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湿地补偿管理办法

四川省湿地补偿管理办法

四川省湿地补偿管理办法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全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实现全覆盖,跨区域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加快推进,符合四川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一)体制机制建设开启加速度制定出台配套政策。

制定印发我省《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生态保护补偿作为重点任务,明确阶段性目标。

各市(州)相应制定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推动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出台《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对参与建立跨省和省内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市(州)实施奖励,以激发地方参与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的积极性。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为加强对全省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四川省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20个省级部门组成,负责研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法规,推进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各项工作,协调解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工作任务督查和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完善区域准入制度。

制定出台《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划定13处生态保护红线区块。

印发实施《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统筹全省确保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划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研究。

积极参与国家生态保护补偿立法工作,研究形成《关于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的总体思路及意见建议》《建立区域间互惠互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地方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的责任研究》等成果。

开展建立常态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创新谋划岷江流域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

(二)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取得新成效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落实中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对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进行保护补偿。

2016年至今累计落实中、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87亿元,分别对1877.3万亩国有林、7116.1万亩国家级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1046.55万亩省级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进行保护补偿,既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林农补偿性收入,对脱贫奔康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偿。

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草原禁牧补助。

2016年至今累计落实中央财政草原生态奖补资金52.92亿元,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所辖48个县划定草原禁牧区,实施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

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得到全面执行,广大牧民依法治草、兴草意识和自觉性得到明显提高,天然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好转,草原植被加快恢复。

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对各类湿地开展保护补偿。

2016年至今,累计落实中省财政补助资金1.66亿元,重点对若尔盖、长沙贡玛国际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4个湿地公园进行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累计安排省级补助资金1.3亿元,持续在红原县、松潘县、理塘县、稻城县等4个县开展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开展水流生态保护补偿。

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补偿,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33.98亿元,在全省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和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实施禁捕退补。

开展水土流失治理,2016年至今累计落实水土保持资金10.78亿元、治理4876.68平方公里,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高。

开展耕地生态保护补偿。

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前一轮退耕还林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完善政策补助。

开展轮作休耕补助,2019年至今累计落实补助资金12亿元,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任务800万亩,对试点区域扩种油菜、花生、大豆给予补助,试点区域耕地地力得到有效恢复。

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

2016至今累计落实中央资金14.63亿元,重点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马边大风顶、黑竹沟、攀枝花苏铁、小寨子沟等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等能力建设。

累计安排省级资金1.12亿元,支持136个省级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和能力建设。

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对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区域予以支持。

2016年至今累计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48.78亿元,对全省5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一般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等所在市县给予补助,由其统筹用于生态环保和改善民生等支出,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

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我省红原县、若尔盖县、汶川县、白玉县、色达县等5县入选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试点区域生态保护者的主动参与性明显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三)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开创新局面拓展流域生态补偿。

2011年我省在岷江、沱江流域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

2016年印发《四川省“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在“三江”(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流域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建立以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体现“超标者赔偿、改善者受益”和“上下游对应补偿”原则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2017年出台《四川省“三江”流域省界断面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建立起“三江”流域四川境内闭循环考核机制。

2018—2021年全省累计安排中省奖励资金近45亿元,支持推动沱江、岷江、嘉陵江、安宁河等省内跨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和川滇黔赤水河、川渝长江、川甘黄河等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有力促进了水环境质量改善。

同时,在奖励政策的引导下,成都、南充等市也相继建立起辖区内县(市、区)间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飞地园区建设。

鼓励跨区域合作,推动生态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截至目前,已相继在成都、眉山、德阳规划建设了成都—阿坝工业园区、甘孜—眉山工业园区、成都—甘孜工业园区、德阳—阿坝产业园区。

其中成阿工业园区2015年至今累计实现税收14.87亿元,阿坝州累计获得税收分成8.34亿元,在促进阿坝州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了成都市的水源地,实现了生态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的互利共赢。

深化资源税改革。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相继开征水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

自2017年12月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以来,累计征收81.88亿元;自2018年1月开征环境保护税以来,累计征收23.31亿元。

“绿色税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我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起到了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

(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实现新突破开展环境权益交易。

2018年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建成全国首个集“环境四权”(即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水权)为一体的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已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超1800万吨,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4位。

2019年9月26日四川用能权交易市场开市,目前纳入用能权交易范围的重点用能单位已达219家,涉及钢铁、水泥、造纸、白酒、建筑陶瓷、化工等六个重点行业。

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试点。

2018年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七个省级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试点的通知》,选择绿色产业基础好、绿色转型走在前、绿色金融探索成效多、短期能取得突破并形成示范效应的成都市(新都区)、广元市、南充市、雅安市、阿坝州开展试点,目前试点成效逐步显现。

建立四川省绿色企业项目库,引导银行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信贷支持,已累计入库绿色企业150家、绿色项目55个,涵盖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服务等多个领域。

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对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作用,已累计发行绿色企业债券9支,总规模50.6亿元。

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以市(县)为单位,在全省布局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重点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生态产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考核、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开展试点探索。

首批入围的14个试点地区多数位于全省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等数据和指标居全省前列,是四川主要的生态产品供给区。

二、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实践,我省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生态保护补偿的专门立法,现有涉及生态保护补偿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多部法律之中,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现有补偿政策还未实现全覆盖,补偿标准普遍偏低,不能满足保护者的补偿需求。

二是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不健全。

目前,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投入,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渠道投入不足,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加之补偿标准提高和补偿资金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单靠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为继。

同时,生态补偿效益评估机制缺乏,难以准确衡量生态补偿政策发挥的作用,不利于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三是生态补偿标准和资金使用不够合理。

由于缺乏相对统一完善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体系,补偿各方在“补多少”上面存在较大争议,加之补偿政策多为普适性政策,针对性不强,“补给谁”“怎么补”基本采取一刀切,激励作用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和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现有生态补偿资金基本属于既有生态系统和领域的补偿,在资金使用管理上都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和要求,地方缺乏资金使用自主权,导致生态补偿资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效益。

三、工作建议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现就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法规。

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生态保护补偿提供法治保障。

密切关注国家层面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制定出台进展,谋划研究地方立法工作。

继续深化资源税费改革,建立健全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和评价机制。

鼓励各地各部门探索出台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不断推进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二是创新纵向生态补偿方式。

加大转移支付补偿资金支持力度,探索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改进转移支付方式,将生态红线占比纳入支付分配因素,建立补偿资金与破坏生态环境相关产业逆向关联机制,实施差异化补偿。

强化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统筹,指导试点县总结提炼可推广可复制试点经验,探索分类补偿的综合化。

三是促进横向生态补偿方式多样化。

巩固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成果,修订出台《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加快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补偿新模式。

拓展跨区域合作,引导流域上下游地区协同打造绿色产业链,强化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支撑,加强生态产品供需对接、经营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