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摘要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对神的信仰,是历史上早已经产生的十分普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
古印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古印度人对宗教的崇拜可以说的上是达到全民痴迷的状态。
因此,产生于古印度社会的古印度法也不可避免与宗教发生关系。
事实上,古印度法就具有深厚的宗教哲学基础,与宗教关系密不可分。
统治者往往凭借宗教的强大凝聚力和延续性实现对国民的稳定统治和国家各方面的管理。
并且,宗教对古印度社会法律制度的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印度法婆罗门教法《摩奴法典》佛教一、古印度法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古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它的历史跨度一般认为是自后期吠陀时期到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社会前期。
公元前15世纪左右,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原始的土著居民便沦为了雅利安人的奴隶,这一时期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
“吠陀”被古印度人视为神灵所授,虔诚而又自觉地加以信奉。
这样一来,“吠陀”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
(一)古印度法的产生法律产生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是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而产生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印度法的产生也不例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最终原始的吠陀教逐渐演变为婆罗门教。
从而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婆罗门教法的渊源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一、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其二、解释和补充吠陀的经典-法经;其三、根据吠陀经典和原有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摩奴法典》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极大影响和权威。
(二)古印度法的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频繁,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种姓纷纷对婆罗门的至高地位发起挑战。
在战争中发展强大的刹帝利和经济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吠舍强烈要求改变原有地位,佛教由此应运而生。
公元前324年,摩揭陀王国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孔雀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国家。
其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在位)统治时期把佛教变成了国教,佛教经典由此成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
佛教经典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和律藏。
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
阿育王在位时期还在帝国境内开岩凿壁,树立石碑,在上面刻下诏令弘扬佛法,这些刻在岩石、石碑上的诏令被后世称为“岩石法”、“石柱法”,其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传播,更促进了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
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由奴隶制发展为封建但因其宗教发展的连续性,使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法律的发展也呈现延续性特点。
公元6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改革后的婆罗门教,即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婆罗门教法和佛教法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但其性质已发生改变,诸多内容也由奴隶制色彩转变为封建制色彩。
二、古代印度的宗教古代印度是一个宗教社会,雅利安人大多属于原始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与我国游牧民族有许多相似之处。
文明的程度相对较低,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他们便产生了对自然、对神灵的崇拜。
予以祭祀,从而形成了原始的宗教。
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高于一切,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是无可比拟的神圣和威严。
古代印度宗教众多,除最初的原始宗教吠陀教外,还有之后的婆罗门教、佛教、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然而在古代印度奴隶制时期起到重要作用的宗教当推婆罗门教和佛教。
(一)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婆罗门教在吠陀教基础上演变而成,其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基本教义是“梵我一如”和“业力轮回”。
前者宣称整个宇宙间惟一真实的是“梵”(Brahman,本义为清净、离欲),个人或自我灵魂的本源也是梵,客观世界不过是幻觉。
因此,亲证“梵我一如”也成为婆罗门教徒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后者是指众生目前的所作所为皆为来生果报的业力(Karma)。
人有欲望,必然会在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造业”。
如果造了“善业”,来生转生为高贵之人;如果造了“恶业”,来生则转生为低贱之人,甚至沦为牲畜。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创始人悉达多,族姓乔达摩,佛教徒称其“释迦牟尼”。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讲造成种种痛苦现象的原因;灭谛讲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涅槃;道谛讲实现佛教最后理想的手段和方法。
“四谛”即为:苦谛提出问题,集谛分析问题,灭谛解决问题,道谛提出具体措施。
“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某种条件(缘),人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如此。
佛教还主张“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和“三世”说。
一个人今生的行为符合佛教的“法”(佛教制定的行为规范),来世即可得到理想的转生;违背佛教的“法”,就要变成饿鬼、畜生,或堕入地狱。
