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应用行为分析(ABA)?也许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但请允许我再回答一次。
“应用”,意味着实践,而不是研究或理论。
“行为分析”可以理解为“学习的原理”,即弄清楚什么导致了新技能,什么不能导致新技能。
(简而言之,应用行为分析对技能的维持和使用的关注与对学习的关注一样多。
)当我们在谈论学习说话、游戏以及作为复杂的社会动物而生活的时候,使用“行为”这个词看起来很古怪。
然而对于一个行为学家而言,只要个体具有完好的大脑功能,这些技能都是能被教会的。
这就是康复理论的精华对于许多孩子,孤独症的行为过多和过少大部分源自学习“受阻”,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教学来克服这些受阻。
普通发育的孩子在没有我们干预的情况下学习。
他们自出生起就生活的“普通”环境提供了学习语言、玩耍和社会技能的条件。
(然而,几年后,这种环境瓦解了,我们不再“自然”地学习任何东西,而是在一种非常结构化的环境里学习,比如大多数人开始学习阅读、写作以及算术。
)孤独症儿童从环境学到的东西要少得多。
他们通常有学习能力,只不过其学习环境却是为普通孩子设置的“自然”学习同样技能的最优化的高度结构化环境。
应用行为分析(ABA)就是来探索如何建立使我们的孩子学习的环境。
行为分析追根溯源,最早可到斯金纳。
他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食物奖赏能导致行为改变(目标行为的即刻正性强化)。
这已经被试图训练他们的狗出门的人们接受了,然而我们却不愿意相信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
问题部分在于人们对大量的强化物(奖赏)有反应,而且食物是最可靠的强化物之一,这也是千真万确的,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
(那些我们认为导致学习的动机、自律、好奇心,确实是超自然的,也将我们与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
然而,这些复杂的“行为”只有在已经获得基本的语言和社会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全面发展。
)反之,任何动物(或者你和我)可能尝试的新行为如果永远不被奖赏,就很有可能很快消失(你拨打热线号码的频率是多少?)。
同样的常识是,导致不愉快(负性)的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也小得多。
这都是行为学习的基本理论。
应用行为分析(ABA)运用这些原理来建立一个使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快而多地学习的环境。
这是科学,而不是“哲学”。
(甚至“尽可能快”也是基于科学,因为现已有一些非结论性的证据表明,如果这些基本的技能在早期教给孩子,这些发育障碍的孩子也能“学会如何学习”。
)动作的学习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
在学校里许多学习是通过解说或通过示范,从而使人们能“自然”地学习。
应用行为分析(ABA)的着眼点在于教会孩子能“自然”地学习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的孩子一开始就能通过示范学习他们就不会得孤独症了。
基于应用行为分析(ABA)的最普遍也是最与众不同的干预结果就是“回合试验(分离式试验)教学”。
这是人们谈到“ABA”或者“洛瓦斯方法”的时候最常想到的东西。
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回合试验(分离式试验)教学有数百小时的时间,也可能是由于回合试验(分离式试验)教学看起来很奇怪。
但是它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它的工作方式每一个方面都已经被改进(而且还在改进中),从而导致了行为效率的最大化。
(简要地说:学生被给予一个刺激一个问题,一套积木和一个图案,或者被要求向妈妈要一杯水的同时,也给予了正确的回答,或者是一个强的暗示。
他因为重复正确的回答而被强化,比如一个M&M巧克力豆,一个骑猪背,一声快乐的“做得真棒”,而其他的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很自然地纠正了。
当他的反应变得越来越稳定,线索也可以逐渐地撤除,直到他能独立地反应为止。
这也是我们通常一对一地在桌上所进行的,称之为桌面工作,它对要求、时间的选择、措词以及治疗师对学生回答的回应都有详细的计划。
)然而,将ABA程序仅仅当成回合试验(分离式试验)教学也是不对的。
洛瓦斯(和其他人)很明确地指出行为程序是一种广泛的干预方法,尽可能地在每一个醒着的时间每一个场景里进行。
在回合试验(分离式试验)操练中被教会的有效技能应在自然的环境中练习和泛化。
一个不明白“问”和“告诉”之间区别的孩子在桌上的操练中正确回答的频率越来越高,一直到他掌握这项技能。
但他却在没有外界帮助的自然场景中不能正确地使用“问”和“告诉”。
从“掌握”到“拥有”一项技能,还需要经过训练的家长、老师、亲属甚至是同龄人花费一定的时间在各种各样的场景里帮助强化大量的适宜行为,直到强化的水平消退到一定的水平(比如像你向人致意的时候的微笑一样自然)。
这里是一个小孩与一个未经过适当的受训的老师或是其他的成人的互动过程:老师:嗨,亚历克斯,圣诞节就要来了,兴奋吗?亚:[无反应]老师:圣诞节你将会做些什么呢?亚:我不知道。
老师:你会得到礼物吗?亚:是的。
老师:你还会做其他的事情吗?亚:[无反应]老师:你有圣诞树吗?亚:是的。
老师:谁会在圣诞节送给你礼物呢?亚:不知道。
老师:是圣诞老人吗?亚:是的。
老师:[微笑]谢谢,亚历克斯!以下是这个孩子的话语:“我不知道,是的,是的,我不知道,是的”这有学习过程在进行吗?(顺便提一句,我曾经观察过人们用这种方式交谈,然后评价说:“他说了这么多话!”)下面是一个受过训练的人可能如何通过这个机会来帮助孩子练习谈话技能:老师:嗨,亚历克斯,圣诞节就要到了,兴奋吗?亚:[无反应]老师:期待圣诞节吗?比如,我想打开我的……亚:是的,我想打开我的礼物!老师:[微笑]我也是!你要了什么样的礼物呢?亚:我要过礼物了!老师:你要了什么礼物呢?比如说,圣诞节,我要的是……亚:圣诞节我要了一辆自行车。
老师:好极了![轻轻地拍拍以示赞赏]期待圣诞节吗?亚:是的,我想要自行车。
老师:[用力拍拍]一辆自行车!太好了!我已经把我的树装扮好了。
我把许多装饰品放在了我的树上。
[指着亚历克斯的树]亚:我把心状的装饰品放在我的树上。
老师:亚历克斯,太棒了![重重地拍拍]亚:啊哈!够啦!别拍啦!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简称ABA ) 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
