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福州市闽安初级中学陈晓
一、概述
本节课为初中物理沪科版第一册第四章“多彩的光”中的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本节教材主要科学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后继学习光的必备知识,因此光的直线传播是本节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日食、月食现象的科学解释从而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意识教育。

科学家运用日食和月食来确定夏、商、周的具体年代,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解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
(2)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对学习者特征作了如下分析:
1.学生是福州闽安中学的八年级新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大部分学生是外省市农民工子女,基础较差,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

3.学生对物理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逐步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如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日食,月食又是怎么回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2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给学生创设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如开始的影子的游戏,后来利用激光笔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等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问题和实验设计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学生实验器材:激光笔、试管、蚊香、水槽、墨水、果冻、弯曲的吸管、火柴、蜡烛、小孔成盒
2.演示实验器材:糖水
3.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套光盘
4.沪科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学教材;
5.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探究光的传播
2.生活物理社会
3.光速视频播放:手影游戏
组织学生做手影
组织学生踩影子
师问:手影为什么随手形而改
变?影子的形成又说明了什么?
板书课题
展示图片
师:从光源发出的光将怎样向外
传播呢?
请同学们猜一猜
让学生设计实验
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去说
指导学生实验
要求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用弯曲的吸管进行反面验证
老师演示实验:光在非均匀糖水
中传播
介绍光线的表示方法
学习物理知识,同时还要运用物
理知识。

请同学们来解释一些现象。

展示图片:
看一看:视频
做一做:手影游戏
试一试:看结果
想一想: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
问题
学生猜想:
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光可能沿曲线传播
分组讨论:
根据桌面提供的器材设计一
些实验加以证明
将学生想出的方法分组进行
实验:
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
的传播情况
学生实验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光沿直线传播(不完整)
归纳得出结论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解释影子的形成
1、解释影子的形成
影子的范围
太阳光
影子的范围
三解释现象
2.解释射击
看图片后,试着解释
3.解释小孔成像
激发学生的兴

物理知识来源
于生活
引入新课
经历一个完整
的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
猜想
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能

实验
得出结论
将物理知识应
用于生活
小结与作业再看视频小孔成像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视频播放:日食、月食
老师讲解
师: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伽利略让两个人各带一个灯,在
相距1.6km的两个山头进行光速
测定。

用生活化的语言介绍光在真空中
的传播速度并知道光在不同介质
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比喻: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
于绕地球7.5圈
投影:激光测距仪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先让学生完成小孔成像实验
应用3:日食、月食
学生看书
看视频
看P67的卡通画
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设想
学生分析最后失败的原因是
什么?
学生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最大约为3×108m/s
使学生能感性地认识到光速
极大
读一读:激光测距议
想一想:激光测距议的原理
S=vt/2
学生自我小结
培养思维的发
散性
提高学生的兴
趣体会科学家
的探索精神
了解现代科技
培养归纳小结
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讨论发言等随时给予评价反馈;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后续工作进行评价、指导和反馈。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效果标准
教学实践的效率与结果应该是教学评价的客观标准。

有些教学效果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可以较快的表现出来,如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学生某些方法或能力的表现等。

本节课学生学习很积极,效果很好。

2.过程标准
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其评价依据就看过程与结果的关连性。

过程标准不但可以弥补效果标准的不足,而且在教学评价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教学工作中有时
过程比结果还重要。

因为教学过程最能反映教育思想,而且它是进行能力培养、方法渗透、品德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的时空保证。

3.素质标准
素质标准不仅要看到教学效果本身,还要看到教学效果潜在功能的大小,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物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八、帮助和总结
编置预习提纲,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检查预习效果、解释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困惑;
在实验探究中巡视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探究成果;
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布置作业来强化学习效果.同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光学课,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而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知道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等等。

所以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热爱光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要有条件的。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

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

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