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投资问题中国平安伤痛2008:投资富通巨亏226亿亏幅几近95%2008年12月26日11:14经济观察报【大中小】【打印】点击图片查看最新行情以2008年12月25日的汇率计算,平安投资富通已经巨亏226亿人民币,较总计238.74亿人民币的成本而言,亏幅几近95%。
在国内,多家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富通事件增加了平安业绩的不确定性。
近富通临时股东大会决定在2009年年初对公司的资产处置做出最新表决,同时选举出富通的新一任董事会。
这对于平安来说,至少是个好消息。
但是,业内人士分析,不要过于乐观,商务部曾经两度协调此事,但结果也并没有立马好转。
甚至有媒体称,平安投资富通失败的商业纠纷,正演变为一场政治与外交的角力。
亏损226亿人民币从平安2008年一季度财报可以看出,平安当时共持有富通集团1.13亿股,初始投资成本238.38亿元人民币。
6月26日,富通集团公告称将增发1.5亿新股,每股定价10欧元。
作为持有富通集团4.99%权益的单一第一大股东,平安当时希望保障第一大股东话语权,于是同意斥资7500万欧元购入增发股份的5%,维持现有权益水平。
截至6月30日,中国平安[33.59 0.93%]分别以二级市场买入、参与配售等方式,共计持有富通1.21亿股(截至6月30日),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74亿元。
7月3日,马明哲表示:平安对富通的投资是长期性的,除了投资收益外;合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当日晚,平安发布公告称,截至2008年6月30日,公司不需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公司持有的富通集团股票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但是事态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欧洲银行界一片混乱。
10月3日,荷兰政府以168亿欧元收购原荷兰银行在内的富通全部在荷业务。
而在前一天,平安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宣布称,鉴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及状况,估计成交的先决条件无法完全满足,经双方友好协商,已终止有关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下属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协议。
此前,平安拟以21.5亿欧元的对价投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
10月5日,比利时政府也与巴黎银行达成一项股权互换协议,使得富通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业务也被完全剥离。
这种情况下,6月末还不打算计提亏损的平安不得不宣布在第三季报中将截止到9月30日的157亿元亏损计提,并放弃了成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
而富通方面的表现也显得太不够“厚道”。
在与平安的合作过程中,富通集团就有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的行为发生。
比利时一媒体透露,富通集团因在去年投资并购荷兰银行时隐瞒了次贷危机对其财务的影响,受到比利时司法部门的调查,富通集团在去年9月公告称次贷危机的损失只有2000万欧元,不过两个月后承认这个数字达到4亿欧元。
而在富通的业务剥离过程中,平安更是被强行排斥在外。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业务分拆不仅没通过股东大会,甚至分拆后的投资收益也与中国平安没有关系,因为比利时政府的计划是只补偿欧盟境内的股东。
而随着富通股价的不断下跌,平安的资产也急剧缩水。
2008年12月19日,富通股价收于1.08欧元,以最新的市价计算,平安持有富通的股票市值为1.3亿欧元。
2008年12月25日,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人民币9.5678元,按这个汇率计算,平安当初的投资金额还剩余12.44亿元人民币。
至此,平安已经整整亏损了226亿人民币。
历经曲折索赔路在比利时政府的计划出台后,平安方面提出了抗议,并称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益。
此外,平安和商务部进行了接洽,希望寻求政府的支持。
来自欧洲的消息称,中国商务部的官员已分别就此于11月25日与11月28日与比利时官员两度会面商讨,但仍无结论性消息公布。
目前出现的最新情况是12月19日,在富通临时股东大会上96.98%的股东同意富通继续经营而非将业务出售,富通被“肢解”的命运得以延后,比利时业务暂被保全。
此外,当天比利时内阁集辞职,而在比利时媒体看来,正是内阁在试图运用政治力量干预法院的判决。
12月19日的富通临时股东大会还决定在2009年年初对公司的资产处置做出最新表决,同时选举出富通的新一任董事会。
这对于平安来说,至少是个好消息。
12月20日,平安(2318.HK)早盘上升3.9%,报36.9港元;该股早盘曾见34.15港元的19个月低位。
在此件事情上,比利时首相莱特姆的态度是“我很理解中国平安会对该决定表示失望,但投资总要承担相关风险。
平安一直对富通的成长前景充满信心,事后证明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判断。
中方提到股东所持股份价值大幅缩水,但这种情况在比利时政府干预富通前就已经发生了。
”据专家介绍,平安索赔其实是有理可依。
1984年,中国和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关于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的议定书》。
《议定书》第四条规定,为了安全或公共利益的需要,缔约一方可对缔约另一方的投资者在其领土内的投资采取征收、国有化或其它类似措施。
但措施应是依照国内法律程序所采取的,且与对第三国投资和投资者所采取的措施相比,是非歧视性的。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措施应伴有对补偿支付的规定。
但是在金融危机的震荡时候,如何处理涉及海外资产的经济包袱往往便变得更加复杂。
华兴资本首席执行官包凡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称,任何危机下的金融纠纷都会上升到政治层面,比利时政府无疑会优先赔偿当地投资者,以消除金融危机对社会的震荡。
平安冀望得到理想的赔偿,取决于商务部通过外交途径的谈判力度有多大。
而在中国与欧洲关系近来陷入僵局、中欧对话被推迟的情况下,鉴于平安集团并非国有控股企业,此事不宜太乐观。
