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标准模型

国际贸易标准模型

第5章國際貿易標準模型⏹前言✧前面章節討論的各個貿易模型,對於生產可能邊界各有不同的設定,各有優缺點。

李嘉圖模型假設單一要素在各個部門的配置而形成PPF,著重於較利益的分析,但無法討論所得分配的分析。

HO理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貿易型態,而要素有多種,故得以分析所得分配之議題。

✧在分析國際貿易問題時,可以綜合所有模型架構,以利於對實情的了解。

例如,在1990年代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出口成長速度快,這些國家經歷生產力速成長,要討論生產力成長的影響,可以引用李嘉圖模型分析之。

貿易型態改變對於美國國內各個團體有不同的影響,分析與日俱增的貿易對美國所得分配的影響,可以利用HO模型。

✧本章模型具有下列的特性:一個經濟體系的生產可能邊界代表其生產力,各國PPF的差異會誘發國際貿易。

PPF決定一國之RS線。

國際貿易後世界市場的均衡由世界RS與RD決定(RS W=RD W)✧具有上述特性的一般化模型,之前討論各種貿易模型只是其特例。

國際貿易中的許多課題都可以由此一般化模型分析,只有討論若干細節的議題一才須用特定的貿易模型來說明。

⏹本章討論之主要議題有:1 國際貿易分析的標準模型2 國際間的所得移轉: RD線的移動3 關稅與出口補貼: RS線與RD線同時移動1 國際貿易分析的標準模型✧標準的貿易模型建立在四個重要關係上:PPF與RS線之關係相對價格與RD之關係RS與RD決定世界均衡貿易條件(一單位出口品可換得多少單位進口品)對一國福利之影響1.1 生產可能邊界與相對供給線✧假設有兩商品:食物(F)與布(C) 。

✧各國之PPF是平滑的曲線,如圖5-1之TT線。

✧實際生產點落在PPF上可以獲得最大收益的商品組合點,亦即,等收益線與PPF相切之切點,如圖5-1之Q點。

✧等收益線R=P C×Q C+P F×Q F,斜率為-P C/P F,故一國的生產點與兩商品↑,則與PPF切點越接近橫軸,則Q C↑且Q F↓故Q C/Q F↑。

的相對價格有關,當P CP F亦即,P C/P F與Q C/Q F呈正向變動關係,故RS線為正協率。

圖5-11.2 相對價格與相對需求✧生產技術與要素稟賦決定了PPF之後,若商品相對價格已知,則可以決定最適生產組合,也可得知預算線(通過最適生產點的等利益線),加入偏好(無異曲線),則可決定該國之消費組合,則給定P C/P F可以得知相對需求量D C/D F。

✧P C/P F↑則D C/D C如何改變?替代效果而言D C↓且D C↑所得效果而言D C↑且D C↑D C/D C的變化不明確。

但一般而言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P C/P F↑則D C/D F↓,RD線負斜率。

⏹補充說明:✧若消費者偏好具有齊序性,則最適選擇之D C/D C只受到相對價格影響,與所得高低無關,如此用一條無異曲線在各個價格比之最適D C/D C,即是整條RD 線,在此情況下,RD線必然是負斜率。

繪圖說明之。

✧在P C/P F↑後,新的生產點使得該國可以消費組合,比價格改變前最適消費組合更多。

亦即,相當於該國更富有,所得增加。

這是因為該國為C的出口國,F的進口國,是C的淨供給者、F的淨需求者,P C/P F↑如同賣的商品相對價格提高,買的商品價格降低,故該國所得增加,且福利增加。

■1.3貿易條件改變的福利效果✧如圖5-4可以得知,如果該國一直維持出口C,則依據顯示性偏好理論之推論得知,P C/P F↑則福利增加,反之P C/P F↓則福利減少。

如果該國一直維持進口C,若P↑則福利減少,反之P↓則福利增加。

1.4 相對價格之決定✧假設世界上有兩個國家:本國(出口)C與外國(出口F),本國之貿易條件是: P C/P F,外國貿易條件P F/P C,本國生產量Q C、Q F,外國生產Q C∗、Q F∗。

