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数字高程模型
基于规则格网模型的DEM在应用时要注意对格网单元 数值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观点:
– 第一种认为该格网单元的数值是期中所有点的高程,
即格网单元内部是同质的,这种数字高程模型是一种 不连续的函数 – 另外一种是点栅格观点,认为该网格单元的数值时网 格中心点的高程或该网格单元的平均高程值,这样就 需要用一种插值的方法来计算每个点的高程。 此时的 DEM是连续的
彩色地形图还应经色彩校正,使每幅图像的色彩基本一致。 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上、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国家基本比 例尺地形图保持一致。 应用领域:基础测绘、城市规划、国土资源调查、铁
路、公路、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农业、林业、海洋、
电信等。
DLG
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 Line Graphic,缩写DLG)是
Zi是(Xi, Yi)对应的高程; DHM( Digital
Height Model)是一个与DEM等价的概念;
4D产品
• 4D产品:数字高程模型p,DOM)、数字线划图(Digital Line
Graphic, DLG) 和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 DRG)。前3D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框架
称,而事实上二者并不一致。
同时人们也将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DEM简记为TIN.
Voronoi图,又叫泰森多边形或Dirichlet图,它由 一组多边形组成,多边形的边界由连接两邻点的垂直平分 线组成。N个在平面上有区别的点,按照最邻近原则划分
平面:每个点与它的最邻近区域相关联。 Delaunay三角
地形图基础要素信息的矢量数据集,其中保存着要素间的空 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能较全面的描述地表目标。 DLG按不同的地图要素分为若干数据层(如:交通、水 系、植被、行政区划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实现地图要
素的分层提取或相互叠加,满足GIS的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
因此它被视为带有智能的数据。它还可以和DOM叠加成复合 产品,制作各种专题地图或电子地图,满足各专业部门的需 要。可用于建设规划、资源管理、投资环境分析等各个方面 以及作为人口、资源、环境、交通、治安等各专业信息系统
规则格网模型DEM,可以很容易地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特别是栅格数据结构的地理信息系统。它可以很容易地计
算等高线、坡度、坡向、山坡阴影和自动提取流域地形,
使它成为DEM最为广泛的使用格式,目前许多国家提供的 DEM数据都是以规则格网模型形式提供的。 以至于一提到DEM,人们往往认为就是规则格网DEM。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DEM已经成为规则格网DEM的代
等高线内插虽然原理简单,计算过程也不复杂,但实 现起来仍存在一些问题:
• 首先,等高线的数据组织问题,按最陡坡度内插需要找出 内插点周围的等高线,而等高线常常存在同高程异等高线 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建立等高线之间的拓 扑关系,如等高线树(毋河海等,1997),但这比较麻烦; • 其次等高线内插完全是基于等高线信息的,这需要等高线 必须完整,而等高线常常由于地物等存在而不连续,这样 可能导致所选直线与另外等高线相交,引起内插失真; • 第三是直线方向的选取问题,所选直线应与实际最陡坡度 方向一致,但直线一般不可能过多,通过有限的直线选取 的最陡坡度方向不一定与实际方向一致 • 最后就是计算效率问题,当要计算大量的规则格网时,该 方法的效率比较低。
DEM与DLG叠加
DLG与DRG叠加
DOM与DEM叠加
以DEM+DOM+DLG为数据结构的电子地图服务正悄
悄成为是市场主流 ,如:
• DOM+DLG(交通要素)——数字影像交通图 • DEM+DOM+DLG(部分要素)十地名——移动通信数字地
图
• DEM+DOM十城市建筑物高度数据十地名——城市数字景观 模型图 • DOM+DLG核心要素——数字影像图 • DOM+DEM+DLG(部分要素)十地名——立体景观模型图
第八章 数字高程模型DEM
表面分析
第一节
概述
地表形态的表达 ——从模拟到数字
早期由于测绘知识的缺乏,对地形表面形态的描述主要采 用象形绘图方法进行,例如山体用岩石堆符号表示,山体 范围用一系列的“鱼鳞”符号或类似锥形的符号表示。
17世纪以后,人们逐步意识到地面起伏变化堆气温、植被、
环境等的深刻影响,堆地面形态的表达成为人们愈来愈关 心的问题,因此以写景方式进行地形刻画成为这一时期的 主流,如先后出现的透视写真图、晕渲法、斜视区域图、 地貌写景图、地貌形态图等等。
数字地貌模型(Degital Geomorphology Model,DGM)
