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

“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

109第18卷 第7期 2016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7 Jul .,2016任督二脉首见于《黄帝内经》。

在奇经八脉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临床诊治疾病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就经脉而言,其循行路线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体现中医从独特视角认识人的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窗口之一。

目前,关于任脉循行路线争议不大,但对督脉循行路线却认知不一。

在《素问》《灵枢》《难经》这3本中医早期的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均有不同描述,尤其是《灵枢·经脉》《灵枢·营气》和《素问·骨空论》对督脉的循行不但和《难经·二十八难》的不同,而且各自循行路线均也不同,加之后世道家丹道学所修炼的周天功法,又给任督二脉带来一些玄学的色彩。

这使得后世学者对此感到茫然无序,不利于对中医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

笔者通过研读《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的相关内容,对督脉的循行路线提出一点看法,并求教于各位专家。

1 《难经·二十八难》所论督脉循行路线督脉的循行路线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中医学类各专业的教材多依据《难经》版本来描述,如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对督脉的循行路线为《难经·二十八难》(下称《难经》版):“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1]。

这是比较公认的督脉循行路线,即从后背下往上行。

由此来看,《难经》版所说循行路线只是入脑,没有到上唇系带,也就是没有到督脉最后一个穴位“龈交穴”。

此外,《难经》版的循行路线又与《灵枢·营气》《素问·骨空论》所说循行路线不同。

中医理论从气机论述人体生命活动形式一直强调阴升阳降,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2]。

而《难经》版所论任督二脉均是起于下焦,而又分别从人体前后上升,这就很难与传统的阴升阳降的理论相吻合。

至于道家调息功法中的大周天按十四经脉如环无端的循行,《难经》版的说法也是无法解释这个问题的。

2 《灵枢》所论督脉循行路线在《灵枢》中,对督脉的论述,有《灵枢·经脉》《灵枢·本输》和《灵枢·营气》等篇。

其中,《灵枢·经脉》说道:“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3]。

此说与《难经》版相似。

但笔者考证该篇所言不是督脉正经。

原因有三:第一,原文说是“督脉之别”,这个“别”当不是督脉循行的正经。

联系前后文来看,前面有说十二经脉之别和任脉之别,紧接后面又是脾之大络,最后云:“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如果把这段文字看做督脉正经循行路线,则前后文均解释不通。

第二,所说“挟膂上项”。

这个“挟”字提示我们督脉沿后背向上循行不独一条,“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王峰,李建梅,黄梅,王寅(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通过研究督脉循行路线。

发现在《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叙述各不相同。

虽然《难经》版的循行路线现在普遍被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的教科书所采用,但它其实只描述了督脉循行的一部分。

如果以整体动态眼光来看,《素问》《灵枢》所描述督脉的循行路线是一个体现着阴升阳降的立体三维图,或者是一个人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图。

关键词:督脉;素问;灵枢;难经;阴升阳降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7- 0109- 03收稿日期:2015-10-21基金项目: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资助项目(LP0125056)作者简介:孙志斌(1990-),男,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匮要略。

通讯作者:王寅(1962-),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金匮要略。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of “Du Meridian” TheorySUN Zhibing,WANG Feng,LI Jianmei,HUANG Mei,WANG Yin(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Abstract:Study running route of Du meridian. It finds that Suwen ,Lingshu and Nanjing have differentopinion about the running route of Du meridian. Now the textbooks usually adopt the running route of Nanjing edition,but it only describes a part of the route of Du meridian. If we have dynamic lights to judge it,Suwen and Lingshu describe a very perfect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which shows the Yin raise and Yang down,and the dynamic balance of people's Qi,blood Yin and Yang.Keywords:Du meridian;Suwen ;Lingshu ;Nanjing ;Yin raise and Yang dow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7.033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8卷而是分为两条从脊柱两侧往上循行。

“膂”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到:“膂,脊梁骨。

”[4]而在《说文解字校订本》是:“膂,篆文呂,从肉,从旅。

”[5]《后汉书·董卓传》也道:“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6]这里的“膂”字在《<方言>简注》一书里可以找到更贴切的答案,其曰:“膂。

力举切,上语来”[7],《广雅》:“膂,力也”[8]。

由此,笔者认为在内经时代“膂”是指肌肉。

“挟膂上项”,就是指其顺着今日解剖学所说的竖脊肌上行到项。

第三,《灵枢·本输》中说到:“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3]。

《灵枢·营气》关于督脉描写原文如下:“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3]应当说《灵枢·营气》是论及人体十二经脉加上任督二脉的一个大循环路线。

肝脉正经在巅顶交汇督脉,然后下项、入骶为督脉。

但是后面云:“络阴器,入脐中,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但这里的文字结构没有如前一样有“是任脉也”几个字。

对此问题可从《灵枢·五音五味》求证,其道“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3]。

王冰在《素问·骨空论》对此注释的颇为意思,其曰:“今《甲乙》及《经脉流注图》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也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名目尔”[9]。

可见在《灵枢·经脉》中讲的督脉是督脉别络,《灵枢·本输》谈到督脉主要是穴位,《灵枢·营气》说的则是人体大周天的循环,而此篇章中督脉只是循环的一部分。

故笔者认为要把几个篇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才能较完整地把握督脉的内容。

3 《素问》谈督脉循行路线在《素问》中对督脉论述较多的就是《素问·骨空论》,原文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会阴部)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这段文字分为3部分:(1)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2)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

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3)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通过前后对比研究,我们会发现:第一部分是说督脉起于少腹,从下往上循行到臀部后,再合少阴贯脊属肾。

第二部分与《灵枢·营气》所论督脉循行十分相似,即从上与足太阳膀胱经往下行。

只不过《灵枢·营气》讲起于上额,《素问·骨空论》说起于目内眦,两篇所说的起始位置其实基本靠近,二者又均是在腰骶部再络于肾而终止。

第三部分说的却是任脉的循行路线。

或者说是描述督脉循行到腹部的路线(前述王冰语)。

此区区百十来字,对督脉循行路线讲了三条线路。

乍一看,似乎很难理解,其实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正是体现气机升降出入的特点。

4 督脉循行路线的动态观由上可知,在《内经》中,督脉的循行路线看似纷杂,但如果我们以一个整体动态的眼光将把这些循行路线综合来看,就会发现彼此前后并不矛盾,倒是还蕴含着人体气血运行的奥秘。

中医认为气血是按照一天不同的时间在人体经脉有规律地运行,从寅时肺经开始直到丑时肝经,这是十二经脉大周天的运行。

那么任督二脉的小周天在人体内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催移而产生气血的变化呢?在骨伤科专著《跌损妙方》有段歌诀,说到:“周身之血有一头,……;子时走往心窝穴;丑时须向泉井穴……丹肾俱为戌时位”[10]。

(详看《跌损妙方》一书)这里用一天12个时辰气血的流注来对应任督二脉上的11个大穴(除蟾宫穴外)。

也就是说小周天的气血变化也是随着时间的催移而变化的。

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圆来看待这个问题,则圆的一头是: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开始考虑(骨空论篇),上额交巅。

这句话给我们传递了3个重要信息。

第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人体卫气每天开始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又随着手、足三阳到阳跷脉再到足少阴肾经,再通过阴跷脉回到睛明穴。

这可以为解释《伤寒论》所说的“太阳主外”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