联结,便可以权衡双方实力大小,最后决定了是胜还是败。

严格地来说,战争是胜还是败,还取决于许多别的因素,远不是上面说的这么简单;但《孙子兵法》在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看到了战争的胜负并非突兀而至,而是有多方面量的积累作准备的过程。

这一见解是超越前人的。

克劳塞维茨将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比例等作为物质要素。

不得不承认,在大战略的眼光上,克劳塞维茨是逊于孙子的。

克劳塞维茨将物质要素仅局限于军队本身,同时兼顾了一些军事后勤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问题。

可以推想,他在书中的一个重大的漏洞(即忽视了战争准备的问题)和他这个思维盲区是有关联的。

但孙子的缺陷没有讲军队的合理比例和阵型如何编成(这倒是《孙膑兵法》的重点),当然也可能孙武并没有想细化每一个环节。

所以说,这两本书在讲到物质要素时是互补的。

(3)地形要素(自然要素)关于地形要素,这是两书都很重视的,当然不只是这两本书,任何和军事战斗有关的书籍都不会忽视对地形的研究。

地形不仅同军队的后勤有关系,同军事行动本身也有十分密切而永久的关系,对战斗过程本身、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地形对军事行动发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妨碍通行、妨碍观察和对火力的防护。

他很详细地论述了在山地、江河、沼泽地、泛滥地、森林地、要塞、设防营垒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如何进行进攻和防御。

而孙子不仅讲到了地形,也讲到了“天”,孙子讨论的其实可归之于自然因素,即他所说的“天”和“地”。

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必然要受到所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尽管各种自然要素影响程度不同)。

孙子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的“远近、险易、广狭、死生”都决定着战力的发挥。

天,即“阴阳、寒暑、时制”等气候条件,它不仅对一般的军事行动有影响,对古代很常用的以少胜多方式——火攻的实施,作用更为直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