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节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第五节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黄 板 诱 杀
高 压 电 网





集 虫 袋
(四)光
2. 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 光周期是指昼夜交替时间在1年中的周期
性变化,对昆虫的生活起着一种信息作 用。许多昆虫对光周期的年变化反应非 常明显,表现于昆虫的季节生活史、滞 育特征、世代交替以及蚜虫的季节性多 型现象。
(四)光
2. 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 光照时间及其周期性变化是引起昆虫滞育的重要因素,
四、土壤因素的影响
土壤的理化性状,如温度、湿度、机械组成、有机质 成分及含量以及酸碱度等,直接影响在土中生活的昆 虫生命活动。一些地下害虫往往随土壤温度变化而上 下移动,以栖息于适温土层。秋天土温下降时,土内 昆虫向下移动;春天土温上升时,则向上移动到适温 的表土层;夏季土温较高时,又潜入较深的土层中。 在1昼夜之间也有其一定的活动规律,如蛴螬、小地老 虎夏季多于夜间或清晨上升到土表危害,中午则下降 到土壤下层。生活在土中的昆虫,大多对湿度要求较 高,当湿度低时会因失水而影响其生命活动。
3.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所有生命的 物种种群组成的集合体。 群落的多样性是衡量群落的一个重要属性,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数的多少, 二是各物种个体数的多少及它们之间的比例 关系。
3.生物群落
优势种? 稀有种?
4.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系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组成的复杂总体。生态系统中的组 成成分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发生着数量的 流动和物质的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形成 的生态系,其结构是以植物为群体中心,形 成植物-害虫-天敌-微生物系统。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精 品 课 程系列
园艺植物保护概论
第一章 园艺植物昆虫基本知识
第五节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植物保护概论精品课程组
第五节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要点 一、昆虫种群与群落生态 二、气候因素的影响 三、生物因素的影响 四、土壤因素的影响 五、化学因素的影响 六、人为因素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气候因素和生物因素对昆虫发
昆 虫 对 温 度 的 适 应 范 围
2.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1)有效积温法则:是指昆虫为了完成一 定的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世代)需要一 定的热量累积,累积值是一个常数。
有效温度: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 有效积温:有效温度的累积值为(以摄氏度为单位)。
K=N(T﹣C)或N=K/(T﹣C)
单食性 寡食性 多食性
(一)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2.植物的抗虫性 概念:植物对昆虫的取食危害产生 的抗性反应,称为植物的抗虫性。
根据抗虫性的机制,可分为三大类: 不选择性 抗生性 耐害性
(一)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形成1条链 状的食物关系,环环相连,扣合紧密。 食物网: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并非单一的直链, 而是由许多交错联系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构 成多分支的结构。 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必将引起整 个群落组合的改变。
2.害虫的天敌主要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3.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赤眼蜂
的发育起 点温度 为 10.34℃,有效积温为 161.36℃,据放蜂要求12天内释放,问在 何种温度下饲养才能按时出蜂?
3.致病微生物
病毒
白僵菌
白 僵 菌 寄 生 状
白僵菌 寄生状
白僵菌 与绿僵菌
白僵菌制剂
细菌 杀虫剂
四、土壤因素的影响
土壤是昆虫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很多昆 虫的生活都与土壤有密切的关系。如蝼蛄 、蟋蟀、金龟子、地老虎、叩头甲、白蚁 等苗圃害虫,有些终生在土壤中生活,有 些大部分虫态是在土中度过的。许多昆虫 一年中的温暖季节在土壤外面活动,而到 冬季即以土壤为越冬场所。
四、土壤因素的影响
总之,各种与土壤有关的害虫及其天敌, 各有其最适于栖息的土壤环境条件。人 们掌握了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之后,可 以通过土壤垦复、施肥、灌溉等各种措 施,改变土壤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 的。
五、化学因素的影响
(一)化学因素对昆虫取食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对昆虫生殖的影响 (三)化学因素对昆虫活动的影响
季节周期性影响着昆虫的年生活史的循环。昆虫滞育, 受到温度和食料条件的影响,主要是光照时间起信息 的作用。已证明近百种昆虫的滞育与光周期变化有关。 试验证明,许多昆虫的孵化、化蛹、羽化都有一定的 昼夜节奏特性,这些特性与光周期变化有密切相关。
(五)风
风对环境的温湿度有影响,可以降低气温和湿 度,从而对昆虫的体温和水分发生影响。但风 对昆虫的影响主要是昆虫的活动,特别是昆虫 的扩散和迁移受风影响较大,风的强度、速度 和方向,直接影响其扩散和迁移的频度、方向 和范围。有资料表明,许多昆虫能借风力传播 到很远的地方,如蚜虫可借风力迁移1 200~1 440 km的距离;松干蚧卵囊可被气流带到高空 随风而去;在广东危害严重的松突圆蚧,在自 然界主要是靠风力传播。
六、人为因素的影响
草坪灌溉
整枝修剪
六、人为因素的影响
结合整形修剪 去除病虫枝条
化学防治 喷雾处理 防治病虫
六、人为因素的影响
1.改变一个地区的农田生态系 2.改变一个地区的昆虫种类组成 3.改变昆虫的生态环境 4.直接控制害虫
思考题
1.什么是有效积温法则?在昆虫研究、测报 和防治上有何应用?
