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散文史一、关于散文(一)本体论关于“形散神不散”关于“文学队伍中的轻骑兵”关于“散文必须创造意境”1、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地抒发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文体。

”“散文的实质就在于自由自在地描述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宇宙万物的深切体验,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露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

”2、散文的特点:(1)角度:第一人称。

(2)内容:真实性。

(3)结构:非虚构性。

(4)文体:非限定性(5)语言:日常生活语境。

(二)范畴论《大英百科全书》对“散文”条目的诠释:“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

很明显,非小说性散文作为一个无限广阔、多样的文学领域,是不能以任何单一的内容、技巧或风格概括其特性的。

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

”二、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一)中国古代对“散文”的认识⏹关于“文”、“文章”、“文学”先秦出现“文”“文章”的概念。

“文”,纹理,花纹。

彩色交错。

“文章”本义与“文”相似,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

后被引申。

如《论语》,“巍巍乎其成功也,焕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文中的文章指美好的礼乐制度,这是广义。

狭义,专指文章家的著作而言,包括一切体式的文字著作。

⏹关于韵、散之说。

汉人提出,散文是不用韵的文章。

吕东莱(略)⏹关于文、笔之说。

六朝时,人们将有韵的文章叫“文”,无韵的文章叫“笔”。

刘勰(略)文包括诗歌和辞赋,笔包括论辩、诏令、奏议、书信、碑志等。

⏹关于“古文”唐代,韩愈、柳宗元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文章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

即提倡写作“古文”。

从此,“古文”与骈文对立,成为作家进行创作的主要文体。

⏹关于“散文”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

(引周益公“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到了清代开始流行。

(二)“中国古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韵文”和“骈文”而言的。

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概称散文。

(三)中国古代散文体式上的特征1、句式上,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的整饰,但仅是点缀而已。

2、语言上,不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

崇尚质朴平易,强调“词达而已”。

3、表现手法上,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

不着意堆砌典故。

三、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一)功能上的实用性1、追求实用,崇尚真实,带来了文章的真实,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特点。

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2、它又并非不重视文采。

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二)文字上的特殊性1、汉字是方块字,笔划繁多,难认难写,促使作者讲究用语的简洁精炼,以少胜多。

2、汉字是单音节,有四声的区别,促进了对偶的运用和骈文的产生,使散文具有声音节奏之美。

3、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形与义结合牢固,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散文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易于流传,利于提高。

(三)内容上的凝重性1、散文比诗歌、小说、戏剧更富有政治色彩,担负着“文以载道”、“厚人伦,美教化”的重任,是“经国之大业”,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主题。

主旋律是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沉浮、战争的成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顺悖、伦理的向背等。

2、当作家的立场、感情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一致时,当作家作品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时,作品便超越了时代,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四、古代散文的分类(一)古代散文文体分类源流1、初始阶段(魏晋以前)只是在某些篇章中有关于文体分类的片断论述,尚无专门著作。

如曹丕《典论论文》分为八类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文赋》提出十类文体的主要特征。

2、发展阶段(西晋至明代)西晋到明代。

文体分类更细,有了专著。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论述了文体的区别、源流,发展变化,并选辑了各体作品,按体编排。

⏹萧统《昭明文选》。

虽不是一部文体论专著,但将诗文和赋按体区分汇总,从类编排。

全书文体分为三十九类。

⏹刘勰《文心雕龙》上编前五篇是总论,其余二十篇是文体论。

把文章分为三十三类。

⏹明代有两部重要文体论著:吴讷《文章辨体》,将文体分为59类;徐师曾《文体明辨》,分文体为127类。

集大成之作。

(3)定型阶段姚鼐《古文辞类纂》分文体为十三类。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分为三门十类。

二、古代散文分类总的特点1、未将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区分、文章总集诗文兼收。

2、类与类之间交叉。

3、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化简的过程。

三、古代散文的现代分类(1)记叙(叙事、传记、游记、杂记、笔记)、论辩(论、辩、议、说、解、原)、讽谕(寓言、杂文)、实用文(书信、赠序、碑志、哀祭、公牍等)(2)传记、书信、游记、杂体(3)抒情、哲理、传记、寓言五、古代散文史的分期⏹按照散文史上骈与散此消彼长的发展规律,可分为:骈散未分时代(自虞夏至秦汉之际)骈文渐成时代(两汉)骈文渐盛朝代(汉魏之际)骈文极盛时代(六朝初唐之际)古文极盛时代(唐宋)八股文极盛时代(明清)⏹按照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散文史分为:由治化而文学的时代(由夏商至周初)由治化渐变为学术时代(春秋)为学术而文学的时代(战国)反文化的时代(秦)由学术而渐变为文学的时代(两汉)为文学而文学的时代(汉魏以后)以八股为文学的时代(明清)按照散文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分期:古代散文的萌牙与定型时代(自虞夏至周)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春秋战国)古代散文的跌落与复兴时代(秦汉)古代散文的革新时代(魏晋南北朝)古代散文的全面繁荣时代(唐宋)古代散文的徘徊、探索与衰落时期(明清)过渡时期的散文(近代)第一编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定型一、散文的产生(时代、原因)二、从散文的产生看散文发展的趋势(实用性、政治性、群体性、谨严简省)三、本期散文的主要样式:萌芽: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卦爻辞定型:尚书、春秋第一章散文的萌芽一、甲骨卜辞时代、作者、内容⏹甲骨文中的散文因素:基本的时空观念、称谓词的运用、思维方式与情感⏹甲骨卜辞对散文传统的影响(诚与真)二、铜器铭文时代、内容特点:篇幅扩大,内容更广泛;记事较具体;完整;已出现韵语。

