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恶的来源问题
恶究竟是什么?恶的来源是什么?奥古斯丁一直在探索思考。
今天,我也谈谈关于奥古斯丁恶的来源的思考。
一、奥古斯丁对恶的体验
我们看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会记得他发生过这样一个事件——偷梨事件。
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深夜中把一株梨树上的梨都摇下来,带走了。
然而他们不是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猪。
但他讲的是他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
奥古斯丁在书中同样也对此次偷梨事件进行了分析。
他说爱偷窃而干的偷窃,是毫无果实的,因为偷梨是毫无目的的,完全是为作恶而作恶,纯粹是为了偷窃本身,而偷窃本身就是虚无,因为偷到的梨子随后便丢掉了,仅仅是“饱餐罪恶”、“享受犯罪的乐趣”。
奥古斯丁指出,如果追究一下所以犯罪的原因的话,一般都以为是为了追求或害怕丧失次要的美好而犯罪,但真正的罪在于“漫无节制地向往追求这些次要的美好抛弃了更美好的,抛弃了至善,抛弃了你、我们的主、天主,抛弃了你的真理和你的法律”。
’在奥古斯丁看来,凡存在的都是善的,从受造界到造物主形成了一个等级秩序,从天使到人再到动植物,每一物都拥有不等的美好,但这些美好都来自造物主,所以人犯罪的原因就在于其自由意志追求低等的美好而忘却和抛弃了高等的美好。
二、一些思想对奥古斯丁恶的来源的影响
1,摩尼教,二元论
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认为不但整个世界是光明与黑暗斗争的场所,而且人也是两种力量较量的场所。
人犯罪或作恶意味着身上的黑暗势力战胜了光明,而这黑暗势力是受到终极的恶的实体的操纵的,所以人无需为自己的恶行负责。
“那时我还以为犯罪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不知道哪一个劣根性在我们身上犯罪,我即以置身于事外而自豪;因此,我做了坏事,不肯认罪,不肯求你治疗我犯罪的灵魂,我专爱推卸我的罪责,而归罪于不知道哪一个和我在一起而并非我的东西。
”但是,奥古斯丁意识到这与自己的道德直觉明显不符。
更重要的是,摩尼教的二元论本身就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难题:上帝与黑暗势力彼此对立,如果上帝不愿
与黑暗势力相斗,那么黑暗势力对上帝有何办法呢?倘若能给上帝带来一些损害,则说明上帝是可以朽坏的,这不符合上帝的至善的本性;倘若对上帝无能为力,则说明上帝的造物也不会被恶势力所侵害,也就谈不上需要上帝的解救了。
奥古斯丁认为前者开端就是大逆不道,而后者则显露了摩尼教整个理论的荒谬。
2,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关于“恶是善的缺乏”的观点给奥古斯丁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以希望。
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是善的;如果事物丧失了所有的善,它便不再存在;至于恶,即所追究其来源的恶,并非实体;因为如果是实体,即是善;如果不是朽坏的实体,则是至善;如果是能朽坏的实体,则必定是善的,否则便不能朽坏。
柏拉图的物理世界与理念世界的二分被诠释为肉体与灵魂的二分,物理世界变化、有死、丑陋,而理念世界不变、永恒、完善。
与此相对,肉体出于生死变化之中,而灵魂则永恒不死。
灵魂被囚禁身体里,与物理世界一起,成为罪恶的源泉。
奥古斯丁一方面认识到恶并不是实体,而是善的缺乏,这样就驳斥了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另一方面认识到恶就是分有中等之善的意志对上帝的背离行为,是意志滥用其意愿性而渴求并追随身外的物,远离上帝而沉溺于低等之物。
