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 _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方针的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_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②实质: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轻巧识记]1.十一届三中全会2.经济体制改革[易错提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4.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教你读史]关键句“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说明了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教你读史]关键句“大包干……都是自己的”表明了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新的变化。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了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行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主要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材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材料一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教你读史]材料信息层层推进,最后一句是核心。

[提示]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材料二](2)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你读史]抓关键词“粮票”与“股票”,分析其体制色彩。

[提示]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一、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7.意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题组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材料中的“分地”()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解析:选C 从时间1981年可知当时的分地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但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故B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故D项错误。

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解析:选B 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题干中“二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改变了农业合作化时代集体经营的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

3.198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其中心环节是( )A.增加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B.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是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故B项正确;A、C两项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题组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选A 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

5.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

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B.第二编受挫与调整(1957~1978)C.第三编改革与发展(1978~1991)D.第四编辉煌岁月(1992~2000)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选编的内容,“南方吹来春天的风”以及第十九章关于市场经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D项符合题意。

6.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解析:选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时间、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故D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