三、生物因素的影响
(一)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1.昆虫的食性 2.植物的抗虫性 3.食物链与食物网
(二)天敌对昆虫的影响 1.捕食性天敌 2.寄生性天敌 3.致病微生物
(一)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1.昆虫的食性:
按照食物的性质和 来源,可将昆虫的食 性分为五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植食性 肉食性 腐食性 粪食性 杂食性
按照昆虫取食范围广 窄,又可分为三类:
3.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1.温湿系数及应用 2.气候图应用
(四)光
光对昆虫的作用主要包括光的辐射热、 光的波长和光照周期三个方面。
(四)光
昆虫的生命活动和行为与光的性质、光 强度和光周期有密切的关系。
1. 昆虫对光的性质和光强度的反应 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波长不同显示出不
同的性质。
(四)光
昆虫辨别不同波长光的能力和人的视觉不同。 人眼可见的波长范围为800~400 nm,昆虫的 视觉能感受700~250 nm的光,但多偏于短波 光,许多昆虫对400~330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 因此,在测报和灯光诱杀方面常用黑光灯、频 振灯(波长365 nm)。还有一种蚜虫、粉虱、 美洲斑潜蝇等对600~550nm黄色光有反应,利 用黄板来进行诱杀。
生的影响
一、昆虫种群与群落生态
(一)昆虫分布区与危害区的概念 (二)昆虫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动
(一)昆虫分布区与危害区的概念
分布区:是指在这些地区,可以见到某 个种,它可以在该地区内完成发育并繁 殖有生命力的后代,而不论其数量多少。
危害区:是指某种昆虫在这些地区内有 较多的数量,因而能造成一定的危害, 已成为害虫。也就是说危害地区具备最 适合于该种害虫生活的条件。
1.昆虫对温度的反应
昆虫的适宜温区或有效温区:任何一种昆虫的生 长发育都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在温带地区,一 般为8~40℃。
最适温区:最适合于昆虫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一般为22~30℃。
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区的下限,是昆虫开始生 长发育的起点,称发育起点温度,一般为8~ 15℃。
临界高温:有效温区的上限,昆虫因高温而生长 发育被抑制,称临界高温,一般为35~45℃。
2.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3)有效积温法则局限性 首先,对于滞育性的昆虫不适用; 其次,只能反应昆虫在适温区的发育
情况; 同时,昆虫的生长发育还受到湿度、
食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湿度
1.湿度对昆虫的生态学意义 昆虫对湿度的要求依种类、发育阶段和生活方式
不同而有差异。最适范围,一般在相对湿度 70%~90%左右,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昆虫 的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如松干蚧的卵,在相对 湿度89%时孵化率为99.3%;36%以下,绝大多 数卵不能孵化;而相对湿度100%时卵虽然孵化, 但若虫不能钻出卵囊而死亡。昆虫卵的孵化、脱 皮、化蛹、羽化,一般都要求较高的湿度。
(二)湿度
但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虫、蚜虫、 叶蝉及叶螨等对大气湿度变化并不敏感, 即使大气非常干燥,也不会影响它们对 水分的要求,如天气干旱时寄主汁液浓 度增大,提高了营养成分,有利害虫繁 殖,所以这类害虫往往在干旱时危害严 重。
(二)湿度
2.降雨对昆虫的影响 降雨不仅影响环境湿度,也直接影响害虫发生 的数量,其作用大小常因降雨时间、次数和强 度而定。春季雨后有助于一些在土壤中以幼虫 或蛹越冬的昆虫顺利出土;而暴雨则对一些害 虫如蚜虫、初孵蚧虫以及叶螨等有很大的冲杀 作用,从而大大降低虫口密度;阴雨连绵不但 影响一些食叶害虫的取食活动,且易造成致病 微生物的流行。
1.昆虫对温度的反应
停育低温区:昆虫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下的一定温度 范围内并不死亡,而是因温度低呈休眠状态。
致死低温区:温度继续下降,低于停育低温区,昆 虫会因过冷而死亡。
致死高温区:在高温临界以上有一个停育高温区, 在此温度范围内昆虫的生长发育因温度过高而停滞。 温度再高,昆虫因高温而死亡,一般在45℃以上。
(二)天敌对昆虫的影响
天敌的种类很多,有捕食性、寄生性天敌 和致病微生物三大类。
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 寄生性天敌:如姬蜂、茧蜂、赤眼蜂等。 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
1.捕食性天敌
1.捕食性天敌
1.捕食性天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