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州民俗文化春节

德州民俗文化春节

第5期.德州民俗文化——春节(梁国楹3王永顺1)2011.1.22录制(除了以下为主持人设计的内容外,栏目组还可在适当位置为主持人增添内容。

)主持人:各位观众,明天就是除夕,后天就是春节了,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安排了一期有关德州春节民俗文化的节目……嘉宾1:春节,俗称“过年”,又称元日、元旦、岁首等,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过春节。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只有“年”而没有“春节”之名,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公历一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

今天的春节习俗基本上形成于宋代,是自腊月廿三祭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持续近一个月的综合性的节日。

主持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那些呢?嘉宾1: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节点有:腊月二十三:祭灶、扫尘;腊月三十:剪窗花、贴年画、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接神、燃放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初二以后:祭祖、走亲戚;正月十五闹元宵。

嘉宾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爷升天觐见玉皇大帝的日子,我国的春节由此开始,渐入年味。

旧时,家家灶房都供奉“灶王爷”神位或神像,称为“灶君”或“司命菩萨”。

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祭灶”就是送灶神,也称“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对过去一年一家人的善恶汇报,再将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应得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

因此,在祭灶时灶王爷神位或神像两旁要先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然后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目的是让他多说好话。

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因为,灶王爷长得俊俏白皙,“着赤衣,状如美女”(《庄子》)。

嘉宾1:祭灶后是“扫尘”。

“尘”与“陈”谐音,春节前扫尘意在“除陈布新”,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舍,清洗器具,洒扫庭院,疏浚沟渠,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古人认为,每人身上都附有三尸神。

三尸神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察明人间犯乱之人,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除夕之夜派天兵下界,凡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

灶君得知,于是让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之夜,天兵下界查看,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找不到一处记号。

嘉宾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德州又称“小年”。

农村风俗和上面讲的差不多,一定要“扫尘”,但现在已经不贴门神像了,只贴灶王像;城市里也要“扫尘”,并全家一起吃饭过“小年”。

“小年”之后,做新衣,办年货,开始为过年忙活。

添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买鸡鱼,寓意吉祥有余;蒸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做豆腐,寓意全家幸福。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腊月三十的节日内容吧?嘉宾2:一是剪窗花。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很普及的民间艺术,为烘托喜庆气氛,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二是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欢乐与喜庆气氛。

我国有三个年画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三是贴门神。

门神最初用桃木刻成,挂在门的两旁,后来画成门神像张贴于门上。

唐代以后,多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或关羽、张飞。

嘉宾1:四是贴春联、挂灯笼。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以工整、对偶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把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以辟邪。

宋代已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朱元璋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嘉宾2:灯笼是喜庆的象征,全国各地普遍在春节挂灯笼。

在贴春联的同时,屋门、墙壁、门楣上也往往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的甚至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

嘉宾1:五是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也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叫“除夕”。

“除”字是“除去;变易;交替”的意思,意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除夕守岁的风俗最早见于西晋时期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等着新春来临,俗称“守岁”。

饺子就是“更岁交子”的意思。

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发财。

后来元宝不作为货币流通了,人们就包进几枚硬币。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一直要吃到深夜。

这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现在主要是看春晚。

嘉宾2:传说,古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之夜,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可是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收拾行装,封窗锁门,一片忙碌时,却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不想那老人捋髯笑道:“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劝说无效,只好答应他住在家里,匆忙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走进老婆婆家,“砰砰啪啪”突然响起炸响声,“年”浑身战栗,急忙逃蹿。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之夜,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嘉宾1:六是接神、燃放爆竹。

除夕之夜,天上诸神下界,所以要置天地桌、接神。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新年子时,又降临人间。

接神仪式由家中长者主持,摆好贡品,焚香叩首,最后将纸钱、神像、纸元宝等放入“钱粮”盆内焚烧。

接神已毕,鞭炮齐鸣。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满园灯笼高挂,灯火通明,鞭炮齐鸣,火树银花,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嘉宾2: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平时饮酒,一般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主持人: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呢?嘉宾1: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动是“拜年”。

一大早,人们便穿上新衣服,走街串巷,相互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者带领族人拜年;有的是同辈相邀结队拜年。

拜年时,晚辈给长者叩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岁”与作祟的“祟”谐音,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嘉宾2: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拜年大体可分两类:一是礼节性拜年。

如给同事、朋友、左邻右舍拜年,一般只拱手一揖,相互问候:“过年好!”一般不宜久留,寒暄两句就要告辞。

二是感谢性拜年。

凡一年来对欠人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

嘉宾1: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清朝就有“团拜”的形式。

现在,机关、团休、企业、学校,盛行“团拜”。

个人之间则盛行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

嘉宾2:正月初一为扫帚日,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否则会把“扫帚星”引来,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向里扫。

主持人:大年初二以后有哪些习俗呢?嘉宾1:初二以后主要是祭祖、走亲戚。

祭祖形式不一,有的到野外祖坟拜祭,有的到宗祠拜祭,有的在家中拜祭祖先牌位。

祭拜时间各地也不一,潍坊三十下午,德州初二。

嘉宾2: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

南方人初五祭财神。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大年初一关门,正月初五开门。

关于财神,一说为道教中的玄武之神赵公明;一说为殷纣王的叔父比干,因其“无心”,故守正公平;一说范蠡,春秋时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家至万金,名“陶朱公”;一说关羽,关羽诚信、重义气,后人认为先有“义”后有“利”。

嘉宾1: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传说女蜗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剪彩为花,戴在头上。

嘉宾2: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晴,预示一年五谷丰登,天阴则歉收。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

主持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嘉宾1: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观灯赏月、猜谜看戏,堪称中国的狂欢节。

春节活动至此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信佛,而正月十五日是佛徒点灯敬佛日。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唐玄宗时长安燃灯五万盏,极为壮观,大诗人卢照邻曾描写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开封灯市绵延数十里,名目繁多,妙意横生,并伴有杂耍技艺、猜灯谜等活动。

嘉宾2:元宵也叫“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可汤煮,可油炸。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寓意全家团圆幸福。

嘉宾1: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子平时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元宵之夜,男女青年借着赏花灯的时机相约会面,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主持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即便是德州范围内,各县市甚至一个县市之内,春节风俗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上面两位教授讲的只是北方一般春节习俗。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