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 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 方案

泰山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方案为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弘扬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特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更有效的落实市、区课改办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

”,因此,学校在落实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为达到科学开发规范管理落实有力,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总体要求个教研组开发一门校本课程,每个学期至少完成2个学时的校本课程教案(学案或讲座)。

原则上一个教研组一个内容,以利于集体备课和合作研讨,并且利于形成主题鲜明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措施及要求: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副组长:分管校长
成员:教务处主任和教研组长;
校本课程编审委员会主任:分管校长副主任:教务处主任
成员:教研组长
2、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①每个学期结束前,各教研组根据学校安排的校本课程主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具体的内容:一是明确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确立学校的发展特色。

二是调查学生需求。

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访谈等方式进行。

三是评估已有的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

②校本课程的设计:教研组长组织本组人员研讨设计出本组校本课程的文本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确立框架系统、纵横进度的内容,可以申请购买相关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改编整合等方式方法,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校本课程教案,形成校本课程材料。

③通过编审委员会审核编辑选定校本课程,按照国家课程设置,初中的校本课程课时数从初一到初三依次为2、
3、3,学校将根据各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等来具体安排课时数,安排课表上课,组织评价,及时宣传上推参评。

学期结束时编辑成册。

3、校本课程开发注意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
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②自主性原则:课程目标确定后,摆在教师面前可供选择的内容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时候教师的选择不能是盲目的,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③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④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就是区别校本课程和学科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校本课程追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直接体验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系列的总量,强调活动的过程性。

⑤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是重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中以社会和生活为“老师”,以自然空间为最大的实践“课堂”。

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改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4、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通过班级课堂教学、年级讲座、实验或者调查研究等形式具体实施,在校本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3种组合形式,即个体、小组、集体。

(1)个人活动——充分留有个人活动空间,通过独立活动,更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更体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小组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经常改变原有小组的组合形式。

小组的结合方法,可采用自由组合方法,随机组合方法。

这些小组由各种活动板块形式命名。

如“**考察组”、“**访问组”,“**调查组”,“**实验组”等的形式组合。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机会。

(3)集体活动——学校以班级或级部的最基本的集体组合形式,进行爱家、爱乡、爱国的教育基地。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及保障
学校将确定如下制度: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

1、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成绩:实验(观察、调查)报告、小论文、手抄报等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手册,开展评比活动,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2、纳入教师的工作量。

经过评审后安排上课,学期结束时每节课增记0.5课时。

3、对获得区级以上优秀校本课程的教师或教研组进行表彰奖励和适当补助。

4、学校应加强图书室、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
学设备,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质量分析与监测制度
具体办法如下:
一、平时的课堂教学
1、各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课上掌握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每学期制定1——2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观察、与学生谈话、撰写小论文、表现记录、作业法、探索过程的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平时的考核评价。

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1、每学期进行一次考试,任课教师自行命制试题进行测试,把学生成绩划分为
四个层次:A、B、C、D,并对D级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提高措施。

2、任课教师在质量分析的同时应认真填写质量分析表。

3、教务处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分析验收。

三、质量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1、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主要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智力开发这三方面
进行分析。

2、制订提高质量的措施,必须切实可行。

3、制订C级和D级学生的补习措施,并予以实施。

4、认真做好综合课的评价分析。

四、对学生综合活动的评价方案
C级要求:
1.能参加活动,不无故缺勤。

2.知识有所拓展,能力有所提高。

3.活动过程中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

4.在活动中能提出有创意建议。

B级要求:
1.自觉参与活动,不无故缺勤。

2.知识面明显拓宽,能力有所提高
3.在活动中能取到一定的带头作用。

4.成果数量增加并获校级奖励。

5.在活动中敢于创新,主动关心他人。

A级要求:
1.积极主动参加活动。

2.在活动中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

3.参加校、市级竞赛展示或获校、市级好评。

4.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

5.在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泰山民族中学
2010年3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