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梳理】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政策,揭开序幕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⑴.时间:1978年12月⑵内容: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确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 方面来的方针。
⑶实质:大幅度地提高________________。
⑷意义:揭开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2、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了以为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
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后,开始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二、改革之路(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治局势的稳定。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③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作用?)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原先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结构和人民公社制度(政社合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意义?(二)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2.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
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前有哪些弊端?并由此总结改革的关键所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5.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⑴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③_________时期。
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__________全面展开。
⑶1992年,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⑥_____________制度。
6.影响: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1、计划与市场是不是判断社会制度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2、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1993,全国人大第一次将写进宪法。
3)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报告指出4)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意义是什么?【拓展升华】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转变: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2)第二次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3)第三次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调整。
(1)土地改革①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①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③意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结论: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生产关系的调整正确与否的标准。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2008年10月19日,新华社授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该文件由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文件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文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针对性练习一、选择题1.(2011·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图5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2.(2011·浙江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4.(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5.(2011·四川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图6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6.(2011·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7.(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2011·海南单科·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答题栏:1-5 _____________ 6-8_________________9.(2011·安徽文综·35)(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2分)第18课针对性练习【参考答案】1------6 ABAABC7.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参考答案1-5 BDCAA 6-8 CDA9.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
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