✧均衡的相對價格是決定於世界RS線與世界RD線的交叉點,如圖5-5所示。

1.5 經濟成長造成RS線移動✧一國經濟成長對貿易夥伴是福還是禍?一國經濟成長對其本身有益嗎?✧外國經濟成長→本國所面對的國際市場變大→對本國有利。

✧外國經濟成長→本國所面對的競爭更激烈→對本國不利。

✧綜合而言,則利害未定。

✧本國經濟成長→本國產能變大產值提高→對本國有利。

✧本國經濟成長→出口商品價格下降→對本國不利。

✧綜合而言,則利害未定。

✧詳細討論如下列小節。

1.6 成長與PPF✧經濟成長(技術進步或要素增加)→PPF往外移動,經濟成長對國際貿易之影響,主要是導因於成長通常是「偏向成長」(biased Growth),PPF外移幅度不一,有一商品相對外移更多。

如圖5-6 a是偏向C的經濟成長,圖5-6 b 是偏向F的經濟成長。

✧造成偏向成長的兩個主要原因:如李嘉圖模型所示,如果技術進步使得商品之單位產量要素使用量減少比另一商品更多,則技術進步造成偏向該商品之成長。

如依據HO理論,經濟成長是因該國某一生產要素數量增加,則該要素比例上升,成長會偏向密集使用該要素之商品。

✧上圖所顯示的偏向成長很強烈,圖中顯示,經濟成長結果兩商品生產數量都可以增加,但如a圖,相對價格不變而成長後C產量增加且F產量減少,故C/F相對供給量增加,圖b則相反。

✧一般的偏向成長未必如此強烈(價格不變兩商品生產量一增一減),但如果商品相對價格不變之下,成長後造成(Q C/Q F)改變,則稱之為偏向成長。

換言之,成長後RS線移動了,則發生偏向成長。

1.7 相對供給與貿易條件✧若本國發生偏向C的經濟成長,則RS線右移,則均衡之P F/P C下降,本國為C之出口國,則經濟成長後本國貿易條件惡化,而外國貿易條件改善。

不論是本國或外國經濟成長,只要是發生偏向C之經濟成長,都具上述結果。

✧若發生偏向F的經濟成長,則RS線左移,則均衡之P F/P C上升,本國為C之出口國,則經濟成長後本國貿易條件改善,而外國貿易條件惡化。

如圖5-7所示。

✧成長是偏向一國出口品之成長,稱之為出口偏向成長,成長是偏向一國進口品之成長,稱之為進口偏向成長,一國面對出口偏向成長,則該國貿易條件惡化,一國面對進口偏向成長,則該國貿易條件改善。

1.8 成長的國際效果✧一國經濟成長對他國是有利?✧外國的出口偏向成長,則其貿易條件惡化,本國貿易條件改善(在同一條PPF上貿易條件改善)→本國利益增加(效用提升)。

