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及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及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
1.你怎么理解“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

(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
2)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

(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
3)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2.你认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达到什么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工具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
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
惯和责任意识。

3.你怎么理解“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和研究团体,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界定。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报告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五段论)
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论)
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思想的表达,实现交流,开展合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4.你怎么上信息技术课?
几种常见的基本教学模式:
1、讲授演示。

(口语+投影,适合概念性复杂问题的讲授)
2、启发式。

(启发学生思考,主导+主体)
3、课堂讨论。

(教师要设计主题、掌控过程、引导方向)
4、探索式。

(引导学生完成特定任务的探究学习)
5、实验操作。

(教师指导上机实验)
6、巩固复习。

(强化记忆、加强理解是知识系统化)
5.什么是冰山效应?
计算机设备
软件
校园网/局域网
连接因特网
技术支持
教师培训
管理费用
应用者的时间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管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操作型考试评价
开放式考试评价
学生成长报告
反思一下:
真正理解知识了吗为什么收集信息?信息≠知识
为什么设计活动?活动≠理解
为什么使用技术?技术≠教学
是否完成了任务?任务≠能力
教学建议
(一)使快乐成为学习和创造之源
教学初始,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中要鼓励引导,让学生体会学习和创作的快乐;
评价时要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孩子以关照和鼓励,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和相互欣赏。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快乐、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创作和交流。

(二)用好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只是开展教与学的指导性或建议性资料,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和主宰。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不必局限于或固循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设计(教材配套光盘中已有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参考)。

教材不是教案,教材是更好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提供教师一定方法、素材,提供学生学习的例子、理论依据。

(三)注重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信息处理与交流的思想贯穿到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身边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践性。

这一方面是迎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过程性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个性化体验,促进对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四)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自主学习、自我创造的主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咨询者以及思维的点拨者。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提供帮助和服务,而不过多干涉学生创造的过程。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活动的展开,学习动机的维持,尤其创新思维的训练都离不开教师。

(五)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评价方式多元化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和策略,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创
造,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断的激励中得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