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四版)漆多俊著漆多俊教授该书在结构上大致根据总则、分则的划分展开。
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阐述了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学科历史沿革、概念、调整对象、法律关系、价值理念和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等;第九章到第十二章论述了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等具体法体系。
最后漆多俊教授还谈到了立法与实践,及经济法学科建设等相关问题。
可以说漆教授是根据经典的实在法体系在讲述经济法。
漆多俊教授在该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他以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学生以为该书最亮丽的三点之处是:一、指出经济法产生的逻辑。
全书也是按照“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经济法”这样的逻辑展开的;二、指出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是国家职能一部分。
这样的观点指出了现代国家主动介入经济生活的状态,点名了经济法成为独立部分法和发达的原因;三、经济法包括国家投资经营法。
该具体法对应市场的“唯利性”缺陷,是指有些领域市场不愿进入,但是对于国计民生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领域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
对于学生而言,看完此书,收获颇多,但还是有很多困惑的地方。
比如经济法的概念为何,其调整对象是“市场与国家的关系”还是“经济与国家的关系”,其是否是独立部门法与行政法有和异同,等等。
还需要多加看书思考和理解。
学生以为,该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第一和第二部分,所以主要摘抄聚集在这两章。
导论第一节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经济法学一、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P1经济法基础理论,是经济法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是关于各种经济法现象内在和普遍性的规律的理论概括。
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法产生和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根源;经济法的沿革和地位;经济法的本质和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法律关系;价值、理念与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法律渊源与体系;总则与分则;立法、实施;学科建设问题。
一、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意义学习研究经济法学科的基础环节完善经济法立法和健全国家经济法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理论基础经济法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二、基本方法(一)探索本源法P7 经济法学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经济法反映和调整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P7要坚持从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入手,来探索经济法各种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途径。
P7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是帮助我们理解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立法的基础。
(二)分析归纳法P8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必须分析研究各个别经济法现象和各具体法律规范,并从大量的具体分析研究中归纳出她们共同的、普遍性的东西。
(三)全局总揽法(四)比较鉴别法第一章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一节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一、市场的功能与缺陷P10法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各种物质利益关系,即经济关系,是法的本源。
P10人类社会在过去很长时期没有经济法,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P10国家调节出现后,作为规制和保障国家调节的法律——经济法便应运而生和逐渐发展起来。
市场、调节机制与法律同步演变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主轴线。
P11在商品经济社会,市场成为人们各种经济活动的枢纽环节,连接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
P11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因此又称为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是社会经济本身具有的内在机制。
P11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国家一般不介入经济生活,国家调节职能不发达,社会经济基本上全靠市场这一调节机制,而它在事实上也足以有效地进行调节,因此人们一度认为它是万能的。
P12所谓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指发达的上升为社会经济主导地位的商品经济,亦即商品经济社会的商品经济。
P12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性调节机制。
P12市场调节机制也并非万能,它有其局限性,此即市场缺陷。
P12 市场缺陷主要可以归纳为下列三种:一是市场障碍,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总会存在着一些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使得在有些经济领域,市场机制不能进入施展其作用;二是由于市场机制具有唯利性,因而它是一种非理性的调节,有些经济领域民间投资不愿进入,市场机制也不能发挥调节作用;三是市场调节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
P12市场可能遭遇的障碍有多种多样,例如有市场本身固有的障碍和非市场本身的障碍。
P13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限制竞争,二是不正当竞争。
P13市场机制的唯利性,是指投资经营者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并往往重视眼前可实现的利益。
二、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失灵”P14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推动了生产社会化进程。
P14首先,由于生产社会化,经营者通过资本积累和集中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少数大企业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并取得市场支配地位。
P14由于垄断和限制竞争日益严重,加上各种不正当竞争和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也更加猖獗,动摇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价值规律被扭曲,市场调节遇到障碍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P14其次,产业革命以后,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部门、行业和产品不断新旧更替。