• 高程是地球表面起伏形态最基本的几何量,除高程外,地形表 面形态还可通过坡度、坡向、曲率等进行地貌因子描述,这些 地貌因子是高程直接或间接的函数,通过DEM可以提取这些地 貌因子。对DEM的格网单元,在保持平面位置不变的情况下, 用相应位置上的地貌因子取代高程,就可以得到该地貌因子的 数字模型,如,用坡度取代高程,则形成数字坡度模型。 • 用来描述地形结构的地貌因子有多种,不同地貌因子从不同角 度反映地形特征,所有地貌因子(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 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切割深度等)的数字模型的集合形成数 字地貌模型(Degital Geomorphology Model,DGM)
DTM的概念
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是地表形态等多种信息的数字化表示,数学上将表 达为某一区域D上n维向量Vi的有限序列:{Vi, i = 1, 2, 3,…,n},其中Vi分别为地形(x, y, z)、地貌、地物、 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信息的定量或定性描述。
• 等高线离散化法 – 所谓的等高线离散化法,实际上就是将 按等高线分布的数据看作是不规则分布 数据,并不考虑等高线特性。
– 距离倒数加权平均,克里金插值算法等 都数据等高线离散化法插值的一种。 – 缺陷:见课本
• 等高线内插法
等高线内插法类似于地形图等高线的手工内插点的高程,内插 原理非常简单。但由于计算机化的等高线数据远没有纸质地 图等高线直观,实现起来比较麻烦。 其基本步骤如下: • 过内插点作四条直线,分别为东西(AA),南北(BB),东 北-西南(CC),西北-东南(DD) • 计算每条直线与最近等高线的交点 • 计算每条直线上两交点之间的距离和高差,求出交点之间的 坡度。 • 在四条直线中选出坡度最大的直线 • 在最大坡度线上,按线性内插法求取内插点高程,内插公式 为:
形分类、质量控制、数据压缩、DTM应用等;
5. 90年代以后主要着重于DTM的地形特征提取及分析研究。
DEM的概念
•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是表示区域D上地形三维向量的有限序列{Vi=
(Xi, Yi, Zi)},其中(Xi, Yi∈D)是平面坐标,
•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随后的蓬勃发展,以及 相关技术,如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制图、现代数学 理论等的完善和实用,各种数字地形的表达方式得到迅速 发展。 • 195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摄影测量实验室主任Miller教 授对计算机和摄影测量技术的结合在计算机辅助道路设计 方面机型了实验。他用立体测图仪所建立的光学立体模型 上,量取了设计道路两侧大量地形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并 将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取代人进行土方计算、方案必 选等繁重的手工作业。Miller在成功解决道路工程计算机 辅助设计问题的同时,也证明了用计算机进行地形表达的 可行性以及巨大的应用潜力和经济效益。 • 随后Miller和LaFamme在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杂 志上发表题为“The digital terrain model:theory and application”的论文,首次提出了数字地面模型的概念
18世纪,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高程数据和平面位置数据
的获取成为可能,对地形的表达也由写景式的定性表达逐
步过渡到以等高线为主的量化表达。用等高线进行地表形 态描述具有直观、方便、可测量等特性,是制图学史上的
一项最重要的发明。
19世纪初期,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用连续色调变化和 阴影变化模拟不规则的地表形态成为可能。但知道19世纪 后期,才将地貌晕渲作为一种区域符号广泛地应用于地形 表达之中,阴影变化具有显示斜坡的能力。 由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可测量性和地貌晕渲表示地形结 构所具有的三维可视化效果,使这两种方法称为20世纪以 来地形图主要的表示方法和手段。
DTM的发展历程
1. 50年代末形成概念;最早由Miller(1956年) 提出,用于解 决高速公路的自动设计;
2. 60-70年代主要进行插值问题的研究,即研究如何精确地
表达地面模型; 3. 70年代中后期主要进行采样问题的研究,即研究多途径 (包括等高线、规则格网、解析仪等)的数据获取问题; 4. 80-90年代对DTM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其精度、地
DEM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DEM的主要表示模型
规则格网模型 等高线模型 不规则格网模型
0 76
78
83 0
0
0
92
0
9 40
93 0
79
770
9 10
87 0
7 80
0
0
77
0
86
0
92 0
9 80
95
0
960
94 0
95 0
85
90
970
890
810
82 0
88 0
89 0
980
950
2.1规则格网模型
数据。
• 现代数字地图主要由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EM (数字 高程模型)、DRG (数字栅格地图)、DLG (数字线划地图) 以及复合模式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