三、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在几千年的世界古代史中,许多国家的法律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印度法就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法律,符合东方绝大多数国家奴隶制社会法律的特点,如果非要在古代印度的法律与宗教间评选主次的话,最终将得出这样的结论:宗教占主体,法律是宗教的附属物,二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
(一)古印度法与宗教的紧密结合古印度法律与宗教紧密结合的表现之一是:法与宗教相互依存,相应渗透。
宗教教义依靠法律的力量得以有效地宣传、贯彻,法律只有以宗教教义名义出现才能获得社会承认和普遍遵守、宗教典籍是古代印度法的基本渊源。
在古代印度,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
最早记载婆罗门教教义的文献吠陀经,既是婆罗门教的宗教文献,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最初渊源。
在古代印度,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
最早记载婆罗门教教义的文献吠陀经,既是婆罗门教的宗教文献,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最初渊源。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婆罗门教徒只是以承认自己绝对有权诵读吠陀经来证明吠陀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从而使吠陀经典的内容法律化,成为人们遵守的法律准则。
在古代印度法发展史上,能称为法律著作的是约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编纂的“法经”。
法经是为适应印度奴隶制发展和加强宗教统治的需要,由各婆罗门学派对吠陀进行新的解释的基础上编纂的宗教典籍,是吠陀文献中经书之一,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
另外,法经将雅利安人古老的习俗系统化和“达摩”化了,所有背离社会传统规范和婆罗门教宗教规范的行为,都被视为违反“达摩”,违反了法。
法经的编纂及其完成,标志着古代印度法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法典是古代印度法的另一重要渊源。
《摩奴法典》是最早的一部,是集各种宗教典籍的大成,是印度法制史上最重要、最有权威和最完备的法律典籍。
古印度法是以融宗教教义,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为一体为特征的,体现了政权与神权的一。
古印度法与宗教紧密结合的表现之二是:从法律内容上看,古代印度最古老的法律著作,许多法经不像其他奴隶制国家那样,是单纯的法律著作,其中包括大量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论述。
纯法律的成份,仅占一小部分,而且比较贫乏和简单的。
就是后来编纂的各个法典也是如此,是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为一体的,实际上所有法典均是上述三者的混合物。
还必须指出的是:作为古代印度法重要渊源的法经、法典,都不是由国王或其他具有立法性质的机关通过一定程序制定、颁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罗门教的僧侣贵族按社会需要和阶级利益而进行编纂的,而后经国家政权确认其法律效力。
(二)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区别和独立性古印度法律与宗教的区别及其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古印度法与宗教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根源。
众所周知,法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历史现象,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法律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始终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古代印度的法律就是雅利安人在建立奴隶制国家时,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意志变成国家的意志,才制定和确立的法律规范。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印度各种原始宗教,就是发端于原始氏族社会。
那时,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是对自然神的祟拜,是一种以自然力为崇拜对象,以神话为表现形式的宗教当然,这时古印度的宗教并不具有阶级属性,而是一种“自发宗教”。
只是到公元前1000年代前半期,随着阶级和雅利安人国家的形成,才出现了“人为的宗教”统洽阶级赋予传统的宗教以阶级的内容,对它进行继承、运用和改造,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武器。
可见,法与宗教在产生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不同,法律是古代印度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宗教则是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古代印度法与宗教的作用和特点不尽相同。
我们知道,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是执行镇压职能的政治武器。
法律一经制定,社会规范一经上升或被认可为法,任何人就不得违背,它强迫整个社会必须普遍遵守。
在古代印度,作为统治阶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就是利用法律这一政治武器,来维护他们的种姓特权,巩固他们的统治阶级地位。
而宗教则是他们精神奴役的工具,是麻醉、欺骗人民,使人民在思想上屈从于剥削制度的另一政治武器。
古代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一婆罗门教,它所表现出的最严格、最保守,说明了它是极力维护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利益,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群众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总之,法律与宗教这两种不同的政治武器,对印度统治者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其统治的直接手段,宗教则是精神奴役的得心应手的绳索。
参考文献:[1]林榕年主编.外国法制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王云霞.印度社会的法律改革[J] .比较法研究, 2000,( 2)..[3] 王立民.古代东方的宗教与法律[J] .法学, 1994,( 5).[4] 高鸿钧.冲突与抉择:伊斯兰世界法律现代化[ J] .比较法研究,2001,( 4).[5] 汪太贤.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法治理念[ J] .现代法学, 2001,( 2).[6 ] 叶秋华.古代印度法的两大特征[ J]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9,( 6).[7 ] 公丕祥.传统东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的理法律科学,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