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最终定稿]第一篇: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砖井镇中学磨课教研构建高效课堂开学以来,我校为了继续深入推进“136”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教师尽快掌握“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理念,学校成立了以刘建军校长为组长的督课领导小组。
教务处对本次活动做了具体安排,每周以学科为单位举行校级公开课,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六个教研组全员参与,各授课教师围绕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备课、上课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刘校长走进课堂一线,全程参与教师们备课、磨课过程,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课前授课教师积极准备,课堂上教师进行精彩的展示,课后听课教师认真、仔细地评课,努力地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
同时学校实行督课领导小组推门听课制度,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第二篇:在磨课中收获专题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中成长如果在你的教学中已经经历过“磨课”,那你就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你正在进行“磨课”,那就请你收起烦躁的心,静静地去做好它;如果你还没有进行“磨课”那就请你去珍惜并争取每一次机会吧!尝试过后,你一定会在“磨课”中更快、更稳地成长!根据学校领导组织安排的磨课活动,我有幸成为磨课教师中的一员,至今磨课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两个月。
现在回忆起来,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真正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来源于领导所赋予的机会及磨课教师的帮助。
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在磨课活动中,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感悟一:浓厚的教研氛围,给了我上课的勇气与自信。
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
在“磨课”的这些日子里,经常有身边的人问我是不是很累?而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我想我是幸福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张主任、刘主任、路辅导员、组长周老师、师傅林老师及我们组的全体老师为了我执教的每一节课更是煞费苦心,大家齐心协力。
每一次的试教,她们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为我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
每一次评课后我将大家给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
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我的进步与不足。
当时大家坐在一起其给我耐心讲解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
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
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将大家的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及老师们,让我真诚地说声“谢谢!”。
感悟二:在磨课中历练自己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当时只是感觉磨课真不容易。
这次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
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感悟三: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
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现将贾慧杰老师在本次活动中送我的十二个字与大家分享:备熟教材,思路清晰,抓住重点。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
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总之,磨课让我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让我们相互指正不足、取长补短。
我一定会不断努力,不断琢磨,不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第三篇: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张居武近年来,追求课堂高效的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被恩施市教育局确定为高效课堂试验学校的小渡船中学,迅速投入到课改浪潮中,探索出了“学、教、练”高效课堂流程在全校推广。
本学期以来,学校积极响应省、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让“学、教、练”模式的高效课堂研究进一步落到实处。
我作为“全员赛课”中的一员,经历了自选课例、个人主备、组内磨课、试讲、再磨课、再讲、反思、评课的全过程……我终于体验到了破茧成蝶的惊喜。
课前研讨——十指抱拳力千钧开学初,学校制定出了各学科组赛课的日程安排表,我参加赛课的时间是9月26日。
我担任的是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赛课日程表我积极投入到导学案的设计中去。
我紧紧围绕着导学案要充分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指导科学化”的原则开始了个人主备。
经过几天思考,经过几番修改,导学案编写出来了。
9月12日下午,我们八年级语文组的全体教师针对我主备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导学案进行了课前研课。
同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给了我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导学目标要具体,叙述要一目了然;导学过程的编写要重学法指导;检测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等等,经过研课使我的导学案的思路更加清晰,活动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组内磨课——反复切磋求成形9月17日上午,我们组的全体老师齐聚八四班教室,问诊我的第一次试讲(《记承天寺夜游》)。
课堂上,我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讲不清,说不准,浪费时间多,放不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导致学生的小组合作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
小组展示时,一出现学生吞吞吐吐,思路不清时,我就急于强行介入,一节课下来,教师活动的时间远远超过学生活动的时间。
课后,我们组的老师们再次聚在一起开始了磨课。
同事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有的建议先分任务,然后再开展小组的交流,可节约时间;有的建议将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分解难度;有的建议交流一定要充分,全班大展示可有选择性地进行……听了同事们真诚的建议,我的教学思路开阔多了,这为我下一步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许多参考的依据。
但同时也把我带入了一个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觉得这些建议都特别好,因而全盘吸取、不忍舍弃,以为这样就可以使我的课更完美、更精彩。
结果在第二天的试讲中,面对导学预设的一连串问题,“学”这一环节却又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眼看剩下的预设内容完不成,我只好又来越俎代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再次走了过场,根本无法很好的落实。
面对再一次的失败,我开始灰心丧气:这哪里是磨课呀,简直是磨人嘛!下午,教研组成员再次坐到一起,坦诚相待,出谋划策。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到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到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同事们各抒已见。
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
一致认为,讲台一定要让给学生,黑板一定要腾给学生,话语权一定要还给学生。
要充分相信学生,要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一味追求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内容,而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动起来,思维是否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激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
讨论结束后,同事们鼓励我再来试一次,并反复叮嘱一定要严格遵循“学、教、练”的流程。
有了这三次磨课,我终于对语文课堂中的“学、教、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我在整合同事们的意见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形成了我最后确定的导学流程,就是将原来那个比较细化、复杂的导学案大胆的简化成了三大版块:有味地朗读——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赏。
全校展示——蚕蛹破茧终化蝶9月26日,我开始在八五班面向全校上展示课。
上课后,第一组八位同学对作者苏轼和当时的写作背景互相补充,说的说,写的写,配合得非常默契,只花了短短的三分钟时间;第二组同学采用了小组齐读、个别读、重点句子领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每读完一段,还安排了评价环节,针对同学们不同的见解,小组解释得头头是道;第三组到第五组的展示汇报,通过“对学”和“群学”,对所涉及的问题基本能融会贯通,所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展示起来也显得有理有据,让大家心服口服。
最后轮到了第六组和第七、八组同学针对文中关键字词进行赏析时,大家各抒已见。
一节课下来,讲台成了他们的地盘,黑板成了他们的舞台,我在教室一角静静地倾听,仔细的观察,在他们展示的精彩处给予真诚的鼓励,在他们迷惑处给他们适时、恰当地点拨……课后,参与听课的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多维的互动,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悬着的心落地了,心中有了丝丝的惬意。
我知道,这份成功中有我个人的付出,更有同事们的帮助,不论怎样,这都是一种幸福。
这种经历了“磨”的阵痛后的幸福,就像蚕蛹化蝶一样的美丽。
通过参与这次活动,让我充分认识到“课内比教学”,比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教学能力,更是教研组团队的智慧,它还是我们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第四篇: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的“三次备课、两轮打磨”过程中,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收获。
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在磨课活动中,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
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
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通过这次磨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