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
(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
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
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
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
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
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
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
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
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
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
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
心血管创伤等。
(8)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红细胞聚集成串如缗钱状。
见于各种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红细胞常见的结构异常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简称为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形
态不一的嗜碱性蓝色点状物质。
常见于铅中毒,也见于其他贫血。
(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红细胞胞质内出现1个或数个暗紫
红色圆形小体。
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红白血病等。
(3)卡波环(Cabot ring):红细胞胞质内出现环形或“8”字形紫红色细线
状结构,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及铅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
除新生儿外,正常成人外周血中无有核
红细胞,一旦出现均为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增生性贫血、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白血病、髓外造血及骨髓转移性肿瘤等。
1.正常形态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圆形、直径10~15μm,约为红细胞的~2倍。
核染色质粗糙不均,排列成小块状,呈深紫红色,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可分为杆状核和分叶核。
胞质丰富,有许多细小均匀、散在分布的紫红色嗜中性颗粒。
(2)嗜酸粒细胞:圆形,直径13~15μ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
核常呈分叶状,两叶居多,染色质粗,呈紫红色。
胞质充满粗大均匀、紧密排列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有立体感。
(3)嗜碱粒细胞:圆形、直径10~12μm。
核常被颗粒遮盖使核结构不清。
胞质较少,呈淡红色,含粗大、大小不均、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常盖于核上。
(4)淋巴细胞:圆形,直径6~15μm。
核圆形或椭圆形,深紫红色,染色质粗糙,排列均匀,成粗块状。
小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大淋巴细胞胞质丰富,成透明淡蓝色,常有少量大小不等的深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5)单核细胞:呈不规则圆或椭圆形,直径15~25μm,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
核较大,核形不规则,可见肾形、马蹄形,或呈扭曲折叠状,染色质细致呈疏松网状,有折叠感,呈淡紫红色。
胞质量多,染淡蓝或淡红色,呈毛玻璃样半透明,含较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2.白细胞异常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分3叶的居多,有少量的杆状核,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比值为1∶13。
若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比值增大,杆状核增多或出现更幼稚的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改变,且对疾病及其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良好,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进入外周血液。
轻度核左移提示机体抵抗力强,感染轻或感染较局限,或者处于感染早期;明显核左移提示有严重感染;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粒细胞生成和成熟受阻,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提示病情严重,机体反应性低下,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功能受抑制,如败血症、伤寒等。
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可由造血原料缺乏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可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应用抗代谢性药物如阿糖胞苷等之后。
感染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属正常现象;但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1)大小不均(anisocytosis):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
2)中毒颗粒(toic granulation):比原中性颗粒粗大,且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紫黑色。
见于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严重传染病、大面积烧伤等。
3)空泡(vacuolation)形成:细胞质、胞核内出现1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空泡。
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时,可能是由于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4)杜勒小体:呈圆形或梨形天蓝色小体,直径约1~2μm,显示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也可见于单核细胞中。
为感染严重的标志,可伴随中毒颗粒出现。
5)退行性变(degeneration):中性粒细胞核溶解或核固缩,胞质破裂,颗粒消失,为死亡细胞或制备血涂片时人为因素破坏所致。
见于严重感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也见于正常衰老细胞。
(3)Auer小体:在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一种红色细杆状物,长约1~6μm,1条或数条,如棒状,故也称棒状小体。
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即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多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也可出现,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此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