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戏曲4艺术特色

2010戏曲4艺术特色

第四章 京剧的艺术特征讲解戏曲如下基本问题2) 戏曲有什么? (组成部分?) (元素)6) 戏曲如何演? (艺术观念?) (程式、虚拟、夸张)7) 戏曲靠什么演?(招徕观众的本领) (功法+技法)8) 为啥这样演? (原因&效果) (比较文化学品评)特征:文化特征,艺术特征, 表演特征,音乐特征,装饰特征。

一 戏曲的组成结构和综合性特征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着剧本、音乐、化装、服装、道具、布景等等因素。

…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成为一出完整的好戏。

——— 梅兰芳概括:以唱、念、做、打4大技艺综合表演为中心。

以音乐、化装、服装、道具、美术布景配合(环境)。

演绎中国历史背景故事,戏以载道。

民族化的艺术特色、演唱风格、乐器和服装。

1 戏曲的主要元素(1) 剧本—— 一剧之本,联系诗、词、曲、赋,语言极丰富。

源自古今传奇、小说,文化巨匠编剧思想、艺术性升华。

(2) 演员(主体)= 角儿 + 龙套角色——戏中具体人物,在化装、服饰和表演上有区分。

行当——演唱时把角色规范化的类型:生、旦、净、丑。

(3) 表演功法与技法表演——唱、念、做、打、舞的综合。

(后述)(4) 音乐 (后述)乐器:民族化(丝竹金木)区分文、武场;唱腔、伴奏板式化,演奏曲牌化 夜深沉(5) 舞台美术化装——面部化妆脸谱化。

(千人一面)正面人物俊扮化;性情人物花脸化;滑稽人物小丑化。

服饰——行头,基于明朝汉服和满人旗装,因身份而异。

道具——实物简约化(一桌二椅、布景、把子)。

工具环境虚拟化:车、马、风、水。

(指代) 场所——庙会戏台,堂会。

上下场门(出将入相)、布景。

2 戏曲结构的设计特色表演技巧—程式化+多样化:唱、念、做、打/舞;音乐伴奏—民族化(丝竹金木)、曲牌化,分文场武场;道具布景—简单化、虚拟化,一桌二椅;角色安排—主演、配角搭配(流派),戏份轻重,特色。

故事演绎—分场次,过场和重头戏,结局,谢幕;如《杨门女将》:寿堂—惊耗—请缨—比武—定计—探谷—凯旋,塑造巾帼英雄穆桂英贤惠、慈祥、孝顺、多谋善战的舞台形象。

二 戏曲的艺术观念和特色——程式化、虚拟、夸张1 程式化及其功能程式 — 规范化的类型、法式或模式。

程式化— 规范化、标准化,便于剧目结构化组装和重构。

(类似软件设计的函数/子程序过程,或硬件的部件组件攒成整机)。

戏曲有—行当程式;音乐程式(文武场);化妆程式;表演程式。

表演程式—对生活中动作提炼、美化、夸张处理形成的艺术规范。

类似太极拳:陈氏、杨氏是流派,24式/36式套路是程式。

程式化的功能:行当程式化使演员一生在选定的专业类别上精益求精;音乐程式化使演唱和演奏选用最适合的曲牌和锣鼓经;化妆程式化使演员演同一角色时形象与性格归一化脸谱化。

表演程式化规定唱、念、做、打、舞的固定套路。

作用:为教授和演练提供规范,便于检查和判定表演质量、水准。

概括:程式化保证教、练、演符合质量标准,不走形变味。

程式化须与流派与创新结合,实现风格多样化,避免雷同。

流派不同,唱、念、做、打、舞风格有明显差异。

2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不同艺术观(1)舞台艺术(戏剧)基本课题解决舞台时空与社会时空矛盾,把社会大场景映射到舞台。

(与影视剧不同,类似数学力学空间变换)(2)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京剧——梅兰芳为代表)。

(3) 戏曲与西方戏剧在艺术观念的比较z西方戏剧 — 摹仿求真(经典的西方油画、工笔画)。

大场面 改为 典型小场景 + 逼真布景、道具、服饰;大事件 通过 对话表现。

如《茶馆》数十年沧桑全在一个茶馆演绎。

z戏曲(京剧)—虚拟、写意、夸张(写意国画)虚拟:以虚(动作、音响)表实,以此表彼,以少表多…写意: 长时变短,大事化小. 与虚拟相近。

夸张: 短时变长,小动作放大,心思变有形动作3 戏曲(京剧)表演的特色—虚拟、写意、夸张、反置(1) 虚拟----以虚表实演绎事物事件。

原因故事的时、空、物变化万端,舞台的时、空、物有限; 戏班游移演出,物多则耗费大、运移困难;有些物不能搬上舞台:山、水、气候、城楼、老虎……能搬上舞台也非常麻烦:牵马、隔墙……。

解法:抓纲略目。

1) 以演故事、阐事理、悦观众为目标,不求细节真实;2) 将实体主要特征进行艺术凝炼和夸张;3) 用虚拟动作摹仿,让观众想象感悟而“显现”实体。

(百姓描述事物早用此法了!戏曲是艺术升华而已) 虚拟的类别:以虚表实,指鹿为马,以少充多,时空凝缩……虚拟的功能:靠演员的虚拟动作,由虚生实,在有限舞台表演变 化万端的时、空、事物,经观众想象进而认同。

