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张拉技术交底

预应力张拉技术交底

预应力张拉技术交底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箱梁预应力张拉技术交底张拉控制箱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且混凝土龄期不小于7d 时,方可张拉正弯矩区预应力钢束。

正弯矩采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锚下控制应力为=1302Mpa 。

箱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5%,方可张拉负弯矩区预应力钢束。

负弯矩采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锚下控制应力为=1395Mpa 。

施加预应力采用张拉力与伸长量双控。

4、张拉顺序正弯矩钢束张拉顺序:N1→N2→N3; 负弯矩钢束张拉顺序:T1→T2→T3。

预应力张拉计算书 1、张拉计算所用常量:预应力钢材弹性模量 Eg=×105N/mm 2 预应力单数钢材截面面积 Ag=139mm 2 预应力钢材标准强度 R b y=1860Mpa 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 k= 预应力钢材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 μ=设计图纸要求:正弯矩束锚下张拉控制应力σ1= R b y=1302Mpa ,负弯矩束锚下张拉控制应力σ1= R b y=1395Mpa2、计算所用公式:1)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P 的计算:P=σk ×Ag ×n ×10001×b (KN)式中:σk --预应力钢材的张拉控制应力(Mpa);Ag--预应力单束钢筋截面面积(mm 2); n--同时张拉预应力筋的根数(mm 2);b--超张拉系数,不超张拉取。

2)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p 的计算: ①直线筋②两端张拉的曲线筋p=μθμθ+-+-kl e p kl ))(1( (KN )其中: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拉力(N );l--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m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 μ--预应力钢材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

3)预应力筋张拉时理论伸长值的计算:ΔL=Eg Ay Lp ⨯⨯其中:p ---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L---预应力筋长度(cm ); Ay---预应力筋截面面积(mm 2); Eg---预应力筋弹性模量(N/mm 2)。

3、计算过程本标段采用φ钢绞线作为预应力钢材,依据通用图及设计图纸,钢束的组成形式一共有两种,N1、N2为5束φ低松弛钢绞线,N3为4束φ低松弛钢绞线。

负弯矩钢绞线T1、T3为5束φ低松弛钢绞线,T2为4束φ低松弛钢绞线。

①正弯矩张拉力5φ对应的张拉控制力为:P=σk ×Ag ×n ×10001×b =1302×139×5×10001×1=;4φ对应的张拉控制力为:P=σk ×Ag ×n ×10001×b =1302×139×4×10001×1=。

②负弯矩张拉力5φ对应的张拉控制力为:P=σk ×Ag ×n ×10001×b =1395×139×5×10001×1=;4φ对应的张拉控制力为:P=σk ×Ag ×n ×10001×b =1395×139×4×10001×1=。

③钢绞线理论伸长值设计图纸提供的理论伸长量为左右两端之和,施工过程中采用计算的张拉力及图纸理论伸长量进行控制。

张拉施工1、正弯矩张拉1)搭设张拉操作平台,采用钢管支架加木板搭设平台放置千斤顶。

2)安装工作锚板,夹片,并将夹片轻轻敲实,然后安装千斤顶、工具锚、夹片。

安装时使千斤顶与锚垫板垂直。

3)预应力张拉程序当主梁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上,且混凝土龄期达到7天后,可以张拉,按设计要求顺序N1→N2→N3张拉,张拉时采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

张拉程序如下:0→初始应力(10%σcon 张拉控制应力)→(20%σcon张拉控制应力)→100%σk(持荷2分钟)锚固。

两端分级加载张拉,当张拉力接近控制应力时,两端同时张拉直到控制应力的100%,并持荷2分钟。

逐级加载后通过测量千斤顶油缸行程测量各级钢绞线的伸长量,张拉时安排专人与两端联系,互报油表读数和钢绞线伸长量,尽量使两端接近平衡,不允许出现明显不协调的现象。

千斤顶回油到零,测量钢绞线的伸长量,并作好记录。

两端同时退去工具锚,卸下千斤顶,张拉结束。

张拉时认真作好张拉记录。

4)张拉应力控制a.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符合设计要求。

b.预应力张拉以张拉力及伸长值进行双控,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如两者相差超出6%,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继续张拉。

2、负弯矩张拉梁板架设后,连接接头段钢筋,绑扎横梁钢筋,设置接头段顶板束波纹管并穿束。

在日温最低时,浇注连续接头、中横梁及其两侧与顶板负弯矩束同长度范围内的桥面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95%,张拉顶板负弯矩预应力钢束。

