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
随着时期的进展,在那个信息化的世界中显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奇的事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因此,咱们常常会发觉有些人疯狂地追赶哪些新奇的事物,忽略了存在于咱们身旁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作为一个闽南人,一个晋江人,咱们应该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南音、嗦啰嗹、拍胸舞等等,还有闽南地域的婚俗、丧葬。

但是现实生活中咱们往往看到人们痴迷地追捧日剧韩剧,却对闽南风俗一无所知,因此咱们组对闽南风俗做了研究,希望能更深地了解风俗的内涵。

这次研究,咱们对闽南婚俗、丧葬,和春节、端午等节日进行了研究,另外粗略了解了闽南地域一些禁忌。

(一)婚俗部份程序
(二)1.定亲
(三)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

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物送到女家作为定聘。

礼物一样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和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四)2.行聘
(五)又称“提聘”或“送大定”。

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

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摃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

其中礼饼、摃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信,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

另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

有些地址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六)3.出阁
(七)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

清朝,闽南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

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种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

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4.上头
5.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洗澡,换上婚衣。

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

”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筊□(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

”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头”。

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那么由其他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

此礼为古代笄礼的孑遗。

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颔首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一顿辞别酒宴。

宴席固定是12道菜,称“十二碗圆”。

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6.5.出厅
7.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预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

8.新娘先要煎四果汤,或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预备“拜茶”。

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新妇便到厅堂祭祀先人和神明,然后端甜茶敬奉长辈,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

拜茶即古代“庙见”之遗礼,长辈同意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

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

9.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

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显示自己的身手;另外还要喂猪、饲鸡、舂米,显示自己的勤快。

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新娘只舂几下米,撒一把谷子,搅一下泔水缸。

10.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送嫁姆就要在隔壁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

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搅潘(泔水)搅会浮,饲猪恰大牛(比牛还大)。

”(二)丧葬
闽南丧葬程序繁多,且内容复杂。

总的来讲,传统的丧礼要通过送终、发丧(搬铺、易服、报丧)、入殓(小殓、大殓、殓后)、殡葬(搭灵棚、出殡、下葬)、葬后(设灵、应酬、收灰、做七、做百日、做对年、终丧祭、做忌、立墓碑)等五大程序,且每一个程序中还有许多小的步骤。

弥留之际的年老病重之人要将其移至大厅恻由四块木板搭成的铺上,俗称“正寝”,病人断气以后即“寿
终正寝”。

由孝男上街买回陶盆并非断燃烧库钱于钵中,边烧边叫“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走……”现在还在尸旁点油灯和白烛,俗称“棺头之火”;在露天用煮熟的鸭蛋置于白米饭之上,并放置于棺头,称“棺头饭”,即“送终饭”;丧家派人分头报丧,俗称“报死”,然后请择日师开列“开头书”,同时入殓之前,孝男孝女身穿孝服,取新水桶到周围水井汲水,以沐尸身,俗称“小殓”。

现在请来装扮死者及负责入殓的“雕虎”者,将装扮好的死者扶坐在厅中的交椅上,前面摆小几或长椅,上摆五色果点或十碗菜肴,俗称“辞生”。

诸礼俗以毕,即预备入殓,俗称“大殓”。

大殓以后要做两件事,一是择吉埋葬,二是停柩在堂,出殡落土埋葬以后还有“小祥”“大祥”与“做忌”。

三周年后还要拾骸重葬,即请风水先生卜得丁、财、贵好地,择吉日隆重重葬,修筑庞大的“龟坟”,现在方能脱去孝服换吉服,称为除服,这三年称为守孝。

(三)特色活动
1.嗦啰嗹
福建闽南闻名的风俗文化活动。

流传于晋江安海一带清初修编的《安海志》载:“端午……冬境扛木刻龙王,举大旗,提鲜花篮,敲锣鼓,奏管弦,唱采莲歌,迎于各户。

因采莲歌中多次显现“唆罗连”伴腔,民间便称它为‘唆罗连'。

”数百年来沿袭至今,具有浓郁的民间节俗气氛,反映了群众希望驱邪祈福的心愿。

2.南音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要紧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留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硕、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3.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拍胸舞历史悠长、流传普遍,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舞者,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舞蹈风格。

且在成心无心当中自然地融入表达示怜、乞讨、祈求、盼望等典型的生活形体动作,形成“乞丐拍胸”特色。

(四)普渡
在闽南一带,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30要"关门",而在这一个月的时刻内,大伙儿都要连番做"普渡",敬祭亡魂,相互宴请,听说是请的人越多越好.在原始社会,人们以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
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世,故崇拜鬼魂。

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专门大的阻碍。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风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五)禁忌
以中指指人,被看做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用扫帚打人,挨打者以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时扫地,被人以为是逐客,有失礼仪;
与亲友进餐时,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因祭祀时往往在饭上插香。

这是对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时,最忌讳摆六盘菜,因为依清朝旧例,死囚临刑前才食以六盘菜肴;在婴儿眼前不要谈猴,以为谈猴会招致婴儿多病难养;也不要夸婴儿肥胖,要说“好看”、“好养”。

忌言死,而以“百岁”代之;忌讲不吉利的话;婚礼时,忌说“我要归去了”,媒人送礼到女家,被招待后应悄悄溜去,主人也不能问“你要归去了?”。

忌反穿衣服;忌用筷子打桌面及碗盘等。

宴席时,忌将所有食物吃光。

忌生相对冲,五行相克者联姻;婚礼时,禁忌人们站在门坎上,也禁忌人家将手电筒带入洞房;新年怀孕后,禁忌在家里移动物器,禁忌在房里钉铁钉,禁忌从秤杆或牛绳迈过,禁忌摸棺木;
禁忌用绳线缠扎物件,禁忌拿剪、针,禁忌看木偶戏。

家中饲养的猫和狗死了,忌乱埋,而要“死猫吊树头,死狗顺水流。


通过这次活动咱们收成了很多。

第一,咱们知道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重要。

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使咱们对风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风俗的魅力吸引着咱们,她那丰硕而深刻的内涵令咱们不由赞扬。

作为一个闽南人,咱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尽力传承闽南民间风俗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