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届高三物理第七次月考试题 人教 目标版

【人教版】2020届高三物理第七次月考试题 人教 目标版

2019第七次月考理科综合物理试卷18~21题多选14. 如图所示,弹性杆AB 的下端固定,上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用水平力缓慢拉球,杆发生弯曲.逐步增加水平力的大小,则弹性杆AB 对球的作用力的方向A. 水平向左,与竖直方向夹角不变B. 斜向右下方,与竖直方向夹角增大C. 斜向左上方,与竖直方向夹角减小D. 斜向左上方,与竖直方向夹角增大1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光滑半球形容器放在光滑水平面上,O 为球心,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位于容器的P 点,OP 与水平方向成θ角,在水平恒F 力的作用下,与容器保持相对静止而加速运动,N F 为容器对滑块的支持力,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tan mg F θ=B. ()tan m M mg F M θ+=C. 支持力tan N mgF θ=D. 支持力tan N F mg θ= 16.一物体静置在平均密度为ρ、半径为R 的星球表面上,以初速度v 0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该物体上升的最大高是(已知引力常量为G )A .2038πv G R ρB .2023πv G R ρC .2034πv G R ρD .2043πv G Rρ17.在光滑水平面上充满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被拉直的绝缘轻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系着带正电的小球,轻绳与水平面平行,OB 与电场线平行。

若小球从A 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水平面摆动到B 点,不计空气阻力,则关于此过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小球的动能先变小后变大B .小球的切向加速度一直变大C .小球受到的拉力先变大后变小D .小球受到的电场力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18.原来都静止在同一匀强磁场中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衰变示意图,运动方向都与磁场方向垂直。

图中a 、b 分别表示各粒子的运动轨迹,大小圆的半径之比是45: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磁场方向一定为垂直纸面向里B .这可能是发生了β衰变C .这可能是23892U 发生衰变 D .这可能是23490U 发生衰变19.如图所示,物体A 的质量为M ,圆环B 的质量为m ,通过轻绳连接在一起,跨过光滑的定滑轮,圆环套在光滑的竖直杆上,设杆足够长.开始时连接圆环的绳处于水平,长度为l ,现从静止释放圆环.不计定滑轮和空气的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当M =2m 时,l 越大,则圆环m 下降的最大高度h 越大B .当M =2m 时,l 越大,则圆环m 下降的最大高度h 越小C .当M =m 时,且l 确定,则圆环m 下降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到零D .当M =m 时,且l 确定,则圆环m 下降过程中速度一直增大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产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 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会发生改变B .在某些恒星内,3个α粒子结合成一个126C ,126C 原子的质量是12.000 0u ,42He原子的质量是4.002 6u ,已知1u=931.5 MeV/c 2,则此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约为 1.16×10﹣12JC .从n =4能级跃迁到n =3能级,氢原子的能量减小,电子的动能减小D .23490Th 衰变为22286Th Rn ,经过3次α衰变,2次β衰变21.无限长通电直导线在周围某一点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与电流成正比,与导线到这一点的距离成反比,即B =kIr (式中k 为常数)。

如图所示,两根相距L 的无限长直导线分别通有电流I 和3I 。

在两根导线的连线上有a 、b 两点,a 点为两根直导线连线的中点,b 点距导线I 的距离为L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点和b 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同B .a 点和b 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反C.a点和b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之比为8∶1D.a点和b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之比为16∶1二、非选择题22. (6分)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时,获取了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由于粗心,该同学忘了测量3、4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电源频率为50 Hz)。

求:(1)6号计数点的瞬时速度的大小v6=________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利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可得加速度a=______m/s2。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计数点3、4之间的距离是x4=________cm。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3. (8分)测定一组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A)待测的干电池(B)电流传感器1(C)电流传感器2(D)定值电阻R0(2000Ω)(E)滑动变阻器R(0﹣20Ω,2A)(F)开关和导线若干某同学发现上述器材中虽然没有电压传感器,但给出了两个电流传感器,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完成实验.(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该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滑动,则电流传感器1的示数将(选填“变大”或“变小”).(2)该同学利用测出的实验数据绘出的I1﹣I2图线(I1为电流传感器1的示数,I2为电流传感器2的示数,且I2的数值远远大于I1的数值),如图乙所示.则由图线可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 V,内阻r= Ω.(3)若将图线的纵坐标改为,则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的物理含义即为电动势的大小.24.(14分)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ab、cd与水平面成 =30°角且固定,导轨间距离为L=2.0 m,电阻不计。

