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变更调查

土地变更调查


省级核实:各省级地籍部门牵头组织,完成各县(区、
市)的现状调查结果的检查,重点核实未变更建设用
地的图斑。
关于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
1. 严格限制大面积。 2. 对确因突发性自然灾害、重大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原因,导致的
农用地表土层破坏,短期内无法通过简单治理恢复种植,按照土 地变更调查以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允许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
土地调查工作与 2012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
国土资源部 地籍管理司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南京


一、2012年土地调查工作情况与2013年度工作设想 二、2012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方案
2012年度土地调查工作基本情况与 2013年度工作初步设想 ► 部重点工作
1.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2011收尾,2012部署);
数据的权威性(地籍责任大);
► 要求构建“一查多用”的共同责任机制,实现各级国土部
门内部多部门的协同机制(各部门配合);
► 建立调查成果质量评价的奖惩机制(政策落实)。
2012年总体路线
在坚持四个“继续”同时,做好五个方面改进,
充分利用综合监管平台中的用地管理信息做支撑,程 序上作了适当完善,在组织实施方式上作了简化和优 化,旨在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各有关方面的优势和作 用,其核心思想是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工作责任,以 确保调查成果真实、准确,满足“一查多用”的实际 需要。
►印发全国实施方案,督导各地省级示范区建设;
►召开全国宗地代码编制的工作座谈会(徐州);
►编制宗地代码工作技术方案(待印发);
►编制进一步推进宗地代码编制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
►任务: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以省级示范区建
设为引导,充分继承现有工作基础,科学划分地籍区、子 区,深入研究编码转换规律,依照《编制规则》,积极采 用信息技术手段,分类型、分区域,稳妥有序地推进宗地 代码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宗地代码的转换,并统筹做好地 籍档案等历史资料的衔接。
包括:一是新编规划;二是依法征占用。
工作流程(一上)
上报现状变更数据:2013年1月20日前,各省将经过
省级检查通过的分县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结果(增量 包),以及未变更建设用地图斑的举证材料等一并报部。
工作流程
国家级内业核查:1月20日至2月28日,规划院组织专
业队伍,结合遥感监测结果,参考地方举证材料,对各地新增建
设用地开展核查,检查是否虚报、瞒报建设用地,对农用地变为
未利用地的变化图斑,开展合理性审查,检查地方是否将农用地 虚假变更为未利用地。
集中对接整改:规划院负责,对内业核查发现的突出问
题,及时反馈省级,要求省级组织,对重点县区逐一核实。 3月初,地籍司组织,相关司局参与,集中对接,省级集中 汇报核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做出说明,解释原因,并现场 整改。对内业核查无重大问题县区,规划院组织入库,并陆 续提供监管平台,用于用地管理信息的审核。
管理信息审查把关的权威性:强化部相关司局对成果的审查把关作用;强化基层
各相关业务部门对管理信息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支撑作用;督促地方 完善综合监管信息的报送备案和补充举证。
主要工作思路五个“改进”
五是在工作制度上,建立严格的成果质量考核制度。
对变更调查成果,加大国家层面的外业核查核实力度,建立年度省级成果 质量评估制度,实行成果质量奖惩制度,以省为单位,将计划指标、用地审批、
四个“继续”具体体现
一是继续沿用“国家总体掌控、地方细化调查”的总原 则和“三下两上”工作程序;
二是继续采用遥感监测等手段,实现对全国快速监测,
调查方法以及技术标准等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 三是继续采用全面内业核查、重点外业抽查和国家级重 点抽查核实的做法,以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 四是继续强化地方实地调查的真实性,保证全国调查工 作的总体进度。
主要工作思路五个“改进”
一是在工作程序上,将现状信息与用地管理信息充分衔接; 二是在平台作用发挥上,维护监管平台用地管理信息权威性; 三是在技术要求上,强化按照现状变更的要求;
四是在组织实施上,强化部司局对用地管理信息审查与把关;
五是在工作制度上,建立严格的成果质量考核制度。
主要工作思路五个“改进”
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总体路线
► 坚持一查:即地籍部门牵头负责查清现状,按照现状认定地类的 原则,借助遥感监测的手段,对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调查,提取年 度土地变化信息。地籍部门对土地利用实际现状真实性负责;一 下一上基本解决数据真实性的问题。 ► 坚持多用:规划、耕保、用地审批、土地利用以及执法检查等相 关部门,以地籍现状调查结果为基础,按照职责分工,依托综合 信息监管平台,将各自审批报备信息套合到现状变化图斑上,分 类标注,形成每一实地变化图斑的管理属性。各相关部门对用地 管理信息的合法性负责;二下二上,解决用地管理全面问题。 ► 套合结果经地方举证补充后,作为最终用地管理信息数据,自上 而下做控制,地方以此更新数据库。地方对用地管理信息的全面 性负责。三下,解决管理信息权威的问题。
2.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及中办电子文件管理试点; 3. 推进全国地籍调查工作。
