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豆腐

豆腐

豆腐——《人间有味》
有关豆腐的其实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从豆腐的起源到豆腐的家常做法,洋洋洒洒颇为自得,看了汪曾祺的文章后,作为井底之蛙的我,才明白自己有多浅薄。

南北豆腐之分自不必说,香椿拌豆腐、小葱拌豆腐、鸭蛋拌豆腐也很平常,接下来的虎皮豆腐、文思豆腐,汪豆腐、麻婆豆腐或渊源颇深,或以掌故闻名,或新奇出新,读来不但会让人口舌生津,还满足了我们的猎奇心理,着实满足。

汪先生对豆腐脑的要求是存其本味,用鸡汤煨成的则因过于讲究失其本味,并不为汪老这等高级食客所喜欢,其中对北京的豆腐脑的描写很细致,好羊肉、黑片蘑、蒜泥水,这样的配料让本来淡而无味的豆腐脑,增添了太多风情,好吃是一定的。

由此我相到了永城的豆腐脑,脑洁白细腻,汤是用鸡架熬煮而成的面筋汤,用扁平的勺子在盛放豆腐脑的桶里快速划几下,碗里顿时盛开一朵洁白的花朵,在另一口锅里舀起一勺面筋汤加进去,几粒煮的软烂的黄豆,切碎的咸甜适口的咸菜碎,几滴香油,一碗香气四溢的豆腐脑满足了多少人的肠胃。

女儿在上海上学,每次打电话总会吐槽上海的饮食,天生一副北方人的胃,对南方美食实在无福消受,说起上海的豆腐脑,更显义愤填膺:“那哪能是豆腐脑?粗的要命,一看口感就好不了,清汤寡水,也没有面筋汤,就浇一点酱油,其它啥也没有,能好吃才怪!”的确,永城的豆腐脑虽说和汪曾祺家乡的豆腐脑相比,少了小
虾米、芹菜末,但也称得上清清爽爽多滋多味了。

至于豆腐的衍生品,只对豆腐干和豆腐皮熟悉,像茶干、熏干、霉豆腐什么的,很少有机会去品尝,不过因为汪先生的生花妙笔,文字似乎也有了生命,巧手写就一盘盘美味佳肴,色香味俱全,每读一篇文章,都是一场馋涎欲滴的旅程。

臭豆腐很是常见,全国各地都有,而且入乡随俗有了各自的特色,味道也略有差异,不过是万变不离其宗。

至于广告中的“火宫殿的臭豆腐,由湖南长沙空运而来。

”不用太信,置之一笑就是了。

曾有一段时间有关臭豆腐的谣言甚嚣尘上,版本丰富内容恶心至极,只要是脑子不长泡智商正常的人都应该不会相信,不过每一次路过臭豆腐摊儿,心里还在难免膈应,还是少吃的好。

文末的炸响铃汪先生描写的很是细致,做法多样又营养丰富,有肉有豆腐皮,荤素搭配,再入油相炸,想来味道一定不会差,整道菜的制作过程也不是很繁琐。

真的学习成功,又可以为家庭菜谱上增添一道美味,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向大师致敬,不失为美事一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