在导轨上端接一个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

在c、N之间接有电阻箱。

整个系统置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方向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 T;现将一质量为m、电阻可以忽略的金属棒MN从图示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

金属棒下滑过程中与导轨接触良好。

不计一切摩擦。

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测定金属棒的最大速度v m,得到v m–R的关系如图所示。

若轨道足够长,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求:(1)金属杆的质量m和定值电阻R0的阻值;(2)当电阻箱R取3.5 Ω时,且金属杆的加速度为3 m/s2时,此时金属棒的速度。

25.(19分)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2R,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的底端A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56R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点,AC=7R,A、B、C、D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质量为m的小物块P自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点(未画出),随后P沿轨道被弹回,最高点到达F点,AF=4R,已知P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1=4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取34sin373755︒=︒=,cos)(1)求P第一次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

(2)求P运动到E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3)改变物块P的质量,将P推至E点,从静止开始释放。

已知P自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处水平飞出后,恰好通过G点。

G点在C点左下方,与C点水平相距72R、竖直相距R,求P运动到D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改变后P的质量。

三、选修题33.【选修3-3】(15分)(1)(5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选对1个D2给3 分,选对2个给4 分,选对3个给5分,每选错1 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 分).A.物体从外界吸热,其内能不一定增大B.液晶显示器是利用了液晶对光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C.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速率不相同D.用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估算气体分子的体积E.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2)(10分)竖直平面内有一直角形内径处处相同的细玻璃管,A端封闭,C端开口,最初AB段处于水平状态,中间有一段水银将气体封闭在A端,各部分尺寸如图所示,外界大气压强p0=75 cmHg.①若从C端缓慢注入水银,使水银与端管口平齐,需要注入水银的长度为多少?②若在竖直平面内将玻璃管顺时针缓慢转动90°,最终AB段处于竖直,BC段处于水平位置时,封闭气体的长度变为多少?(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4.【选修3-4】(15分)(1)(5分)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 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波源分别位于x= -0.2m 和x=1.2m 处,两列波的速度均为v=0.4m/s,两列波的振幅均为 2cm.图示为t=0 时刻两列波的图象(传播方向如图所示),此刻平衡位置处于x=0.2m 和x=0.8m 的P、Q 两质点刚开始振动.质点M 的平衡位置处于x=0.5m 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给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0分).A.两列波的周期均为 1sB.在t=0.75s 时刻,质点P、Q 都运动到M 点C.质点M 的起振方向沿 y 轴负方向D.在t=2s 时刻,质点M 的纵坐标为-2cmE.在 0~2s 这段时间内质点M 通过的路程为 20cm(2)(10分)两束平行的、同频率的红色细激光束,垂直于半圆柱玻璃的平面射到半圆柱玻璃上,如图所示。

已知其中一条光线始终不改变传播方向穿过玻璃,它的入射点是O;另一条光线的入射点为A,穿过玻璃后两条光线交于P点。

已知玻璃截面的圆半径为R,,,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

求:①玻璃材料对该红光的折射率;②光从A点到达P点的时间。

高三第七次月考物理答案14.D15.B16.A17.D18. ABD 19.AD 20.ABD 21.AD22.(1)0.413 (2)0.496 (3)2.9023.(1)变大; (2)3(±0.1)V ; 1Ω(±0.1)Ω; (3)I 1R 0.24.25.(1)根据题意知,B 、C 之间的距离l 为l =7R –2R ① 设P 到达B 点时的速度为v B ,由动能定理得21sin cos 2B mgl mgl mv θμθ-=② 式中θ=37°,联立①②式并由题给条件得B v =mgR E R x mgl mgl E F E E P xR R l l F E mv E mgx mgx E B P E E P x BE p p Bp P 5120cos sin 24210cos sin 2111120===--+-=-=--=联立解得点的过程中,动能定理点运动到点后反弹,从到达为之间的距离、点的动能定理有点运动到由由。

弹簧的弹性势能为点时速度为零,设此时到达。

)设(θμθθμθ(3)设改变后P 的质量为m 1。

D 点与G 点的水平距离x 1和竖直距离y 1分别为175sin 26x R R θ=-⑨ 155cos 66y R R R θ=++⑩式中,已应用了过C 点的圆轨道半径与竖直方向夹角仍为θ的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