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及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会议提纲(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一、工作目标1、开展二次调查成果复核2、以二次调查初始调查成果为基础(2009年3月),将二次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3、查清2009年度各类土地变化情况,完成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二、工作任务(一)、开展二次调查成果复核根据省市要求,自2010年起我省全面启用二次调查数据。
为做好二调数据启用前的各项工作,查缺补漏,最大限度的减少我们在二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我们的二次调查数据库,因此,就很有必要开展二调成果的复核。
复核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各所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二调图纸进行全面复核。
主要是看图件地类和实地是否一致?是否有遗漏和错误调查情况(如实地为建设用地,图件为其他地类)?重点核实新一轮规划范围内的地类情况。
对有疑问的图斑,各基层所进行详细记录并填写二调复核需修改图斑一览表(疑问图斑涉及行政村、所在图幅号、图斑号、变化前后地类等)。
2、各所对图件上标绘的行政村名称、道路、河流名称和单位名称等文字注记等进行复核,看标注是否正确?有无别字?3、参照分幅现状图、卫星影像和行政村界线,对行政村界线进行复核。
由于更新调查影像分辨率的原因,原更新调查时确定的各级权属界线套合到二次调查影像上有偏差。
为此,需对现有的行政界线走向说明和行政界线套合到影像图的位置进行对照核实,看有无上图偏差,有无明显切割影像地物现象。
各基层所通知各行政村负责人,到国土所(参照放大的影像)对权属界线进行再次确认。
这次复核,只是对县内的界线进行核实,不涉及县界。
国土所根据各行政村的复核情况对需要调整的界线在分幅图纸上用铅笔进行标注。
对相邻村在图纸上不能确认的界线经实地确认后确定。
各所将权属界线复核情况于12月3日前报县局地籍管理科。
县局将根据各所对界线的复核情况,配合济南四维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新数据库。
在复核过程中,省调查办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对地方复核上报的成果进行修改。
经实地复核发现错误的可以调整,但必须实地拍照,填写《土地调查外业调查记录表》。
允许修改的是:行政区划变动;村级权属界线调整;地类认定错误;建设用地细化地类引起的属性变化、其他属性录入错误。
“批而未用”土地经严格核实后可更改。
(二)、开展标准试点统一更新调查因我县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调查完成是在今年的三月份,距离现在已经八九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新增项目落地、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等,有很多地类已经发生了变化。
根据国家要求汇总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时点要求,需要将现有的二次调查初步数据更新到2009年12月31日。
因此,国家部署在二次调查的基础上,沿用二次调查的各项规程和标准,开展数据更新工作。
标准时点统一更新调查主要就是开展自09年3月到年底的调查。
开展标准时点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是二次调查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二次调查、按时向国务院汇报成果的前提和基础。
国务院38号文件有明确要求。
2、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
部已确定,以二次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一张图”工程建设、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和监管平台等提供基础和依据。
3、是获取年度土地变更数据的重要手段。
2009年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是标准时点统一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展2009年度变更调查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调查的基础上,再把属于2009年度变化但二调成果上已经存在的图斑(主要是建设用地),单独提取出来,这两项信息综合,逐级汇总统计形成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也就是说,2009年变更调查是调查2009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的变化情况,是在标准时点更新的基础上,加上前3个月的变更内容。
三、调查内容(一)权属变更调查对权属界线和权属性质发生变化的土地进行调查,查清城乡每一块土地的权属状况(行政界线、权属调整按照有关区划调整和权属调整的有效材料变更)。
(二)地类变更调查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归并的要求,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在二次调查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实地调查,查清二次调查外业调查结束到09年12月31日期间每一块土地的变化情况。
对于2009年年度内变化,重点是:1、本年度耕地增加、减少的数量和类型;2、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本年度批准建设、批而未用、未批先建、本年度前批准建设。
3、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情况。
依据验收文件,将增加耕地的具体位置和面积落实到分幅图上和数据库中。
(三)“批而未用土地”调查今年的变更调查,新增“批而未用土地”调查。
对已具有完整、合法建设用地手续,而实地尚未开工建设的土地,按“批而未用土地”调查,地类按批准用途认定,并以字母“P”进行标注,并填写批而未用土地调查表。
(四)“可调整地类”调查对于耕地变为园地、林地、草地和坑塘水面,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依据《关于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类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要求,按可调整地类调查,并以字母“K”进行标注。
在数据库地类图斑属性中的地类备注中注明,全部采用大写K。
四、调查方法(一)、收集资料主要是收集土地审批资料、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料(图件、数据、报告等)、收集有关“批而未用”土地文件、收集农业结构调整、灾毁耕地、生态退耕等资料、准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等外业记录有关表格和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
(二)实地调查1.标准时点调查以现有的二次调查初始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打印下发的分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底图,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对调查时点(09年3月)到标准时点期间(09年12月31日)的每一块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全面实地调查与核实,查清标准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
