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三化学实验题、工业流程题综合练习

2020高三化学实验题、工业流程题综合练习

高三实验题,工业流程题综合练习25.(14分)如下图装置所示,是用氢氧燃料电池B 进行的某电解实验:(1)若电池B 使用了亚氨基锂(Li 2NH )固体作为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是:Li 2NH +H 2=LiNH 2+LiH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Li 2NH 中N 的化合价是-1B .该反应中H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 .Li +和H +的离子半径相等D .此法储氢和钢瓶储氢的原理相同 (2)在电池B 工作时:① 若用固体Ca(HSO 4)2为电解质传递H +,则电子由 极流出,H +向 极移动 。

(填“a”或“b ”)② b 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③ 外电路中,每转移0.1 mol 电子,在a 极消耗 L 的H 2(标准状况下)。

(3)若A 中X 、Y 都是惰性电极,电解液W 是滴有酚酞的饱和NaCl 溶液,则B 工作时:① 电解池中X 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 。

在X 极这边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 检验Y 电极上反应产物的方法是 。

③ 若A 中其它均不改变,只将电极Y 换成铁棒,可实现的实验目的是 。

28.(12分)利用含锰废水(主要含Mn 2+、SO 42-、H +、Fe 2+、Al 3+、Cu 2+)可制备高性能磁性材料碳酸锰(MnCO 3)。

其中一种工业流程如下:已知某些物质完全沉淀的pH 值如下表:(1)若下列物质均能把Fe 2+氧化为Fe 3+,则过程①中可选择加入的氧化剂是 。

a .Cl 2 b .MnO 2 c .浓HNO 3 d .H 2O 2(2)过程②中,所得滤渣的成分是 。

(3)过程③中,搅拌的目的是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过程④中,若生成的气体J 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MnCO 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由MnCO 3可制得重要的催化剂MnO 2,MnCO 3 + O 2→ MnO 2 + CO 2。

现在空气中加热 460.0 g 的MnCO 3,得到332.0 g 产品,若产品中杂质只有MnO ,则该产品中MnO 2的质量分数是 。

(摩尔质量/g·:MnCO 3 115 MnO 2 87 MnO 71)29.(10分)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SO 2与Na 2O 2反应的探究装置.(1)实验开始时,打开旋塞K ,通入N 2排尽整套装置中的空气,关闭旋塞K 。

点燃酒精灯,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B 装置的作用是 。

(3)反应过程中,观察到:A 中出现黑色不溶物;C 中固体由淡黄色逐渐至完全转化为白色;若将带火星木条伸入D 试管口内,火星显得更明亮。

1 2① 停止加热后,再通入N 2至整套装置冷却,其目的是 。

② 取少量C 中白色固体,溶于蒸馏水得无色溶液W 。

若向W 中滴加几滴酸性KMnO 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若向W 中加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 2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则说明C 中白色固体有 。

③ D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④过滤出A 装置中的黑色不溶物,洗涤后将其溶于浓硝酸,得到蓝色溶液并产生红棕色气体;向蓝色溶液中滴加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黑色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

a .Cu b . CuO c .CuS d .Cu 2S19.(16分)某同学对Cl 2与KI 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反应装置如下:通入氯气一段时间,KI 溶液变为黄色。

继续通入氯气一段时间后,溶液黄色褪去,变为无色。

继续通入氯气,最后溶液变为浅黄绿色。

(1)Cl 2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KI 溶液变为黄色说明氯气具有的 性,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已知I 2+I- I 3- , I 2、I 3-在水中均呈黄色。

为确定黄色溶液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 实验b 的目的是 。

② 根据实验a 中,水层中含有的粒子有 。

③ 实验a 中水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是 。

④ 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在实验a 、b 的基础上,需补充一个实验,该实验为 。

(4)通入氯气,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是因为氯气将I 2氧化。

已知1 mol Cl 2可氧化0.2 molI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 根据上述实验,请预测向淀粉-KI 溶液中持续通入氯气,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为 。

(6)溶液最终变为浅绿色的原因是 。

18 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Fe 3+与Fe 2+相互转化,实验方案及现象如下:Ⅰ. 配制FeCl 2溶液取部分变质的氯化亚铁固体[含有难溶性杂质Fe(OH)2Cl],向其中加入稀盐酸,使其 完全溶解,再加入适量铁粉。

操作 实验现象 a 取2~3 mL 黄色溶液,加入足量CCl 4, 振荡静置。

CCl 4层呈紫红色, 水层显浅黄色。

b 取2~3 mL 饱和碘水,加入足量CCl 4, 振荡静置。

CCl 4层呈紫红色,水层几近无色。

Ⅱ. 实验探究Fe 3+与Fe 2+相互转化实验1: 0.1 mol/L FeCl 2溶液无明显现象 溶液变红实验2: 0.1 mol/L FeCl 3溶液 溶液变红 溶液红色未褪去(1)写出Fe(OH)2Cl 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1中滴加氯水后溶液变红的原因 。