所以奥古斯丁是用新柏拉图主义的“恶是善的缺乏,理论克服了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同时恶的问题又直接与人的自由意志建立起了关联并得到解决。
三、奥古斯丁的恶的种类
1,自然的恶
如地震,洪水,泥石流。
如果事物在本体上都是善的,那么恶又从何而来呢?这就涉及到人的意志。
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当然也服从于上帝的永恒秩序。
人作为上帝的造物本性是善的。
但是,人的行为却不是在永恒秩序的强制下完成的,而是在人的意志的选择下进行的。
上帝把永恒法则放在人的理性中,人知道上帝的法则,但是人的意志选不选择它,这是一个问题。
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意志选不选择顺从他心中的自然法则。
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但不是一切意志的支配者。
“一切的力量都来源于他,但不是一切的意志都出自于他。
”意志能选择不顺从,是因为意志中有一种违背自然的缺陷。
人因为是从无中被造的,所以会被这种缺陷所败坏。
当人的意志选择了不顺从,恶便产生了。
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堕落。
上帝给了天使和人以相对选择的自由,为的是他们能够自愿谦卑地顺从神圣的意志,但是他们滥用了上帝赐予他们的自由,选择了背叛上帝。
罪就这样出现了。
罪是背离上帝的永恒法则或事物本来的自然秩序。
2,人类的恶
如作恶。
当爱低于自己的外物可能会导致恶。
他说:“人的意志的反面,无视责任,沉湎于有害的东西。
”意志是灵魂的活动,其正当目标应是高于灵魂的上帝;当意志追求低于灵魂的身体时,造成秩序颠倒,产生伦理的恶。
也就是说,邪恶意志不是由一个外部动力所造成的,邪恶意志的原因在于意志内部的缺陷,即人类意志自身的不完整性。
或是说,罪恶不是上帝的创造,而产生于人类意志的缺陷。
四、奥古斯丁的原罪与恩典
1,原罪
奥古斯丁并不认为罪是一种积极的东西, 而是一种消极或缺乏的境况。
同时他也认为, 罪不是实际的恶加诸于人, 乃是善的缺乏。
他发觉罪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自己的爱取代了对上帝的爱。
当他描述“罪的本质”时,认为罪是一种“强烈的欲望, 这欲望是一种变态的自爱, 与爱上帝之爱对立。
”这样的思想认识可能与他信主前的放荡生活有关。
他有时说, “原罪”是通过繁衍而传递给下一代的。
奥古斯丁所了解的人类整体性并不是在盟约方面, 乃是在现实方面。
全人类都是从第一个人亚当繁衍下来的, 因此实际上也在他里面犯了罪。
人性中的罪就是每一个人的罪。
然而, 奥古斯丁并不否认意志应有某种本性上的自由, 仍然能够行出被社会公认的善事, 以较低的标准来看,甚至是值得赞赏的善事。
奥古斯丁同时主张人离弃了上帝, 就担负罪孽, 受撒但的辖制不能行上帝眼中看为正的事。
只有从爱上帝的动机发生的行为才是上帝眼中看为正的事。
2,恩典
奥古斯丁认为, “恩典”是上帝所预备的果实, 是按照上帝主权的美意, 而非按着人的什么功德白白赐给人的, 它是在人的功德之先, 上帝所给的礼物。
这恩典就是上帝赐给人一颗新心, 并光照他使他的意志转变, 离恶向善, 生发信心, 行属灵的善事。
到人重生之后为止, 恩典的活动绝对是上帝独作的, 也就是人的得救丝毫没有人的功劳成份在内。
当奥古斯丁把这种人的重生只归于惟独属上帝恩典的时候, 他还提到“不可抗拒的恩典”。
他认为上帝的恩典能改变人的意志使之甘愿选择善行, 人的意志被更新也就恢复了它的真自由。
上帝的确在操纵人的自由意志, 人自由选择的意志重新转变为道德和圣洁。
这样, 上帝的恩典就成为人里面的行善的根源。
人的自由意志是恶的根本原因,奥古斯丁这样认为。
奥古斯丁辛苦地向人们阐述罪责思想,也就是为了让人为自己行为负责、赎罪,进而信仰上帝和基督教。
因此,他还是拥有自己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他带给后世的巨大影响,并不影响他成为西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