► 日常工作
1. 全国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更新与汇总;
2. 城镇村地籍调查工作;
3. 建设用地审批工作;
► 重点工作: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关于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
►国家标准申请工作
• 标准的申请; • 标准的协调与验证(农业、林业)。
发完善系统功能,进行新旧编码的一次性自动转换。同时要对转
换的结果逐一复核,确保每宗土地的代码编制准确、唯一。原编 码应在数据库系统中长久保留,以便查阅。
宗地代码编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尚未完成信息化地区,要按照《规则》,建立转换关系,制定新 旧代码的转换对照表,转换前后的宗地编码要在历史档案材料中 予以详细记录,尤其旧码不能因转换而废弃,以保证地籍资料的 完整性,避免因普遍较好;
► 成果应用广泛,效果好,尤其执法检查和督查。
► 二次调查经验可借鉴,尤其三下两上,已被广泛接受;
► 调查技术已成熟(二调打基础,监测做支撑,两年增量更新)。
亟待加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 “三下两上”的成果核实方式,有重复成分,保证变更成 果应及时快速汇总(快速出数); ► 要求充分发挥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作用,保证用地管理信息
一是在工作程序上,将现状信息与用地管理信息充分衔接;
地方坚持按现状认定地类的变更原则开展实地调查,国家组织认定实地变化结果, 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国家依托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现状基础上套合日常管理信息,生成各类用地 管理信息,有效解决用地管理信息的全面性和合法性。 简化工作程序,杜绝地方为规避执法问责人为修改变更调查结果,保证了土地利用
自下而上,逐级核实。
工作流程
利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对核查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成
套合生产用地管理信息:1月25日~3月25日,部统一组织,
果,叠加部日常审批管理信息内容,开展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
套合结果及时反馈地方。县级根据部管理信息核实结果,分工负
责向部监管平台补充举证材料。 地方举证和补充管理信息,补充结果经业务司局确认后,纳 入监管平台。4月15日前,完成用地管理信息的完善工作,形成
省去国家对管理信息重复核实的巨大工作量,发挥和体现监管平台的权威性,另
外,督促管理信息及时报备和举证,有效推进了各级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体现和落实部领导“一查多用”的要求。
主要工作思路五个“改进”
三是在技术要求上,强化按照现状变更的要求;
调查程序中,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管理信息调查分为两个阶段。土地利 用现状调查时,进一步加强地类真实性的要求,即地方依据遥感监测成果,严格
3. 变更应实地调查位置、范围和地类,现场拍照,填写《农用地变
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形成矢量图层,并扫描灾毁、 塌陷或重大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相关证明材料的电子扫描件。
4. 12月31日前,将以上成果和材料,以专报方式报部审查。 5. 逾期不报的,不得在本年度进行变更。
开展基本农田情况调查
依据合法有效的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或依法占用、调整 等)资料,调整数据库中基本农田图斑的位置和范围,更新 基本农田数据层,汇总形成基本农田面积汇总表。
工作流程(二下)
外业核查:3月5日~15日,规划院组织专业队伍, 对集中对接中重大问题,抽取部分县区开展外业抽查。
工作流程(二上)
报送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数据:县级地籍部门根据外
业抽查结果,负责组织完善现状变化调查结果,生成土
地变更调查增量包,经质量检查后逐级上报。3月20日前, 形成2012年度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数据及数据库。
宗地代码编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新产生的宗地用新方法编制,并启用新代码; ► 统一代码转换工作结束前,原代码暂时保留应用,所有的历 史地籍资料暂不做修改。
宗地代码编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已登记发证的宗地,结合日常地籍调查、变更登记等工作,逐步 启用新代码。对于已经形成电子化数据的宗地,对图、表、卡、 册、簿实现转换并替换;而对于没有完成电子化的地区,按照“ 转换不替换”的原则,多码并行,稳妥推进。 ► 土地证书中的宗地代码可借助总登记采用公告的方式集中更改,
节约集约考核等相关工作与之挂钩,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地区,建立调查成果的排
名和追究制度。
工作内容
一、开展遥感监测 二、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
三、开展基本农田情况调查
四、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
五、用地管理信息标注(包括建设用地和耕地)
六、开展数据汇总统计与分析 七、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
工作流程(一下)
关于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
工作原则: • 示范推广,分类推进; • 充分继承,有效衔接; • 急需先行、统筹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