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型院校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的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型院校应用性综合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要求,我们应确立以综合知识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主导、人格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综合化模式。
我们如何理解应用性、综合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呢,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模式的含义:是指以科学的课程应用性综合化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创设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并采取综合性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以实现人才教育的应用性、综合性目标。
应用性综合化作为课程教学的理念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体现其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课程教学中依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课程教学目标应用性综合化应体现为,应用综合知识结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和完整人格塑造。
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的应用综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类型课程来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课程教育中要注重行为能力培养和不同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培养;完整人格塑造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院的隐性课程和实践课程实现。
课程教学形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如何体现
(1)、课程形式应用性综合化。
课程教学形式的综合是指从课程
形式设置上体现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
课程综合形式可以分为首先大型综合课、微型综合课、专业综合课(专业学习导入课(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相关学科、就业方向、素质结构)、非专业综合课、综合技能训练课、综合行为能力训练课。
培养文化思维范式的综合课程(东西方文化综合课、社会综合课、“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综合课程、现代社会发展课、)课程开设的目标:明确方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养、拓展专业视野的微型课程概要课、学科专业概要介绍课、、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可以把一些学科由教师加工成概要课。
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科有一个大体了解。
专业了解、课程了解。
了解专业和课程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非专业核心选修课: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对非专业的学生开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化工专业的学生学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体育专业学生学文学,可以培养体育新闻人才、经济专业选学新闻学课程可以培养经济新闻人才。
提高思维能力的微型思维训练课(心智科学)课程、自选课程课、)培养学术思维的微型研究性课、
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师范技能课程
实践思维课
非专业介绍课(与专业相近的课程)、、修养课、
人文感性修养课程
非学科性课程或称问题课程社会问题课程(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
是根据应用性综合化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课程的学科逻辑体系结构实现课程内容应用性综合化。
真正使课程教学上从理论性、学术性、知识性课程教学为主转向以应用性、综合性为主。
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最大特点是具有学术性。
但对于我们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应用性综合化,我们可以以门具体课程为例。
例如我们现行的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一个理论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知识和教育思维方式的知识。
师范生学了《教育学》课程,当了教师以后仍然不知道如何教育学生、怎样教育学生。
这就是我们目前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缺少应用性知识。
《教育学》要变成有用的课程就要增加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能力知识。
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思维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
课程教学综合化。
再例如《管理学》课程,是各类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课程也是纯理论性课程,不涉及具体各类组织管理的知识。
学生学了《管理学》只是掌握一些纯理论知识,对具体的各类组织的管理知识了解甚少。
造成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职业适应性很差。
不能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
转换工作。
造成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
解决的办法就是把《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变成一个包含具体类型组织管理知识的综合型课程。
当然不可能把每一类型的组织管理知识都纳入进去,可以有侧重点的结合本院系设置的有关管理专业的类型,确定综合那类管理知识。
这样学生学到的管理知识就是综合性的,将来进入社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就会增强。
《管理学》中综合的各类管理知识教学可以由不同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
课程教学的应用性综合化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策略来实施。
课程教学策略如何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呢。
我认为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结合。
也就说课程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认知课程教学策略、应用思维课程教育策略、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和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
创造设多元课程教学策略和课程教学评价策略的类型
1、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以知识学习、一般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学术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等培养为目标。
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在教师的讲授和引领下通过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发、激活、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采取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或策略。
比如研究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微型研究课的讨论交流方式进行,比如北京大学在研讨型教室开设的研讨班课程。
2、应用思维能力课程教学策略:以问题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计划制定能力、技术操作思维能力、管理思维能力等为目标。
应用思维能
力培养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来完成。
3、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以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和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为目标。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训练出来的。
行为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解一次完成的,需要学生通过学生实际的、反复的训练、实践实习、体验和感悟得以提高的。
例如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学生反复的讲演、辩论等训练才能提高。
因此,行为训练课程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关键策略。
当然针对不同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不同的训练方式。
4、人格成长的课程教学策略或称人文教育策略:以人生经验积累、心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个性品格塑造、人文精神陶冶、职业选择与发展能力为目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校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运用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感悟中成长成熟起来。
具体操作方式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细化。
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的实现还要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目前教学型院校虽然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但由于受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评价的方式是经验型的、单一的。
科学的评价是以科学的科学课程教学为依据的,评价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检验。
由于课程教学目标不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也难以科学进行。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确立的出发点或依据。
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课程教学目标大体分为知识目标、专业学术思维能力目标、专业应用思维能力目标、行为能力目标、人格成长目标。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为知识学习达成度的知识评价、能力形成的过程评价、人格成长的测试评价。
具体形式可以分为试卷考试、模拟操作、模拟设计、课堂活动表现、论文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表格测试、发展性评价(例如对教师教学评价用发展性评价就比用目前的奖惩性评价科学)等。
课程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里只是简单进行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