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赏析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
有一次鲁迅先生的好友孙伏园问鲁迅:“在先生的小说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鲁迅先生说“是《孔乙己》。
”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来写,体现了真实性。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
文章就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同时《孔乙己》又以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来贯穿全篇,可以说“笑”在全篇:
1.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
2.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
3.孔乙己在笑声中离去。
小说题目是《孔乙己》,是不是一开头就出现了孔乙己呢?不是。
是第四段才出现孔乙己的。
境。
这里将人分为两种并形成鲜明对比,一贫一冨,一站一坐,一里一外,一长衫一短衣帮。
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孔乙己在第四段出场了。
指一名学生读此部分内容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写酒客取笑其偷东西。
特殊的身份不免引人发笑。
这第一次的出场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总的印象,做了一全方位的素描。
穿着、身材、脸色、胡子,长衫。
这一切无不说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理论深深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
除此以外还有语言:一“偷”一“窃”显示了孔乙己性格多么迂腐。
还有动作:一个“排”字刻画了孔乙己的虽穷酸,偏爱摆阔气。
还有神态:“涨红了脸”“青筋暴跳”“争辩”显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
第五段是插叙。
指一名学生读此部分内容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没落的过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
小孩吃同样刻画了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尤其是写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子用手罩住豆子又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一言行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有趣的是孔乙己用“罩”而不用“捂”或者“盖”,说明他跟孩子们闹着玩,说明孔乙己性格善良。
第九段指一名学生读此部分内容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
第十段指一名学生读此部分内容由掌柜和顾客的对话,侧面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预兆.
第十一段指一名学生读此部分内容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即生活舞台上的最后一
次亮相,至此,节发展到了顶点。
与第一次的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身材高大”到“盘着两腿”,由语言的“偷”“窃”到小声的“打”“跌”,由动作的“排”到“摸”,由“争辩”到“恳求”的神态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悲惨、麻木和人们的冷漠。
到了这个时候孔乙己也没明白造成自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到了这种地步,掌柜的和酒客还在笑孔乙己。
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离去了。
动这个社会。
他的死对当时的社会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牺牲品。
孔乙己形象 :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失败了的读书人。
有一定的学问,写一手好
字,有强健的身体。
自视清高,好吃懒做不会营生,一生穷困潦倒,心底善良。
丁举人形象:科举时代成功了的知识分子。
残忍狠毒,有一定的特权。
小说的主题:控诉封建科举制的罪恶,反应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漠。
揭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描写人物的方法:
1.外貌、语言、动作。
2.巧妙运用对比:孔乙己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科举成功和失败的对比,大人和小孩对孔乙己不同态度的对比。
小说的语言精练、深刻、含蓄。
1.不加一句评论,却字字入木三分。
2.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
3.“大约”和“的确”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