P14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公共设施和公用、公益事业投资不断扩大,私人投资对这些领域也往往不愿涉足。
P15再次,产业革命引起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垄断企业形成以后,市场的第三个缺陷即市场调节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的后果也十分严重了。
第二节国家调节机制与国家经济职能一、对于社会化引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三种应对方案P16他们的应对方案有一个基本共同点,这就是不能让经济和社会放任自流,必须通过人们(首先是其中先知先觉的先进分子)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和主动地对经济和社会予以调整或彻底改变(革命或改良)。
P16 他们寄希望于统治阶级基于道德情感和理性自愿推行“乌托邦”计划,实现所谓理想社会蓝图。
P18概括地说,针对生产社会化引发的经济和各种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应对方案乃是一种革命方案,是推倒重来,即无产阶级联合其他广大民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剥夺剥夺者”,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并运用新政权重新“组建自己的经济基础”,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
P18 (资产阶级改良派)…,过去(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那种自由放任的传统观念和制度,不能再死抱着不放,必须借助国家力量自觉和主动地对经济、社会进行干预、调节。
P19所谓对经济的调节,就是在经济自身调节机制即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种新的调节力量和机制,即国家调节,使调节机制“二元化”。
P19 这里的国家调节首先是指一种经济调节机制,但同时它也就成了国家的一项新的职能。
二、国家调节机制的救济P19国家介入经济是为了对社会经济进行某种调节,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的协调、稳定和发展。
针对市场缺陷的三个方面,国家介入经济主要有三种做法:以国家强制力反对垄断和限制竞争,排除市场障碍;以国家拥有和可支配的资源参与直接投资经营,促进关乎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总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发展;随时掌握各种经济数据和信息,做出科学分析和预测,并加以应对。
三、国家职能的演进P22国家调节机制的形成和发达,意味着国家职能的演进。
P22国家作为社会最高代表者,其经济管理活动也有社会性目的,这主要指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也可能还包括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目的。
P22—p23国家担负起调节社会经济的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大转变,也是国家性质的一种进化。
其实质是国家职能的逐渐社会公共职能化,国家由原来主要关注统治阶级及政治集团的政治统治利益向为体现更多民众意志的社会利益服务方向转变。
第三节法律体系的因变与经济法的产生一、“政府失灵”与法律的规制和保障作用P24国家乃是权力中心,权力如不加制约,容易随意扩张。
特别是权力与经济的结合,容易产生腐败和侵犯民众正当经济权益的情形。
P24国家调节也有种种风险,调节不当也会发生失灵现象。
这即是人们所谓的“政府失灵”。
P25它们所调整的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们直接涉及社会经济领域,具有经济性内容。
P25关于国家经济调节的法律,它们所调整的则是一种国家直接参与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以国家(它的代表者)为一方主体,是有关国家经济调节与被调节、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P25这些法律所规范和调整的,不是一般的国家行政管理,二是经济调节,这只涉及经济调节性管理,它涉及经济领域深层次问题,即有关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问题。
二、法律体系的演变P26经济法是规范国家调节的,国家调节是新出现的一种调节机制和国家职能,因国家调节而发生的有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需要新的法律——经济法加以规定。
P26“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理论则认为,放任各人追求个人利益,便能达到社会的最大利益;听任资本主义自发力量发挥作用,便能使社会经济得到调节,维持均衡。
P28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主张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作出限制,强调社会利益和团体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乃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社会利益是全体个人最高利益之所在。
P28虽然如今它需要同时考虑和维护社会利益,但也是首先从注重维护个体正当权益出发,是从个体这一角度和侧面来兼顾社会总体和全局。
P29经济法出现以后,它同民商法配合,分别从个体和微观与社会总体和宏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共同协调个体同社会的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繁荣和发展,建立和维护一种新的社会经济法律秩序。
第二章经济法的沿革与地位第一节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沿革一、早期社会的国家经济管理与立法P30它与经济领域的行政管理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经济调节,其目的在于直接影响和调整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需要直接触及社会经济内部,而不是为了维护一般的行政、社会或政治的管理秩序。
(一)对土地资源的管理P31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规定其所有权制度和使用权制度实现的。
(二)对农业的管理(三)对森林和矿业的管理P33中国远在夏代,就有国家对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规定。
(四)对手工业、商业和市场的管理P33据《周礼·地官》记载,中国造在西周时代就曾设“司空”官职管理手工业。
(五)关于赋税制度二、经济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P36社会化引起社会经济关系及其他各种结构关系的调整和变动,引起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促使各国经济法的产生。
(一)19世纪末至“一战”后(经济法出现阶段)、P36美国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法》(《反对不法限制和垄断、保护交易和通商的法律》)及1914年颁布的《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等一批反垄断法,是经济法独立的先声,是现代经济法最早的法律表现形式。
P37 19世纪后期,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其市场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社会化市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