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自闭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1.情境设计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相对固定的环境。
比如,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室,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须以能相互对视为准),地上舖有地毯;房间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但光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甚至连墙壁也只要白墙即可,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墙壁的适当位置安装能做观察用的单向透视镜;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学;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
2.指导课题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行一个自闭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
3.指导方式①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一对一教学,这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作等项目。
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别指导中所习得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中发展。
②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这适用于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会的知识、技能和展示已养成的行为、习惯;抓住机会自然地教给儿童知识、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时间要求每周在家里有30—40个小时的训练,就是说每星期6—7天的训练,每天5—6个小时;每次训练的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整体水平(注意力、身体状况、情绪、刻板行为等等)综合决定。
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一般每次要10—15分钟;三—四岁的儿童每次15—20分钟;四—五岁的儿童,每次要20—25分钟;五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每次要30分钟左右;学龄前儿童,一般每次要35分钟,学龄期儿童每次要40分钟左右。
从安排来讲,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逐步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5.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①目标分解即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骤。
比如,学习洗手: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拿肥皂----抹肥皂----把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手背)----用水冲洗双手----清洗手心、手背----关水龙头----把手擦干。
再比如,要教儿童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
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儿童,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来促使儿童正确反应,完成要求。
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儿童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
由于儿童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
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训练中儿童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②使用提示帮助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
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 这样的提示形式。
教一个非自闭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儿童。
如果别的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儿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
但是自闭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
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儿童指令后,儿童须马上做出反应。
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
比如,教一个儿童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儿童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
有了这样的提示,儿童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
如果反应不对或不能准确完成则给予示范和帮助提示,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