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复习:综合类问答题专项训练

高考复习:综合类问答题专项训练

综合类问答题专题训练例题解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而前仆后继。

先后走过了“日本人的路”、“美国人的路”、“苏俄人的革命道路”、“自己的革命道路”、“苏联的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这些“路”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别概述走这些道路的原因及结果。

(3)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解析】本题是一组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艰难历程的学科内综合题目,关于这些“路”的具体含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作出说明,关键是对走这些道路的原因分析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回答问题时要紧紧抓住尝试走这些道路的领导阶级的性质,不同性质的阶级、阶层必然会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模式。

但无论如何,只有适合国情的道路才是最可行的道路,这是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由此不难回答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答案】(1)道路所指:①“日本人的路”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②“美国人的路”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

③“苏俄人的革命道路”指的是无产阶级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④“自己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中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⑤“苏联的建设道路”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原因及结果:①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改革派力量弱小,因而选择了改良主义的道路。

结果因顽固势力的反扑而失败。

②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改良主义道路的失败,使他们选择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任务并未完成。

③幼年的中共缺乏斗争的经验,没有正确认识到中汩汩哦的国情,模仿苏俄走城市暴动的道路。

结果因反动势力的强大而被镇压。

④中共记过毛泽东等人的实践探索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结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⑤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经验不足,受苏联影响太深,难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损失。

⑥2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结果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3)启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

专题练习1.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变革发言引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兴人才、开学校方面有什么共同点?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2、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寻求自立、解放和现代化。

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奠定国民经济基础。

中国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大学基础体系,制造出"两弹一星"。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第三阶段,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结合相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⑴.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一阶段中,资产阶级在探索政治制度现代化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导致这些尝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⑵.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二阶段中,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标志是什么?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⑶.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三阶段中,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

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问题:(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4.(16分)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一份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这种薪火相传的过程就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

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最近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回答:【展览一】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展览二】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走道,西方擅长的是器。

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

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1)展览一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2)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各自的态度如何,从中判别三者各属何派别?(9分)(3)某中学准备就丙的观点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1分)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从此以后,‘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筵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

’……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材料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

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长江各少阅报风气的形成,……”——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材料四“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早期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10分),并谈谈你的认识。

(2分)要求:以提纲说明即可,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字数限200字以内。

6.宋代朱熹和明朝李贽对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不尽相同。

例如:宋代朱熹《行宫使殿奏折》中说:“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修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明朝李贽《藏书卷》中说:“前三代(指夏商周),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故未偿有是非耳。

”回答:对于儒家思想的地位,概括说明朱熹与李贽有何不同?(4分)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史实说明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6分)7、(32分)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

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试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3)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2分)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4分)(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后来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分)(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

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什么?(4分)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何意义?(2分)(6)根据以上回答,说明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

(2分)8、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3分)(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7分)(3)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2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法制"到"法治",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不仅是法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治国理论上的一大飞跃。

加强法制,是秦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

"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一一《欧洲的启蒙思想》(1)列举我国古代秦朝统治者强化法律措施的具体表现。

(2)法国启蒙运动中确立了哪些资产阶级法治思想和原则?对于这些思想或原则,近代前期中国志士仁人是如何加以实践的?(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法治化过程中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

(4)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政之路,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10、(12分)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