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一、二章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p17)(一)战争与法律(二)祭祀与法律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1、大辟:死刑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6、刖:砍掉罪犯足第三章一、西周的《九刑》九刑有两种含意: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
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
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
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
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二、明德慎罚的思想“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
“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
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
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
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一)质剂:买卖契约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二)傅别:借贷契约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四、七出与三不去(一)七出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二)三不去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五、五听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
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第四章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一)产生背景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二)体例内容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囚法》:纠劾、关押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规定《捕法》: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规定3、第二部分是涉及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的法律规定:《杂法》轻狡:盗兵符、玺,或私议国家法令政治狡诡等的犯罪越城:非法翻越城池,偷渡关津、要塞等的犯罪博戏:赌博、欺骗等的犯罪借假不廉:贪污、贿赂等的犯罪淫侈:生活奢侈淫靡等的犯罪逾制:违法享用特权等僭越的犯罪4、第三部分是专门对定罪量刑原则作出的规定:《具法》5、特点(1)“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立法宗旨(2)贯彻重刑主义原则(三)影响1、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一定作用2、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体例与内容为后世借鉴发展,为中国成文法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典。
《法经》贯彻了法家“重刑轻罪”的法制原则,主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权利和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律,其编撰体例、罪名、刑制等对秦汉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商鞅首次改法为律四、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影响1、商鞅变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秦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人民在变法中受益,拥护变法)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2、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改《法经》为秦律,使得《法经》的体例、内容得以传承改法为律,首创律这一法律形式,秦律成了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律,律成为中国封建朝代的主要法典第五章一、秦代的法律形式1、律: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2、令:又称制、诏,用于对令进行补充3、式:涉及程序、格式4、法律答问:对于法律条文的官方解释,具有法律效力5、廷行事:司法审判的成例二、秦代的法律思想1、“以法为本”,“皆有法式”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行刑重轻”,“专任刑罚”4、法自君出,君主专断三、秦代刑事责任标准1、以身高为刑事责任标准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以上为“大”(成年),以下为“小”(未成年)2、以有无犯意作为构成犯罪与否的依据3、区分故意、过失秦律称故意为“端”,过失为“不端”4、共犯加重5、自首从轻秦律区分自出、自告与得6、连坐四、秦代的徒刑:强制犯罪者劳作1、城旦、舂:男犯筑城,女犯舂米;不加肉刑的为完城旦2、鬼薪、白粲:男犯砍薪,女犯择米3、隶臣妾:男为隶臣,女为隶妾4、司寇、舂司寇:男犯伺察寇盗,女犯判司寇刑而劳作如舂5、候:伺望敌情,在边地服役第六章一、汉律六十篇1、《九章律》:萧何在《法经》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基础上,增加户律(户口、土地、赋税等)、兴律(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军队调动等)、厩律(牛马、运输、驿传、仓库等)三篇而成,其内容应该是根据秦律整理而成。
《九章律》是汉朝的第一部律,也是汉律的核心2、《傍章》是汉高祖命叔通所作朝廷官秩礼仪,属于《九章律》的补充法规3、《越宫律》是汉武帝时命廷尉张汤所作,是有关宫廷禁卫方面的法律,为后世律典中《卫禁律》之先河4、《朝律》是汉武帝命中大夫赵禹所作,也称《朝会正见律》,是规范诸侯百官于正式场合朝见天子的法律。
(古代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p68-69)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夫妻及小家庭直系亲属范围内,卑幼隐匿犯罪之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犯罪之卑幼则一般也不追究,只有死罪才须上请廷尉裁决。
(首匿:隐匿窝藏罪犯的首谋者)四、文景刑制改革(一)社会背景汉朝立国之初,天下凋敝,国库空虚,财源枯竭,人民四处流亡,无以为生,因此“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顺应了此时的时代和统治要求成为汉初的治国方略汉文帝即位后,黄老思想得到了更好的贯彻,社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稳定,风气良好,为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主要内容1、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废肉刑,确定劳役刑刑期2、景帝时期的笞刑改革:减少笞数,颁定《箠令》(三)影响1、从法律上正式废除了肉刑,明确规定了劳役刑的刑期和笞刑的刑制。
2、以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五刑趋于瓦解;以笞刑、徒刑、死刑为主体的新刑罚体系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五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3、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保存了劳动力,适应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五、春秋决狱(董仲舒首倡)(一)内容在审判定罪阶段避开律令,直接以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与事例为标准审核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也就是说《春秋》经义的法律效力高于《九章律》。
(二)原则:本事原志根据案情事实也考虑其主观动机:主观动机恶,即使未遂犯罪也要追究刑事责任;主观无恶意,则可根据案情事实减轻或免予处罚。
(三)影响1、春秋决狱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2、春秋决狱修正了法家偏重客观归罪的标准,强调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推荐行为人的主观方面3、在实际上是以司法官吏的主观臆断为转移,这就加大了司法的腐败第七章一、八议入律1、时间:曹魏总结前代经验,制定魏律时,将“八议”列为传统法典主要内容之一。
2、八议入律使贵族官僚享有法定特权,变通适用一般法典中所规定的刑罚的制裁,成为传统社会等级身份价值观的直接体现3、对象(1)亲:皇帝宗室亲戚(2)故:皇帝故旧(3)贤: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4)能:政治、军事方面有大才能者(5)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6)贵:有一定级别的官爵者(7)勤:为国家服务卓著有大勤劳者(8)宾:前朝皇帝及后裔二、《晋律》(《泰始律》)(p92))(一)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又称“张杜律”(二)立法成就1、严格区别律令界限律:固定之规范(主要是刑事法律)令:一时之制度(主要规定国家制度)2、篇章体例合理,分魏律《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保留《刑名》,新增《法例》篇目,充实刑法适用制度方面的规定。
3、继续精简律令章句,再度扩充法典篇目对篇章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晋律》共二十篇,620 条,27657 字,体现了以汉魏律为基础“蠲其苛秽,存其清约”的立法原则。
4、进一步改革了刑罚体系(1)简化新五刑为五种二十余等(2)再度缩小亲属株连的范围5、开创了对法律条文进行注解诠释的立法形式三、官当官当是在八议对应的八种人以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主体的适用范围,因被刑人身份不同,而在刑罚适用上予以减免的制度;其特点是因犯罪者(及其一定亲等关系的亲属)的官职爵位而依法律规定减免刑罚。
四、《北齐律》的立法成就1、进一步改革体例,确定了12篇的法典体例(科条简要,法令审明)2、首创了《名例律》的总则篇目,《名例》冠于律首增强了法典结构上的科学性3、法律形式的变化(1)格的变化:以格代科格:律的补充形式科:独立编制的行政法规(2)律令性质的分化律: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立法令:规定典章制度的政令法规(3)式的发展式:独立的综合性法规4、法律内容的发展(1)形成了杖、鞭、徒、流、死的刑罚制度,为隋唐时时期五刑的完备奠定了基础(2)确立了重罪十条制度,强化了对封建三纲的维护5、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是当时立法水平最高的成文法典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儒家的思想道德观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礼法结合,道德与法律的融合(一)封建特权制度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