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第一课采集土壤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壤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

(二)新课学习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①采集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2.采集本地的土壤(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土壤,贴上标签,带回教室准备研究。

(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下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3.科学态度、STSE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土壤成分比例有所不同。

能够认真观察搜集信息,能够认真思考探究问题。

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报纸,筛子,水,量杯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二)新课学习1.观察土壤(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

(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

(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4)交流汇报。

(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

(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7)实验设计汇报①用筛子来分离土壤。

②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③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

④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表格中。

(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土壤的种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重点2.科学探究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3.科学态度、STSE能够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开展调查活动,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土壤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了解土壤类别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难点: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喷壶,观察渗水性套材(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烧杯,铲子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

如果土壤中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土壤的种类可以怎么区分呢?(2)简介农民伯伯判断土壤种类的方法——手捏法。

①课件展示教材P30农民伯伯的“手捏法”。

②准备一份土壤标本,用喷壶把土壤喷湿。

③模仿体验农民伯伯的手捏法。

④小结: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沙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4)思考: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呢?(二)新课学习1.认识不同土壤的特点(1)观察比较:三种土壤除了粘性不同,还有什么区别呢?(2)汇报交流:土壤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3)小组讨论:利用现有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怎样设计实验来比较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4)设计交流:①利用利用现有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制作一个渗水装置。

②对比实验。

三种不同土壤是不同条件,矿泉水瓶的大小、土壤的量、水量、倒水的时间、观察渗水量的时间等条件要相同。

(5)分组实验并记录(6)实验结果汇报与交流2.调查本地土壤的类型。

(1)协助制定调查计划。

(2)小组展示调查计划,相互评议。

(3)课后在家长的指导和带领下进行调查。

3.五色土。

(1)课件展示教材P32下方三幅图片。

(2)介绍: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土壤颜色繁多,主要有红土、棕土、黄土、黑土、紫色土。

我国古代人民建造了五色土社稷坛(现存于北京中山公园),体现着人们对土地的崇拜。

(三)整理,下课。

第四课土壤的保护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

2.科学探究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

3.科学态度、STSE珍惜土壤资源,具有参与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土壤资源。

辩证理解土壤、动植物、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

难点: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

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装置(两种相同的土壤做成坡度一样的土坡,一个上面种了草、另一个则没有,水,水盆,矿泉水瓶),记录纸。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关于“土”字的解释。

(2)提问: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

植物对土壤也有保护作用吗?(3)讨论发表看法。

(二)新课学习1.探究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1)提问:利用现有材料,怎样进行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2)介绍实验装置:这既是一个模拟实验装置,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装置。

(提前布置土坡和种植。

让小草成长,根扎入其中的一个土坡中)(3)交流:谁模拟谁?怎么对比?(4)演示实验。

用同样大小的水流在同样的高度分别冲刷这两个土坡。

(5)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6)交流并小结: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7)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2.保护土壤(1)课件展示教材P35四幅图。

(2)讨论并汇报:下面的行为对土壤资源造成了哪些破坏?(3)课件展示教材P36四幅图。

(4)判断并回答:图中的这些同学做得对吗?为什么?(5)思考并发表看法:我们还能为保护本地的土壤做些什么呢?(6)介绍:土地沙漠化的危机。

(7)提问:通过了解上述土地沙漠化的危机,你有什么感受?(三)整理,下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