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体行为与团队

群体行为与团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 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 都能认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地位、角色,并在行为 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二、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利需要 6.实现目标的需要
小王的一席话,使我开了窍。为了把这项工作做细致,做扎实, 我们拟订了一个计划,并由我和车间党支书负责向厂部汇报,由小王 负责做好青工的工作。最后,我们采取了三个步骤:
第一、先利用车间团支部组织青年做好事,给每一个退休的老 师傅做一个三合板的象棋盘,然后利用活动日送到他们各家,借此机 会有意识的向他们请教一些技术问题,唤起他们对几十年工作环境的 回忆,缩短新老员工间的心理距离。
第二、有车间领导出面“三顾茅庐”,先拉家常,再做检讨, 然后试探口气,让他们逐步感到自己仍是归属于这个集体的,集体也 认可他们。
第三、给他们送去有厂长签字的烫金封面的聘书,满足他们的 尊重需要和归属感。
事后,有位退休的老工人说:“只要厂里还看得起我们这些老 工人,我们就是死了,这把老骨头也要为工厂出把力。
答:非正式群体是与正式群体对称的概念,正式 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所规定的特定目的和工作而 产生的官方组织,非正式群体则是自然形成的非 官方组织,是一种无形的组织。正式群体在人群 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2、通过采用激励方法(主要是应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理论),满足退休工人的需求,以实现退休工人发挥余热 的效果。
首先,送棋盘,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属于生理需求的满 足;
其次,三顾茅庐,是满足退休工人的社交、安全和归属需 求;
最后,送烫金聘书,是满足退休工人的受尊重和部分自我 实现的需求。
通过上述的激励措施,激发了退休工人继续为企业贡献的 热情。
怎样才能尽快提高青工的技术水平呢? 有一天晚上,我和车间的团支书王小云一起散步,顺便谈到这一 问题。小王好像心不在焉,一直偏过头去看那些在路灯下下棋的“马 路天使”们。当我想提醒她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秘密,高兴的说: “主任,有了,七个,就是他们七个。”她二话没说,拉着我的胳臂 来到他们的旁边,指着他们给我看,然后又把我推到偏静处,兴奋的 对我说 “主任,你看清了吧?刚才我指的那七个人,都是我们车间这 几年退休的老师傅。”她兴奋的向我谈起了想法。 她说这些退休老工人过去在技术上都是内行,现在下棋的兴趣把 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现在其实都有些孤独感,每天在家里做饭,带 孙子,晚上才凑在一起,过去由于对他们重视不够,所以他们都有点 怨气,退休后压根儿就不到车间去。如果能把他们请回到车间去,定 期给青工现场指导,或者聘请他们做技术顾问,向他们咨询,不是好 办法么?
了解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与风险 2.共同的兴趣爱好 3.共同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4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触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 感情为纽带。
2.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3.推选群体中最具有威信的人当首领,他拥
有对成员精神的支配权利,有一套快速不 成文的奖惩制度与手段。 4.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5.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请思考: • 1、“马路天使”们聚成小群体的目的和原因可能是什么
? • 2、工厂是怎样补救性的挖掘退休工人的智慧资源的?
答:1、共同的爱好让这些退休工人走到了一起;
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消磨时光,也有可能是因为对工厂领 导不满而了向工厂的领导们传递一个信息:尽管你们不关 心我们,但我们还是过的很开心、很充实。
六、群体的作用
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基本任务 2.满足群众成员的心里要求 3.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老而不废的“马路天使”们的群体作用(案例)
我到机修车间上任时,车间职工队伍的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全车间不算管理人员,工人有71名,其中66名是3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 。他们虽然年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急需补 上这一课。
三、群体的形成
1.定向阶段 2.冲突和挑战阶段 3.形成凝聚力阶段 4.迷惑阶段 5.醒悟阶段 6.接受阶段
四、群体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第四阶段:衰老阶段 第五阶段:死亡阶段
五、群体的种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3.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4.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在组织管理中,管理只要树立人本管理的 概念,注意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
3.管理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非正式群 体的存在作用,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 用,做到为我所用。
4.对非正式群体的情况的情况要进行经常性 的了解和阶段性的评估。
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案例)
案例一:已经高三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都在紧张 地复习,我作为班主任外出开会,结果班上有些 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竟然在延伸课上迟到了很 长时间,我当时很生气,一问男生才知道有大约 十几人,一查这些同学原来他们是我班公认的“ 小群体”的成员; 案例二:一天我刚下班,家里的电话铃响了,一 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孩子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我当 时也很着急,就试着打了几个同学的电话,发现 有好几个孩子都没有回家,过一会儿,才找到一 位同学,他吞吞吐吐地说,因为刚考完试就去打 游戏,一问哪些人,还是那些“小群体”的成员 。
二、 非正 式群 体的 基本 功能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增强自信心 增强力量感 自我确认的需要 其他需要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按形成 原因分
情感型 兴趣爱好型 利益型
积极型按效应 分类来自消极型 破坏型四、正确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1.正式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不同类别的非 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策略。
群体行为
第一组全体
案例收集:李 旺 PPT制作:冯 子 志 讲 解:宋 春 梅
陈琴琴 总 结:刘 俐 钧
人员分工
陈磊 马媛 罗芳
认识群体
目录
了解非正式群体
探析群众行为的规律
团队建设
认识群体
一、什么是群众
1.群众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 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