搭设钢管支架,然后用手拉葫芦固定千斤顶。

张拉顺序为T1→T2→T3两端同束对称张拉。

其他张拉程序、预应力控制同正弯矩张拉。

各阶段张拉力及油表读数控制箱梁张拉采用YDC1500型千斤顶2台、ZB4-500高压电动油泵及配套油表(编号7396、7284)进行,施工前张拉机具经山西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并出具相应检测报告。

(一)箱梁正弯矩束张拉力及油表对应读数计算如下:1、千斤顶编号:YDC1500 KN(1#)对应压力表编号:73961)钢绞线为4束:张拉控制应力P= 。

校验回归方程公式为:压力表读数Y=+。

(详见检测报告)2校验回归方程公式为:压力表读数Y=+。

(详见检测报告)2、千斤顶编号:YDC1500 (2#)对应压力表编号:72841校验回归方程公式为:压力表读数Y=+。

(详见检测报告)2校验回归方程公式为: 压力表读数Y=+。

(详见检测报告)(二)箱梁负弯矩束张拉力及油表对应读数计算如下:1、千斤顶编号:YDC1500 KN(1#)对应压力表编号:73962)钢绞线为4束:张拉控制应力P= 。

校验回归方程公式为:压力表读数Y=+。

(详见检测报告)2)钢绞线为5束: P=校验回归方程公式为:压力表读数Y=+。

(详见检测报告)2、千斤顶编号:YDC1500 (2#)对应压力表编号:72841校验回归方程公式为:压力表读数Y=+。

(详见检测报告)2)钢绞线为5束: P=校验回归方程公式为: 压力表读数Y=+。

(详见检测报告)压浆1、施工准备工作1)检查确认材料数量、种类是否齐备,品质是否保证;2)检查机具是否完备,运转是否正常;3)张拉完成后,用砂轮切割机切除外露的钢绞线(外露量20≤H≤30mm),然后在锚垫板上进行封锚。

2、搅拌水泥浆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施工作业。

水泥:水:外加剂:膨胀剂=1287:502:19:122(单位:千克)1)搅拌要求:搅拌水泥浆之前,加水空转数分钟,将积水倒净,使搅拌机内壁充分湿润。

搅拌好的灰浆要做到基本卸尽。

在全部灰浆卸出之前不得再投入未拌和的材料,更不能采取边出料边进料的方法。

2)装料顺序①首先将称量好的水、水泥、膨胀剂倒入搅拌机,搅拌2min;②将溶于水的减水剂倒入搅拌机中,搅拌3min出料;③水泥浆出料后应尽量马上泵送,否则要不停地搅拌;④必须严格控制用水量,否则多加的水全部泌出,易造成管道顶端有空隙;⑤对未及时使用而降低了流动性水泥浆,严禁采用增加水的办法来增加灰浆的流动性。

3、灌浆①将水泥浆加到储浆罐中引到灌浆泵,在灌浆泵高压橡胶管出口打出浆体,待这些浆体浓度与灌浆泵中的浓度一样时,关掉灌浆泵,将高压橡胶管此端接到孔道的灌浆管上,扎牢。

②打开灌浆阀,启动灌浆泵,开始灌浆,灌浆过程中,泵要保持连续工作。

③压力达到左右,持压2~3min,完成排气泌水,使孔道内浆体密实饱满,完成灌浆,关闭灌浆泵及灌浆阀门。

4、清洗拆卸外接管路,清洗灌浆泵、搅拌机及所有沾有水泥浆的设备和附件。

5、压浆注意事项①锚头一定要密封好,并尽早开始灌浆。

②灌浆管应选用牢固结实的高强橡胶管,抗压能力≥1Mpa,带压灌浆时不能破裂,连接要牢固,不得脱管。

③严格掌握水泥浆的配合比,浆体材料误差不能超过规定值。

④灰浆进入灌浆泵之前应通过筛子。

⑤灌浆工作宜在灰浆流动性没有下降的30—45分钟时间内进行,孔道一次灌注要连续。

⑥中途换管道时间内,继续启动灌浆泵,让浆体循环流动。

⑦压浆的顺序为:先压下层孔道,后压上层孔道。

在冲洗孔道时如发现串孔,则应两孔同时压注。

⑧每班应制作××立方试件三组,标准养护28d,检查抗压强度作为水泥浆质量的评定依据。

⑨应作好压浆记录,包括灌浆日期、作业时间、温度、灰浆的比例和所有的掺加剂,灰浆数量,压浆压力以及压浆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常情况等。

封锚预应力钢材张拉和压浆完毕后,将锚具表面清理干净并将其外围的砼面凿毛,然后设置钢筋网,即可对外露的锚头进行浇筑封锚砼工作。

封锚混凝土标号采用与箱梁同标号混凝土,要求确保封锚混凝土表面平整,外观与箱梁混凝土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