虚拟的方式:时间虚似:更鼓声表现时间(《文昭关》);在2小时内演多年故事必须浓缩时间,以虚拟和写意手法实现。

《文昭关》。

将伍子胥整夜辗转反侧彻夜不眠的状态,以几段唱腔及音乐节奏中伴以更鼓声的方法,凝炼在20分钟。

此处采用写意、虚拟浓缩时间流程。

为揭示伍子胥焦虑心情,唱词、唱腔、表演、动作均十分细腻,似工笔细描。

而漫漫长夜的时间流程,如写意画的淡墨点染轻笔一带。

《空城计》。

孔明在西城等候军情,察看兵力布置图至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兵逼近西城,实际历一二天;在舞台上,自白、喟叹、自责、思考、判断、决策的复杂思维活动,如短镜头切换,巧妙地加快了时间流程,不足10分钟。

空间虚拟:1) 靠演员的虚拟表演实现所处空间的转换;2) 靠舞台调度、“出将入相”实现舞台空间随剧情转换。

环境虚拟:动作表爬山涉水;风、水旗表风浪。

风旗 火旗水旗 云片人物虚拟:四、八龙套 = 千军万马;动物虚拟(指代):鞭代马,人演动物(《盗仙草》鹿童、鹤童);虚拟的骑马程式:右手持鞭,左手挽缰,抬左腿踏蹬,跨右 腿坐骑,一个蹲裆骑马的造型,扬鞭策马而去。

物体虚拟:动作开关门,步态表上下楼……开门由手臂拉开门闩,分开双门,抬脚迈过门槛组合而成。

关门由手臂插住门闩,闭合双门组合而成。

船夫持桨摇橹表行船,身体起伏晃动,跑圆场,舞台变江河。

坐车、乘轿以车旗、轿帘代之。

西厢船(5分)情景虚拟z唱念描绘在唱、念中配合音乐-声响效果(如雨、雷、风声,鸟鸣马嘶等)描述景物,引发观众联想产生形象感。

"游园":通过唱词眼神动作触发观众联想“呈现”官府花园的撩人春色。

z形态摹拟以舞蹈摹拟形体动作表达景物特征,联想产生剧中的景物形态。

如:由登山、涉水、喂鸡,对烈日、风、雪等引发的形体动作,触发联想,产生山、水、鸡鸭、烈日、风、雪等想象的景物形态。

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小桥、池塘、井台、庵堂等不同景色的产生、转换和消失。

情景随角色表演而转换。

z龙套烘托景物由龙套演员扮演仪仗、侍从、卫士、宫娥、衙役、士兵等角色,四人为一堂,组合成护卫的队列,以显示帝后、将帅、各级官员等不同身份、地位和环境特色。

他们既是剧中角色,又是构成某种场景的实体的一种物质条件。

(2) 写意与虚拟类似。

侧重大化小,长化短,多化少,繁化简。

两将分率四八龙套交手,表千军万马鏖战,两分钟决胜负。

五、七步转一圈千里百里,扬鞭挽缰几圈圆场千山万水;一壶酒几只杯就是盛宴;伸懒腰吹灯闭眼伏案靠椅上床安睡。

桌上铺纸磨墨,在“三枪”曲牌中,提笔挥毫,片刻信写成。

(3) 夸张、反置 (不合常理的处理)吹胡子瞪眼,大笑,水袖翻飞。

聚焦激活人物,他人呆若木鸡。

(定格)关键处工笔重彩,次要处轻描淡写。

面向观众自报家门,向观众倾诉在场演员浑然不觉。

获胜先耍把子,后追穷寇。

《拾玉镯》(21分)同学自看《三岔口》(玉堂春 会审)《牡丹亭》“游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曲牌:皂罗袍)(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风丝雨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那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糜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溜圆。

4 戏曲(京剧)与西方戏剧的艺术特征比较1)西方戏剧:不仅表演方式分离,服务对象(观众)也分离。

典雅戏剧面向贵族富豪在剧院演出,财力充沛道具完整逼真。

面向平民:大篷车:马戏、杂耍、民间歌舞(吉普赛),难演故事。

2)中国戏曲:面向大众:权贵 + 士农工商,高雅艺术,雅俗共赏。

大舞台、堂会、庙会、田间均可表演,场所喧嚣游移。

戏班常经济困顿,物力、运力困难,非简约不能生存;必须通过以虚表实,靠传神演技演绎故事,征服观众。

通俗艺术歌舞、曲艺可表述故事,戏曲才能完整演绎故事。

只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才有此伟力实现。

3)西方戏剧家的评述我有幸结识了梅兰芳博士的戏剧,……使我惊叹不已,同时也使我深受鼓舞。

这是同伟大的艺术,第一流的戏剧,相结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戏剧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清除错觉的作用。

它不要求观众自始至终保持那种把戏当成真事的幻觉。

……中国戏剧所发展的间离化方式看来在这方面极为有用。

——布莱希特 这是一种以令人迷惑而撩人的方式使之臻于完美的、古老而正规的艺术,相比之下我们的表演似乎没有传统,根本没有旧有的根基。

——罗勃特·里特尔 中国戏剧,以它那已经发展到极高水平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力量,向我们表明那种一再折磨我们艺术的‘忠实于生活’的要求是一种与其说是先进,毋宁说是落后的审美观。

……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电影注定要成为新型的综合性艺术,中国戏剧在这方面给它指出了方向。

——爱森斯坦(电影艺术大师) 看完了他(指梅兰芳)的一次表演,然后再到我们那些剧院里转一圈,你就会同意我的说法,那就是该把我们那些演员的手都砍掉——我认为对苏联戏剧来说,中国戏剧将具有重大意义。

也许再过20-30年,我们就会看到这些不同经验的综合。

——梅耶荷德(前苏联戏剧大师)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