✧外國的進口偏向成長,本國貿易條件惡化(在同一條PPF上貿易條件惡化)→本國利益減少(效用下降)。

✧本國的出口偏向成長,本國貿易條件惡化(但PPF外移)→本國利益影響不明確,而外國因貿易條件改善(其PPF不變)而受益。

✧本國的進口偏向成長,本國貿易條件改善且PPF外移→本國利益增加,而外國因貿易條件惡化(其PPF不變)而受害。

✧綜合上述說明,本國發生進口偏向成長→本國受益(效用增加);若本國發生出口偏向成長→可能受益或受害。

若一國因其自身經濟成長而受害→稱之為錯誤的成長(Immiserizing growth )。

一國若發生強烈的出口偏向成長,則貿易條件嚴重惡化,其影響大國於PPF外移的正面影響,則成長後效用反而減少。

繪圖說明之。

✧外國成長若造成本國貿易條件改善→本國受益(效用增加)。

外國成長若造成本國貿易條件惡化→本國受害(效用減少)。

■補充說明成長對福利的影響■2 國際間的所得移轉✧前面分析著重於RS線移動所造成的影響,此一小節則分析RD線改變的影響。

✧世界RD線改變的原因偏好改變:例如基於健康考量,要減低膽固醇的攝取,少吃肉多吃魚。

技術進步:例如因為電腦技術提升,使得卡帶被光碟片所取代。

一個國家對另一國家的經濟援助(國際間的所得移轉),此一現象對RD 之影響是最受矚目的。

✧過去國際間所得移轉經常發生在戰爭之後,例如1871年普法戰爭,德國要求被打被的法國支付賠償金;一次大戰後,戰勝國要求德國支付巨額賠償;二次大戰後,美國提供日本經援以幫助其復原,自1950代年開始,先進國家經常對貧窮國家提供經援。

2.1 所得移轉的問題✧對所得移轉對國際貿易條件的影響之分析,首推Ohlin與Keynes 兩位經濟學家的爭論。

兩者爭辯的焦點是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須支付巨額賠償,這會對德國造成多大的負擔。

✧Keynes認為德國為了付賠款,必須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則德國出口品相對於進口品的價格會下跌,如此不僅須負賠款,尚須額外承擔貿易條件惡化的後果。

✧Ohlin質疑Keynes有關德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論點,認為若德國未付賠款而提高關稅,如此,得國會減少對進口品的需求。

在此同時,各國收到賠款後會減稅,會增加對德國進口,則德國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貿易條件不致於惡化。

2.2 所得移轉對貿易條件的影響✧若本國移轉所得給外國,則本國所得與支出減少、外國所得與支出增加,若各國支出占世界支出的比例發生變化,則世界的RD線可能會移動,而貿易條件隨之改變。

⏹補充說明:✧如果兩國的偏好都具齊序性,則所得高低不會影響各國的RD線,則所得的國際移轉不會影響世界RD線,不會影響貿易條件。

■✧所得移轉只會影響RD線,對RS線沒有影響,因此所得移轉只是單純的需求面的問題。

✧如果各國對C與F支出比例均相同,則所得的國際移轉不會影響世界RD線,不會影響貿易條件。

✧若本國與外國花費在C與F之支出比例不一,所得移轉改變貿易條件,而貿易條件改變的方向取決於兩國的支出型態。

若本國對C之邊際支出傾向大於外國,給定任何相對價格,本國移轉所得給外國後,世界D C/D F會減少,則世界RD線會左移,本國貿易條件惡化,外國貿易條件改善,如圖5-8所示。

若此,國際移轉對貿易條件的影響就如同Keynes之推論。

圖5-8✧若本國對C之邊際支出傾向小於外國,給定任何相對價格,本國移轉所得給外國後,世界D C/D F會增加,則世界RD線會右移,本國貿易條件改善而外國貿易條件惡化。

如此,本國所得減少的負面效果會因貿易條件改善而減緩。

2.3 國際間所得移轉對貿易條件影響之推論✧在現實世界貿易障礙(高額運輸成本、貿易政策)普遍存在,故有非貿易財,如此一國會偏向消費其國產品,貿易財與非貿易財相互競逐生產資源。

贈與國因所得減少,其國內非貿易財需求減少,生產資源流向出口品,出口品供給增加,出口品價格下降。

✧在此同時,受贈國非貿易財需求增加,該國資源流向非貿易財,貿易財生產減少,該國出口品(贈與國的進口品)產量減少且價格上升。

故綜合而言,贈與國的出口品價格下跌且進口品價格上升,贈與國之貿易條件惡化。

Keynes 的論點應較貼近現實。

3 關稅與出口補貼:RS與RD線同時移動✧在現實生活中,常見一國政府採取進口關稅與出口補貼等貿易政策,執行這些政策通常並非著眼於改變貿易條件,而為了干預國際貿易的所得分配效果、發展關鍵產業、平衡國際收支等,而這些貿易政策往往會影響貿易條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