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免疫系统
1、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
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2、抗原的特性 从抗原的概念可以看出,抗原有两种特性,即 (1)免疫原性 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 答。 (2)抗原性(反应原性) 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HEV——高壁内皮细胞
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 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三、淋巴细胞的循环 3、淋巴细胞循环的意义 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其活 化参与免疫应答。
能使B、T细胞和记忆细胞很快分布到全身各组织 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 器官(初级 淋巴器官) ——骨髓、 胸腺 外周免疫 器官(次级 淋巴器官) ——淋巴结 、脾及与黏 膜有关的淋 巴组织和皮 下淋巴组织 等。
淋巴组织பைடு நூலகம்扁桃体 右淋巴 导管 胸腺 胸导管 左锁骨下静脉 淋 巴 结
脾 皮尔氏体 (Peyer„s板) 小肠
浅皮质区 副皮质区 髓质
被膜 皮质区
(未分裂的休止状态)
(快速分裂)
(网状细胞和B细胞) (巨噬细胞)
(门部)
皮质 副皮质区 髓质 B淋巴细胞
输入淋 巴管
生发 中心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淋 巴细胞循环有关)
初级 滤泡
被膜
被膜
毛细血管后微 静脉横断面
生发 中心 B淋巴细胞 淋巴结动脉 淋巴结静脉 淋巴管瓣膜 输出淋巴管
由淋巴细胞的黏附分子与特定组织HEV表面的黏 附分子的互作决定
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
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
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 小静脉 淋巴结 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进入 左锁骨下静脉 血流 脾脏 动脉周围淋巴鞘 红髓 再入血流 毛细血管后小静脉 黏膜组织 引流淋巴管 返回淋巴结(使淋巴循环和血流循环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畅流全身)
淋巴结和淋巴 导管
淋巴结主要 位于引流淋巴 管的连接处。 淋巴最终汇集 于胸导管,然 后通过左锁骨 下静脉进入血 液循环。
淋巴结
左锁骨 下静脉 胸导管
淋巴管
•1、淋巴结结构:
皮质区 浅皮质区:主要 是B细胞居留、成 熟、分化、浆细胞 场所 ——非胸腺依 赖区 深皮质区:T细 胞居住区——胸腺 依赖区 髓质区 :是内部 结构疏松的组织, 分为髓索和髓窦。
本章学习重点
掌握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了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免疫系统——机体的“安全部门”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脾的功能 ④ 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以后,脾渐变 为一种淋巴器官。脾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 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 血功能。 ⑤ 储血:人脾可储血40 ml, 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 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人体血库
脾的功能 ①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T:40%,B:60%) ② 滤血:脾索和边缘区,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 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 ③ 免疫应答: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等可引起脾 内发生免疫应答。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 %,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 (血源性抗原)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2、脾 位于腹腔的左上 方。属于网状皮系统 ,是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其结构基本上 与淋巴结相似。没有 淋巴窦,但其中具有 大量血窦,是血液循 环的一个过滤器。
脾的结构示意图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2、胸腺(thymus) 特点: 胸腺是培育和选择T细胞的重要器官。
胸腺有明显的年龄性变化。青春期前发育良好, 青春期后逐渐退化,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胸腺是一个易受损害的器官,致损因子消除后结 构可逐渐恢复。
切除胸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明显下降。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LOGO
第三章 免疫系统
2014-3-19
前情回顾
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完全抗原和 半抗原的概念 熟悉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的分类
了解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www.themegalle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 答的场所。 种类有: 1、淋巴结 2、 脾脏 3、 其它外周淋巴组织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淋巴结 位于淋巴管汇集部 位,是淋巴细胞定 居和适应性免疫应 答产生的场所。 淋巴结是哺乳类动 物特有的器官。正 常人浅表淋巴结很 小,直径多在0.5厘 米以内。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⑴皮肤淋巴组织 由表皮、真皮中分布的各种免疫细胞构成。 表皮:上皮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小量皮下淋巴 细胞(主要CD8+T细胞)。 真皮结缔组织:大量的T淋巴细胞(CD4+,CD8+) 和巨噬细胞分布在微血管周围。 既是免疫的激发部位、又是免疫应答效应部位(Ⅳ 型超敏反应)。 朗格汉斯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提呈、递呈抗 原给T细胞的能力。
尾等。
肠内腔 滤泡
50-70%B细胞 10-30%T细胞
绒毛
微皱褶细 胞
抗原转运 细胞
吸附、胞 饮和内吞 方式摄取 抗原 初级 滤泡
派尔集合淋巴结
微皱褶细胞
鼓膜中层
黏膜下层
肌肉层
生发 中心
⑵黏膜淋巴样组织(MALT)
功能 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IgA
三、淋巴细胞的循环
1、定义: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 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 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 过程。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生发中心:位于次级淋巴滤泡内的结构,形态学 上分为富含增殖性B细胞(中心母细胞)的暗区及充 满滤泡树突状细胞和中心细胞的明区,是B细胞在 抗体应答中大量发生增殖、选择、成熟和死亡的 部位。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淋巴结 功能: T细胞及B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 (T:75%,B: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浆细胞 抗体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 高内皮微静脉) 过滤作用
过滤淋巴液:淋巴流经淋巴结时,巨噬细胞清除 其中的异物。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但对病 毒及癌细胞的清除率常很低。
进行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可捕获与 处理抗原,使相应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转 化。
胸腺小体 胸腺小体或称Hassall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 结构。由数层扁平的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
列而成。胸腺小体外周的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清
晰,胞质嗜酸性;小体中心的细胞胞核消失,已 变性解体。胸腺小体上皮细胞不分泌激素,其功 能尚不太明确,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 出T细胞。
胸腺微环境 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 子组成 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B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2、胸腺(thymus)
胸腺位于胸骨后
面,紧靠心脏,呈灰 赤色,扁平椭圆形, 分左、右两叶,由淋 巴组织构成。
胸 腺
甲状腺 气管 甲状腺静脉 右迷走神经
左颈总动脉
左颈内静脉
胸
腺
心包膜
胸腺分成许多不完整的小叶。每个小 叶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内胸腺细 胞密集,故着色较深;髓质含较多的上皮 细胞,故着色较浅。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⑵黏膜淋巴样组织(MALT) 也称脏系淋巴样组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 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 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如扁桃体、小肠的派尔集合淋巴结(PP)、阑
大肠
阑尾 骨髓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1、骨髓(bone marrow) 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造血组织和血窦
造血诱导微环境:
基质细胞+造血生长因子
+细胞外基质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1、骨髓(bone marrow) 功能 造血器官
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发生B细胞应答的场所
免疫细胞的来源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小淋巴细胞
红细胞肥大细胞
原(始) 粒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嗜碱 性粒 细胞 嗜中 嗜酸 性粒 性粒 细胞 细胞 单核细胞
2、胸腺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