⏹意义:以记人事为主,已具有了初步的历史意识;“记言”艺术有了较大发展。

三、《周易》卦爻辞⏹《周易》与《易传》⏹《周易》中的散文因素:形象、生动;精炼;或韵或散⏹《周易》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开创了隐喻性叙事方式。

第二章散文的定型与发展一、《尚书》1、关于“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2、《尚书》的体例(典谟训诰誓命)3、《尚书》的内容:“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司马迁)。

政治是它的主题,基本思想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4、《尚书》的艺术特点:A 长于记言,长于说理;B 简质朴实,直陈;C 艰涩难懂,“结屈聱牙”5、《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中的意义:已由简单的命令到全面讲历史经验;由表现群体意识到表现专一的主体意识。

有完整的结构,是成篇的文章,全面周详。

《尚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定型二、《春秋》1、《春秋》的体例:我国第一部私家著述的编年体史书2、思想倾向:维系世道,贬斥“邪说暴行”3、艺术特点:简要、凝炼;“微言大义”(春秋笔法)4、《春秋》在中国散文史上的意义由史官记事发展为私家著作、由时录变为追叙,主体性增强。

对历史散文叙事传统的影响:(“为述者之冠冕,实后来之龟鉴”)⏹叙事须依时序而行;⏹文字要多加锤炼以至精炼。

作者写作应依据思想道德原则对所述事物不动声色的褒贬。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5)关于《春秋》与《尚书》的评价。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春秋的文句虽是简短,前人竟讥为断烂朝报者,但在文字的技巧及史书的编排上,比起《尚书》来,都有显著的进步。

我们读了,得到一个系统的印象。

在造句用字上,都从《尚书》的文体中解放出来,非常平浅。

”是“平浅流畅的新兴散文。

”郭预衡:“王安石比作断烂朝报,从用语说,并不恰当。

”第二编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第一章概论一、散文兴起的原因1、外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1)社会转型,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化,土地兼并,社会动荡。

(2)“士”的崛起(“处士横议”“百家争鸣”)(3)理性精神的高扬所谓理性主义高扬,是指人们由过去的崇拜天、帝、神到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

具体表现:王官之学让位于私家之学,由“学在官府”到“有教无类”,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的解放,思想的解放。

是中国历史上个体意识的初次觉醒。

例:《齐策》中颜斶见齐宣王时的“斶前”还是“王前”,“慕势”还是“趋士”、“士贵”还是“王贵”之争。

2、内因:散文自身的演变与发展的结果二、高潮的标志1、作者、作品、流派众多。

2、体裁的定型。

3、主题出现定势:以“立意为宗”4、语言由深奥简古向生动活泼方向发展。

三、此期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写实的传统(文以载道“文必先秦”)2、体裁:叙事散文、议论文的成就3、素材与题材:对后世小说、戏曲、传记文学的影响4、人生观、文艺观、审美观对后世散文家的影响第二章史家之文一、概说1、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史官文化。

古代史官共同的历史意识:第一是由神到人,理性主义的觉醒。

第二是以史为鉴,成为史官写史的基本动机。

第三是写史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

历史散文:从形式上看:一是史官是以记叙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即“记言记事”,而不是抽象地归纳的论断。

由事言理,这是古代史官写史的基本原则。

二是历史中的情感因素。

史书都强调对历史人与事进行褒贬评价。

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史通》)史书中劝善惩恶,都有强烈的情感。

三是语言形式方面。

叙事中大都讲究节奏,排偶,用韵等。

许多文章读起来语调抑扬顿挫,句式骈散相间,语言声情并茂。

2、史传文学演进的轨迹:内容:从直观记言记事到描摹事态人情手法:从单纯实录到合理夸饰语言:从简单表述到生动丰富、由古奥到通俗情感:由隐寓式到明朗化体例:从零散记录到完整集中中西历史散文的异同:相同:中西历史散文都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历史散文都是叙事文学的起点;历史散文是时代的百科全书。

差异:作者:中国多是官修;西方多为私家著述;内容:中国史书的全面性与丰富性;西方史书多为某个侧面的专题;价值取向:中国重德尚礼强调教化;西方重战争竞武力强调个人。

二、《国语》1、《国语》的有关知识(1)国别体“春秋外传”(2)思想内容(略)(3)艺术特点:偏重教诲偏重记言(4)《国语》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A 一事一议,自成单元;突破编年体时间的限制,记言论题集中。

但不是单纯的语录或议论,在记言中展开故事,继承了《尚书》又有了发展。

在记叙中集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