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谓:对…说。
朝:早晨。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ī)镜:照镜子。
孰:谁,哪一个。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一天清晨,邹忌穿戴好衣服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而:就,表顺承。
复:又。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旦日:明日,第二天。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如。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弗如:不如。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寝:躺着。
美,认为……美。
私:动词,偏爱。
畏:害怕。
欲:想要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朝:朝廷。
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方:方圆。
左右:近臣,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全国。
蔽,受蒙蔽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到了极点。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公共场合。
闻,让……听到。
——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间(jiàn),间或,偶然。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偶尔有人来进谏;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期(jī)年:满一年。
——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朝:朝见。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一、重点字词解释1.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2. 而形貌昳丽(形貌:相貌昳丽:光彩美丽)3.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
孰:谁)4.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若:不如,比不上)5.孰视之(孰:通“熟”,仔细)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实在)7.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于:比)8.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9.莫不私王 (莫:没有谁)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失)11.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讽刺)12.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候。
间:偶尔)13.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二、一词多义1.朝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 皆朝于齐(朝拜)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通“熟”,仔细)3.上受上赏(上等的)上书谏寡人者(呈上 ,上交)4.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门庭若市(像)5.美不如徐公美(美丽)妾之美我者(认为……美)三、古今异义1.窥镜古义:察看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2.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讽刺3.今齐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5.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四、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3.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做状语,当面)4.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省略句:“皆以美于徐公”“以”后省略了“我”。
3.倒装句:(1)“忌不自信”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宾语前置)。
(2)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正确语序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六、句子翻译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然后再问他的妾侍:“我与徐公比谁更美?”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译文: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宫廷里的侍女、侍卫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的百官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王。
6.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七、按原文填空1.面对着称赞,邹忌有着清晰的头脑,他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2.邹忌“暮寝而思之”,由个人因为妻子“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而受蒙蔽的现象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因此设喻讽谏齐王,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推动了齐王纳谏除弊的改革。
3.齐王依据不同的进谏方式设了不同等级的奖赏:“面刺”者受上赏,“上书”者受中赏,“谤讥”者受下赏。
4.齐王下令赏进谏者的最终效果是“战胜于朝廷”。
八、课文理解。
1.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明确: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
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
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2.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明确:邹忌先从自己的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起“人可能受蒙蔽”这个话题,继而话锋一转,转到齐王身上,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方面指出“王之蔽甚矣”。
3.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邹忌的讽谏艺术主要是:一、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喻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
二、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4.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分析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一年之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为什么能进谏成功?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是有作为的君主,开明、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九、人物形象分析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善于反省、实事求是、善于进谏、敢于进谏齐威王:开明君主、善于敢于纳谏、闻过则喜、勇于改革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0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伐鲁。
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
曹刿谓鲁庄公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
”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
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
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
钧其死也,戳于君前。
”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
”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注】国: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