中国平安真的是被骗吗?发表于 2008-11-28 16:42:56中国平安真的是被骗吗?-----评"时寒冰之中国平安被骗了血本无归"以下是时寒冰关于中国平安投资亏损的文摘:"中国平安亏了,但亏得如此惨烈,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宣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得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成为富通单一第一大股东,后增持至4.99%,前后共斥资超过238亿元人民币。
遗憾的是,从中国平安去年底收购富通部分股权,到2008年11月份,富通的股价已下跌超过96%,导致中国平安238亿元投资只剩下10亿元左右。
中国平安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对部分浮亏计提了157亿元的减值准备,导致第三季度亏损达到78亿。
由于平安决定计提后富通股价继续下跌,平安同时还面临着70多亿的减值压力(详见《新京报》的报道)。
损失还不仅限于此。
2008年9月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宣布向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以避免富通破产。
中国平安9月底曾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欢迎,但中国平安很快发现被涮了一把。
中国平安当时欢迎三国政府注资富通时,富通集团割出去的只有旗下富通银行在三地49%的股权。
然而,2008年10月3日、6日,富通又分别宣布:荷兰政府以168亿欧元收购富通银行荷兰控股公司,包括富通集团此前收购的荷兰银行业务及富通集团荷兰保险业务;比利时政府以47亿欧元现金收购了剩余的富通银行50%加1股的股权,以及法国巴黎银行将以57.3亿欧元收购富通保险比利时业务100%的股权。
前后四笔交易之后,富通集团将从“银保双头鹰”解体为一家资产仅含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部分股权及现金的保险公司(详见《上海证券报》的报道),中国平安被骗了个血本无归!而中国平安亏的是广大投资者的钱!"大家都知道中国平安有一个"梦幻高薪"的管理团队,这个"梦幻高薪"的管理团队没有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体现其"梦幻投资能力和梦幻管理能力"的"梦幻收益"而带给大家惨痛的"梦幻亏损".仅仅是被骗就可以解脱其责任吗?????一个拥有保险,证券等多个机构的综合性金融公司,竟然在交易过程中连止损都不懂,只有两种可能:腐败和无知.即使有着博士的头衔,也是对投资的无知.从平安保险在业界的口碑来看,皆有可能.我国寿险业利差损产生的原因预定利率受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影响大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反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的价值。
作为金融市场三大主体之一的保险公司,不可避免的要比其他市场主体更容易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对于寿险公司来说尤其如此。
众所周知,寿险公司经营的业务通常期限较长,甚至高达几十年。
寿险公司的传统业务多为固定利率,一旦确定很难改变,而保险公司面临的利率波动却是不可预测的。
利率变动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寿险公司的赢利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死差益,费差益和利差益。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死差益和费差益比较稳定,而利差益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较大。
我国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而这两项多为固定利率收益。
因而更加大了寿险公司投资的利率波动风险。
在利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随之下降,但是客户的保单收益率不会随之改变,仍维持在高利率时期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变出现了利差损。
上个世纪末,我国保险公司普遍面临着巨额的利差损,正是由于销售保险产品时保险产品定价过低,由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率高达10%以上,因而寿险公司产品的收益率也都接近10%。
但紧接而来的降下周期让寿险公司措手不及,导致许多寿险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困难。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寿险公司将产品预定利率误认为可以与银行利率相比较,忽视了预定利率是长期利率,而且是复利。
下表可以显示:从1982年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人寿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主要以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为参照物,而这个时期又是我国储蓄存款利率调整最频繁的时期之一。
1982年至1988年,人寿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一般都在6%-7.5%。
此后,我国经济出现波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为稳定经济形势,国家调整储蓄存款利率政策,上调储蓄存款利率,实行保值储蓄。
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上调和保值,对寿险业务定价产生了影响。
为保证人寿保险业务的持续发展,预定利率上调至8.8%,并增加了利差返还条款。
后来,由于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央行多次调低了利率。
受此影响,人寿保险的预定利率于1997年也开始下调,从8.8%、6.5%,5%到2.5%。
尽管新业务可以随预定利率的下调降低成本,但无法解决业已签发的长期寿险合同约定的高成本问题,这些保险合同的责任也不会因新业务预定利率下调而减少。
我国寿险公司长期寿险预定利率的调整明显滞后于银行存款利率调整,利差损一直伴随着我国寿险业的高速发展。
在利差为负的前提下,保费收入越多,增幅越大,寿险公司承担的承保损失就越大。
[2]寿险预定利率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