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5认知心理学-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05认知心理学-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34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
一 、集理论模型(Meyer ,1970)
2.谓语交叉模型 说明集理论模型如何提取信息来对称全称语句和特称语句 进行加工的。
否 否 阶段1 判断S是否与 P交叉 是
否
阶段2 判断S是否为 P的子集
是
“有些S是P” “所有S是P” 伪 伪
“所有S是P” 真
36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
二、特征比较模型(Smith,Shoben 和 Rips,1974)
2.两阶段加工过程
句子编码、提取主 语和谓语的特征
第一阶段 比较主语和 谓语的全部特征,判 断特征的相似性
低 相 似 性 中等相似性 高 相 似 性
第二阶段 比较主语 和谓语的定义性特征
一、遗忘进程 通过干扰作业法(Peterson-Peterson方法)发现, 1、短时记忆中信息可以保持15——30S。 2、如果得不到复述,那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将会迅速遗忘。 3、只要短时记忆识记项目的数量不变,识记材料性质的改变对短 时记忆的遗忘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19
《认知心理学》
第四节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2)
这样语义结构尽管不同于层次网络模型,但也不排除概念 的上下逻辑层次关系。然而概念之间有更多的横向联系。
30
《认知心理学》
语义记忆网络(片断)
气球 0.1
狗 0.5 猫 0.4 肉
31
《认知心理学》
32
《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二、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1)
一、有限容量:7±2
George ler(1956) 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1、组块:短时记忆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组块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 组块数。
3
《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2)
2、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快的方式依赖于人的经验。 Chase和Simon(1973)的两个实验表明组快的作用及其对人的知识 经验的依赖在弈棋这类复杂的智力活动中也有明显表现。
阻止复述后的短时记忆的遗忘速率 ( Peterson&Peterson ,1959)
20
《认知心理学》
第四节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3)
二、痕迹消退与干扰 1、关于遗忘,历来有痕迹说与消退说之分。 2、Waugh和Norman(1965)实验发现,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16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6)
四、双通模型
双通模型把扫描或搜索和直通都包括进来。 Atkinson和Joula认为,短时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提取既包含扫描方 式,也存在在直通方式,简言之就是两头直通,中间扫描。
17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7)
五、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Cavanaugh(1972)的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加工速率 与材料性质或信息类型有一定关系。
在ELIBNOR中,概念、事件和情境都用命题来表征。由 结点和连线所形成的网络也就是命题表征。
40
《认知心理学》
第六章 长时记忆
关键术语: 长时记忆 层次网络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 集理论模型 特征比较模型
(完)
41
2.模型的加工过程 它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就产生 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 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
3.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4.激活扩散模型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
前者用语义联系取代了层次结构,比后者更灵活、更全面。
33
《认知心理学》
10
《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5)
二、语义代码
语义代码是与意义有关的代码,也是短时记忆信息的一种编码方 式。 证据:Wickens“自前摄抑制释放”的实验
(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kens,1972)
11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1)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实验范式:相加因素法。
“有些S是P” 35 真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
二、特征比较模型(Smith,Shoben 和 Rips,1974)
1.两类语义模型 概念是由一集特征或属性来表征的,而这些特征分成两类, 一类是定义性特征,一类是特异性特征。前者为定义一 个概念所必须,后者不是必须,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如: 定义性特征 特异性特征 鸟 是动物 会飞 有羽毛 知更鸟 是动物 有羽毛 红胸 会飞 栖息树丛 体小
Chase和Simon(1973)
4
《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3)
3.分组 与组块相似,但它不是意义分组,各成份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 分组是将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成一组。
5
《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4)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1、Waugh、Norman和Atkinson等倾向于从贮存空间及其有限的槽 道来说明。 2、Baddeley等(1975)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取决于人在2秒钟内能 够复述的信息的数量。
29
《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二 、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1.模型结构 语义记忆的基本结构:语义记忆也是由概念组成的网络结 构,但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概念不是按逻辑层次关系 组织起来,而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的相似形将概念组织 起来。
38
《认知心理学》
39
《认知心理学》
第四节 HAM ELINOR
二、 ELINOR模型(Lindsay,Norman,Rumelhart, 1975) 1. 信息类型
ELINOR是一个综合的记忆模型。 这个模型也是网络模型,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 念、事件等,连线表示两者之间的意义联系。
2. 命题表征
Sternberg认为短时记忆提取是从头至尾的扫描。 所谓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是指将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所有项目 都比较一次,然后才判定它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14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4)
二、对Sternberg模型的批评 心理学家对Sternberg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也出现 一些新的实验结果。
2、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如果是平行扫描,结果如左图;如果是系列扫描,结构如右图。 实验实际结果(中图)证实短时记忆提取是系列扫描方式。
12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2)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左图
中图
右图
13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3)
3、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
加工速度 (ms) 数 字 颜 色 字 母 字 词 几何图形 随机图形 无意义音节 33.4 38.0 40.2 47.0 50.0 68.0 73.0 记忆容量 (项目) 7.70 7.10 6.35 5.50 5.30 3.80 3.40
18
不同类别材料的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认知心理学》
第四节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1)
15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5)
三、直通模型
直通模型认为人可以直接通往索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 置,进行直接提取。
支持实验:
1、Theios等(1970):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非常见词。 2、 Baddeley和Ecob(1973):如果识记项目表中有重复出现的项 目,即同一项目几次出现,则该项目的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
Tulving(1972)按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把长时记忆分 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Paivio(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把长时记忆分成两个 系统: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24
《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长时记忆的类型
25
《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一 、层次网络模型
6
《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1)
7
《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2)
一、感觉代码 1、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很多研究者认为,听觉编码在短时记忆中占有支配地位。 编码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 工过程(Encoding)。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叫做代 码(Code)。
第三节 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
一 、集理论模型(Meyer ,1970)
1.模型的内容 基本观点:基本的语义单元为概念,每一个概念都由一集 (set)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样的信息集可以分为样例 集和属性集。样例集是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属性集指 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这些特征称为语义特征。
这样看来,语义记忆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然而 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当我们从语义 记忆中提取概念间的联系信息时是需要计算或比较的。
27
《认知心理学》
28
《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一 、层次网络模型
3.对模型的批评 (1)熟悉效应 Rip等(1973)发现,判断一个包含直接 的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判断一个包含更高的上级 概念的句子。这种对较熟悉句子的判断叫熟悉效应 (Familiarity Effect)。 (2)典型性效应(Typicality Effect)指对一个范畴 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3)否定判断 实验发现,判断统一范畴的两个词比判断 不同范畴的两个词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这与层次网络 模型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