主要是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已经验收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情况、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毁地、未批先建、往年批准今年建设等情况等信息。
2.变更调查(1)在标准时点更新的基础上,实地调查并提取2009年本年度内的土地利用地类变化信息,将变化内容填写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中的“地类变更部分”各栏(表格填写具体要求见附表,备注标注变化年份)。
(2)新增建设用地调查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归并要求,查清2009年度内的新增建设用地每块土地的利用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地类和变更面积。
对新增建设用地细分四种类型,即本年度批准本年度建设B、批而未用土地P、本年度未批先建W、本年度前批准本年度建设Q。
(3)查清2009年度新增耕地变化情况和变更面积。
对新增耕地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等四种类型进行统计;对于用于“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要查清所用经费来源:使用“占补平衡”项目经费补充,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其他资金补充,农民自发开垦和社会其他资金补充。
(4)查清本年度可调整地类情况。
五、土地分类这次二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及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是《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只是对于城镇部分,仍然采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归并(即20);具体为201城市、202建制镇、203村庄、204采矿用地、20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在各所拷贝影像资料时一并拷贝。
六、《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的样式及填写说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的样式和填写说明已经发给大家了,基本上和前几年的一样,只是在去年表格的基础上,对格式和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
根据变更调查记录表,再填写变更一栏表。
土地变更调查要求对2009年实地每一起变化填写一张“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当实地变化较复杂时可填多张。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的填表方法和要求与以前基本相同,现将不同之处说明如下:1. “变更前图斑”(3栏)。
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地类编号(变更前未细化),当为可调地类时,在地类编号后加K,如可调整园地—021k (出可调整地类情况汇总表) 。
2. “变更后图斑”(8栏)。
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地类编号。
当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系列的地类编号时,首先填写“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编号,第二栏起填写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细划分类:商服用地(05)、工矿仓储用地(06)、住宅用地(0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特殊用地(09)、街巷(103)、空闲地(121)中的一类或几类。
(见范例)注:当为204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06(工业仓储用地),当为205时,为08(风景名胜)或09(特殊用地)。
3. “变更后图斑面积”(9栏)。
填写对应于8栏的地类面积。
其中,当8栏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1或202或203或204或205)时,其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细化调查的一、二级地类面积之和必须等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
(上下两行一致)所有面积单位为亩,保留1位小数。
4. “地类变更部分”(12栏)。
当12栏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1或202或203或204或205)时,另起一行还在12栏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商服用地(05)、工矿仓储用地(06)、住宅用地(0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特殊用地(09)、街巷(103)、空闲地(121)中的一类或几类。
(见范例)5. “地类变更部分面积”(13栏)。
填写与12栏、对应的面积。
其中,当12栏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1或202或203或204或205)时,其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细化调查的一、二级地类面积之和必须等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
6. “新增建设用地类型”(14栏)。
填写当年新增建设用地的四种类型的代号,本年度批准本年度建设—B;“批而未用土地”—P;本年度未批先建—W;本年度前批准本年度建设(即本年度前的“批而未用土地”,本年度建设)—Q。
7. “新增耕地类型”(15栏)。
当年新增耕地属于土地整理填Z1、土地复垦填Z2、土地开发填Z3、农业结构调整填Z4。
8. “补充耕地经费来源”(16栏)。
–使用“占补平衡”项目经费补充—J1、–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其他资金补充—J2 –农民自发开垦和社会其他资金补充—J3。
9. “备注”。
填写(1)用地审批文号,批准的面积。
(2)变化的年份,如2009年(3)其他须备注说明的情况等。
10、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1)、应重视“备注”的填写。
(2)、当实地变化较复杂时可填多张“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并在表底端“第页共页”注明。
(3)、《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中的变更后图斑的各项与标准时点数据库一致(面积为平方米和亩)。
(4)、只有2009年的变化图斑填写“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
七、外业调查成果的上报根据整个二次调查工作及变更调查工作的安排,我县的调查成果上报市局时间是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