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引言语言学家Harmer (1990)认为,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是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

因此,词汇教学在教学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然而大部分教师在教授词汇时总是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自己朗读—词汇简单释义—学生课后记忆—听写—测试的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词汇效果欠佳。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将多模态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去,但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几乎没有,并且缺少实证研究。

笔者试图将多模态理论运用到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去,探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否可行。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态(mode)是指同步实现话语和交际类别的符号资源,它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媒介来实现。

媒介(medium)指用于符号产品和事件生产中的使用的物质资源,包括工具和使用的物质。

(Kress & Van Leeuween, 2001: 21-22)具体的说就是我们感受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是感觉模态,而感觉所借助的工具,眼、耳、手就是媒介。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图像、声音、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和符号模态来进行交际的话语。

(张德禄,2009)多模态PPT演示属多模态话语范畴。

多模态PPT由于蕴含丰富的图画,声音,颜色,图像,文字,动画等模态,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在英语教学中。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

尽管至今仅有20多年的历史,多模态理论却已被运用于影视作品、广告设计、语言教学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国内有关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

国外主要代表人物有:New London Group, Kress & van Leeuwen,Stein,Royce,Bartsch & Cobern,Butler &Mautz, Jr, Mills, Guichon & McLornan等专家学者。

在国外,最先将多模态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的是新伦敦小组。

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1996)主张将该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来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读写能力。

Kress & van Leeuwen (2001)研究了课堂多模态教学的方法,分析了除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符号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国内最早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的是李站子,他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引进介绍了这一理论(李站子,2003)。

胡壮麟(2007)认为培养学习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至关重要。

顾曰国(2007)区分了媒体和模态这两个概念,探索了多模态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

朱永生(2008)研究了多模态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张德禄(2009)构建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

张德禄(2010)探索了外语课堂多模态教学的设计案例及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张征(2010)研究了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短时记忆效率,但与长效学习相关性不显著。

张征(2013)研究了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态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正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认可这一教学模式。

此外,还有不少硕士论文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但对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比较匮乏,笔者试图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是否可行。

3.研究方法3.1研究目的(1)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是否可行?(2)学生对多模态词汇教学的态度如何?3.2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实验时间为2016年9月—2017年1月。

研究对象为西华大学彭州校区15级会计(1)班和(2)班。

这两个班的英语课都由笔者所教授。

每个班人数相同,都是39人。

随机确定(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

实验前对这两个班学生的词汇水平进行测试,试卷的测试词汇选自《新编实用英语》必修二中前五个单元中的核心词汇,由作者参考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编制而成,试卷满分100分。

为了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测试前不告知实验对象,防止有些学生会提前准备,影响测试结果。

测试结束后,将试卷回收,由于没有缺课,试卷回收率为100%,将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录入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0.0 进行独立样本T检测。

统计结果表明,这两个班的词汇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3.3研究工具本實验的研究工具为作者参考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自编的词汇测试卷。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根据所给的首字母填单词、选词填空(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同意句型转换(每空一词)四个题型,总分值为100分。

试卷前测和后测题型相同。

后测选自《新编实用英语》必修三中前五个单元中的核心词汇。

此外,还有一份半结构性访谈,调查学生对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认可态度。

3.4研究过程笔者根据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作多模态PPT课件。

每个单元PPT都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符号模态于一体。

在制作课件时还考虑了版面排版,动画、字体大小、颜色等因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本节课要讲的`重点单词、短语,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课下先自己预习这些单词、词组。

教师课前对班上同学进行分组,每组6~8人,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预习任务,组内成员分工完成词汇预习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好,借助网络,词汇学习软件等工具查找与生词意思及例句,并请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课前预习词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课堂上,教师以提问或任务展示的方式让各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的词汇预习成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做点评,并给予必要的补充。

接下来是教师讲解词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自己课下设计好的视频录像,PPT课件,图片等多种模态符号资源,以提问、回答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多模式互动,使学生充分理解目标词汇。

当教师讲解完词汇后,会让学生在课上完成一些词汇练习题(事先设计好,置于课件中),比如选词填空,英汉互译等,来检测学生的词汇掌握情况,接着教师会对学生的习题测试情况做出评价。

在本次课结束之前,教师会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进行总结,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

最后安排预习任务为下次课做准备。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将实验前测与后测的笔试成绩整理出来,并将整理好的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分析如下:3.5.1实验前测数据独立样本t检测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班实验前测平均分和标准差都比较接近,P=0.784>0.05,即这两个班的前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把这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是合理的。

3.5.2实验后测数据独立样本t检测在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对实验班采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词汇教学模式。

在学生不被预先告知的情况下,于最后一周进行实验后测。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平均分与标准差都明显高于对照班。

实验班后测平均分比前测提高了5.8974分,对照班平均分提高了1.7692分,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学生的词汇学习成绩提高较快。

P=0.031<0.05,说明在实验后测中,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表明采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后测成绩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词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对照班。

3.6 访谈教学实验结束后,笔者随机挑选了实验班的15位同学进行一次访谈。

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给予高度的认可。

这些学生都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發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增强了词汇学习效果。

另外,还有极个别同学更喜欢传统词汇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在传统词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板书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内容,便于他们课堂记笔记和课后复习。

4.结语笔者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证研究,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多模态词汇教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可行的,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逼真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习者充分理解和掌握目标词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发现知识,在多模式互动中掌握知识,在练习中提升能力。

多模态教学模式符合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规律,对外语词汇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 Kress,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Arnold, 2001.[2]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eatures [J].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1996 (66).[3] 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 [J]. 外语电化教学,2007,(2).[4]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1).[5]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5).[6] 朱永生. 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J]. 外语研究. 2008 (4).[7]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1).[8] 张征.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外语. 20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