(3)实验2的现象与预测不同, 为探究可能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案及现象如下:步骤1:10 mL 0.1 mol/L KI 溶液 溶液明显变黄 步骤2:将黄色溶液分为三份:试管1 取2 mL 黄色溶液 溶液变红试管2 取3 mL 黄色溶液 溶液变蓝 试管3 取3 mL 黄色溶液 取上层溶液 溶液变蓝(比试管2中溶液颜色深)① 试管2中滴加K 3[Fe(CN)6] 检验的离子是 。

② 黄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微粒有K + 、Cl - 和 。

③ 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4. (15分)已知FeCl 3溶液与KI 溶液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某小组同学对该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1)甲同学首先进行了实验1。

①写出FeCl 3溶液与KI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加入KSCN 溶液的目的是 。

③甲同学认为溶液不显红色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c (Fe 3+)太低,故改进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2。

滴加KSCN 溶液 滴加氯水滴加KSCN 溶液 滴加6滴0.1 mol/L FeCl 3溶液滴加KSCN 溶液加入2mLCCl 4 加2滴K 3[Fe(CN)6] 溶液加2滴K 3[Fe(CN)6] 溶液 滴加0.1 mol/L KI 溶液实验2实验步骤实验现象ⅰ.取2 mL 0.1 mol·L-1KI溶液,滴加0.1mol·L-1 FeCl3溶液3滴。

ⅰ.溶液呈棕黄色。

ⅱ.向其中滴加2滴0.1 mol·L-1 KSCN溶液。

ⅱ.溶液显红色。

ⅲ.继续加入2 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

ⅲ.液体分层,上层红色消失,变为棕黄色,下层呈紫红色。

本实验改用0.1 mol·L-1KI溶液的目的是。

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实验2中加入CCl4后上层溶液红色消失的原因:。

(2)甲同学认为“用CCl4萃取后上层溶液仍为棕黄色”的原因是I2未被充分萃取,但乙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信息:I2、I3-在水中均呈棕黄色,两者有如下关系:I2+I-I3-。

于是提出假设:萃取后的溶液呈棕黄色的主要原因是存在I3-。

①为验证假设,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

实验3实验步骤实验现象ⅰ.取1 mL实验2中棕黄色的上层清液,再加入2 mLCCl4,振荡、静置。

ⅰ.液体分层,上层呈黄色,下层呈紫红色。

ⅱ.取1 mL饱和碘水,加入2 mL CCl4,振荡、静置。

ⅱ.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实验3的结论是。

②甲同学依据乙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选用实验2中的试剂,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了更加严谨的实验,证明了平衡I2+I-I3-的存在。

请你补充完整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将实验2中下层紫红色溶液平均分成两份,分装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1中加入1 mL水,振荡、静置;向试管2中。

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

2.(12分)某同学欲在实验室中对Fe3+与I-的反应进行探究,实现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1)该同学最初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编号操作现象I 先向2 mL 0.1 mol/L 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新制氯水II先向2 mL 0.1 mol/L 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0.1 mol/L KI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变成红色;滴加KI溶液后,红色无明显变化①实验I的现象为。

②FeCl2溶液与新制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该同学分析了导致实验II现象的可能原因,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编号操作现象I II 向2 mL 0.1 mol/L KI溶液中滴加1 mL0.1 mol/L FeCl3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滴加FeCl3溶液后,溶液变成黄色;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III,甲同学认为Fe3+有可能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请结合实验现象用简明的文字说明他得出上述结论的理由。

(3)该同学认为需要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根据实验III中现象得出的结论。

请补全下表中的实验方案。

编号操作预期现象及结论I V 向2 mL 0.1 mol/L KI溶液中滴加1 mL 0.1 mol/L FeCl3溶液,(4)上述实验结果表明,Fe3+有可能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进一步查阅资料知,参加反应的Fe3+与I-的物质的量相同。

该同学结合上述实验结论,分析了实验III中加入KSCN后溶液变红的原因,认为Fe3+与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写为。

17.(15分)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模拟用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杂质为铁及铜的化合物等)制备高纯碳酸锰,过程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①缓慢向烧瓶中(见右图)通入过量混合气进行“浸锰”操作,主要反应原理为:SO2+ H2O = H2SO3MnO2+ H2SO3 = MnSO4+ H2O(铁浸出后,过量的SO2 会将Fe3+还原为Fe2+)②向“浸锰”结束后的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纯MnO2粉末。

③再用Na2CO3溶液调节pH为3.5左右,过滤。

④调节滤液pH为6.5~7.2 ,加入NH4HCO3 ,有浅红色的沉淀生成,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高纯碳酸锰。

回答:(1)“浸锰”反应中往往有副产物MnS2O6 的生成,温度对“浸锰”反应的影响如下图,为减少MnS2O6的生成,“浸锰”的适宜温度是。

(2)查阅表1,③中调pH为3.5时沉淀的主要成分是。

②中加入一定量纯MnO2粉末的主要作用是,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表1:生成相应氢氧化物的pH物质Fe(OH)3Fe(OH)2Mn(OH)2Cu(OH)2(3)③中所得的滤液中含有Cu2+,可添加过量的难溶电解质MnS除去Cu2+,经过滤,得到纯净的MnSO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