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征类问题答题模板

特征类问题答题模板

一、特征类问题答题模板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归纳描述”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等。

1.解答特征类问题的基本思路2.特征类问题的答题要素(1)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人口、城市、旅游业等)。

(2)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情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3)地形、地势特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的分布、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4)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含沙量、结冰期、流速及水能。

(5)河流的水系特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大小、落差大小(水能)、河道曲直情况、支流多少、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6)气候特征:气温(高低、季节变化)、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地域变化)、水热配合状况。

(7)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8)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

原因类问题答题模板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类型。

命题形式上,本模块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1.解答原因类问题的基本思路①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地形地势③气候(气温、降水等)④水文(河流、湖泊等)⑤植被(覆盖率等)⑥土壤土质⑦洋流⑧海陆轮廓⑨板块运动等二、评价类问题答题模板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势,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1.解答评价类问题的基本思路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

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

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例如评价南水北调的影响,就要先从对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对有利和不利影响加以阐述;评价东北商品粮基地区位或发展条件,就要先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阐述。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

“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

2.评价类问题的答题要素常见评价类问题的答题要素总结如下:三、意义类问题答题模板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1.解答意义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

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划等号。

地理环境具有显着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类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2.意义类问题的答题要素(1)修建铁路线的意义:①有利于沿线地区资源开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②加强地区间的联系;③增强民族团结;④巩固国防;⑤合理布局铁路网等。

(2)发展旅游业的意义:①拉动经济发展;②扩大就业;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④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等。

(3)地理界线的意义:如秦岭是我国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是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等。

(4)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全球的水平衡;②调节不同地区的热量;③海陆间联系的纽带;④塑造地表形态等。

四、思维开放探讨类问题答题模板思维开放探讨类综合题是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新兴的一种题型,难度一般不大。

该种题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材料新颖,贴近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第二,考查面非常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试题中均有可能设置,而且答案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站在不同的地理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率较高。

1.解答思维开放探究类问题的基本思路解答该题型的一般思维方法是:首先阅读给定的材料信息,如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数据信息等;其次从图文材料中提取间接的信息或隐性信息;第三,结合设问审读题目,与信息建立相关联系;第四,与所学知识搭建桥梁,明确答题的方向和重点,尤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成因、原因、影响因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等。

2.思维开放探究类问题的答题要素五、措施类问题答题模板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1.解答措施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措施类试题有一个答题的一般思路,在复习过程中把握住一般思路对解答这类试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措施类试题,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同学们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措施类问题的答题要素六、比较类问题答题模板高考中比较类问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A和B的差异(不同或相同),分析C和D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X和Y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1.解答比较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比较类问题设问一般有两类:(1)名词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

(2)区域特征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

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

因此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2.解答比较类问题的关键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应注意把握“三要”:一要掌握“四步审题”的方法。

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

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通过要求比较进一步找原因。

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

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二要注意“三项联系”。

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

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

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三要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

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

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

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判断类问题答题模板这类问题针对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作出判断,要对地理事物状态有所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形式。

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判断XX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XX的地形类型;图中所示是____________海区;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等等。

1.解答判断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判断类问题有两类:(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

这类问题往往是对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主要是找依据。

依据有三个方面:①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地方的天气状况——高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应为晴天。

②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判断图中山脉的名称——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

③基本的方法,如判断图中北半球等压线上某点的风向——按照“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的要求作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转30°~45°。

某些站点区位分布是否合理,要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三个方面考虑。

自然条件要结合站点的特点从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分析;社会条件主要从和人们衣、食、住、行的联系角度来考虑;经济条件主要从是否节约了建设成本等角度分析。

2.判断类问题常见的判断方法和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