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高考文言文译文

天津高考文言文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世代是望族。

光武帝(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洛阳。

光武帝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询问邓禹说:“各位将领谁可以派去戍守河内?”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用萧何守关中,最终成就大业。

现在河内靠着黄河天险,地势险要,居民殷富,人口众多,北边直通上党,南边紧靠洛阳。

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除这个人外再无人可派遣。

”于是任命寇恂担任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把犯人抓获关进监狱。

当时还属创业阶段,军营的人犯法,大多能得到宽容,寇恂却在闹市处死了犯人。

贾复觉得很羞耻,从汝南回来经过颖川,对左右的人说:“我和寇恂同做将帅,但现在被他陷害,大丈夫难道有被人欺负而不与他一决高下的吗?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用剑亲手杀掉他!”寇恂得知贾复的阴谋,不想同他见面。

谷崇说:“谷崇是将领,可以带剑陪在旁边。

如果突然有变故,也足以抵挡。

”寇恂说:“不对。

以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

小小的赵国,尚且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个呢?”于是命令所属各县大设酒食器具,准备酒浆,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一个人都有两份酒食。

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称病返回。

贾复带兵要追寇恂,但将士都醉了,于是过境而去。

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见寇恂。

寇恂到后被引入接见,当时贾复已经在场,想起身回避。

光武帝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两虎怎能私自争斗?今天我来和解。

”于是一同入座,极尽欢乐。

高峻占据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守不降,大将军耿弇等人包围高峻,一年没有攻下。

建武十年,光武帝商议派遣使者招降高峻,于是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走一趟。

如果高峻不肯马上投降,就带领耿弇等五营攻打他。

”寇恂带着诏书到第一城(第一,高平城名),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出城谒见,很礼貌地推辞,不肯投降。

寇恂动怒,要杀掉皇甫文。

各位将领劝道:“高峻拥有精兵万人,大多执硬弓,连年都不能攻下。

现在要招降却反而杀他的使者,大概不好吧?”寇恂没有答话,于是杀了皇甫文。

派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被我们杀了。

想投降,赶快投降;不想投降,就死守。

”高峻害怕了,当日打开城门投降。

各位将领都来祝贺,就问:“请问杀了他的使者却使他们全城投降,是什么道理?”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是帮他拿主意的人。

这次来,言辞之中不肯屈服,一定没有投降的心意。

保全他的命那么皇甫文的计谋就成功了,杀了他高峻就丧失了胆量,所以投降了。

”各位将领都说:“这是我们无法想到的。

”寇恂通晓经书,修养操行,在朝廷名气很大,所得到的俸禄,多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

他常常说:“我靠士大夫而得到这一地位,怎么可以一个人享受呢!’,当时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

寇恂于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威侯。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

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所以说狗像玃,玃像猕猴,弥猴像人,但人与狗相比较就相差甚远。

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后如果不进行审察,不如没有听到。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到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的情况,然后加以审察,所以国家大治、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情况,听到后不加审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被杀。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对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

舜让夔当乐正。

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协合八方民乐,因而天下尽都归服。

重黎还想多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

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来安定天下。

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

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边。

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挖井时挖得一个人。

”国人们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

宋君就让人向丁氏了解这件事。

丁氏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

”根据传闻寻求贤能的人,如果像这样不加审察便信以为真,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

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

‘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

”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

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

既是如此该怎么慎重对待呢?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墨子先生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事务。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先生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和睦、协调,这就都是天下的大害。

”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先生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先生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生命就象自己的生命。

”所以诸侯之间互相爱惜,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互相爱惜,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和睦、协调。

天下的人都互相爱惜,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

凡是可以不使天下产生祸患、掠夺、埋怨、愤恨的,都是因为相爱的缘故。

所以仁者称赞它。

可是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这样的兼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要做到这样是很难的,而天下还是老样子。

”墨子先生说:“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祸害的原故。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缝的裘,束着牛皮腰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入宫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士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著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著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等到一年,朝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私下派人放火烧船,试探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

”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

将士听到鼓声,打乱了队伍,争先恐后上前,死在火海里的近臣达一百多人。

越王才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先生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

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和这些事不同的好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

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来施政,而士人不用它行事的缘故。

”所以墨子先生说道:“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

这是圣王的治世方法,天下的大治道径,不可不努力去做啊。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

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

国君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是国君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可以与诸侯交好,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让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披甲戴盔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

将要管理孩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

您如果宽恕了他并且让他回来,他将同样为您效力。

”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请他回来。

”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

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鲍叔说:“您诏告使者这样对他说:‘我有一个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

’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

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

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

夷吾不接受,鲁国知道管仲将要回到齐国,必定要杀死他。

”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夷吾侍奉君主,是没有二心的。

”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鲍叔)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

您若想使国家安定,就赶快去请他回来,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商议求和。

(鲍叔对鲁君)说:“公子纠,是亲人,请你们替我国杀掉他。

”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

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

”鲁君答应了。

施伯对鲁侯说:“不要把他交回齐国。

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

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能担负重任的人。

他在楚国则楚国得志于天下,他在晋国则晋国得志于天下,他在狄国则狄国得志于天下。

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把他的尸体归还呢?”鲁君说:“好。

”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

我们的国君要得到活着的管仲,在齐国示众,为教育群臣斩杀他;若是得不到活着的管仲,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

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

”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2010]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

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大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能用金线做出华美的衣服,吴洞非常宠爱她。

几年后(的年末),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嫌弃,后母常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就偷偷地把鱼喂养在盆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