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粉体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草稿)

粉体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草稿)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好的社会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艺术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备粉体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创新的研究方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本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1、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工程技术知识:工程图学、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管理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知识:了解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般原理和专业知识;掌握粉体材料合成制备、加工、结构与性能测定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国家关于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开发及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具有研究、改进粉体材料性能、开发、设计新材料的初步能力。

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修养和现代意识。

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

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四、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工程图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纳米材料科学导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粉体工程、材料合成与加工工程及热工过程及设备。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机械制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上机、课程实习、创新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技方法训练(工程设计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集中实践周共44周。

六、主要指标:课内(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总学时2496(其中实验232学时、上机120学时、听力64学时),集中实践环节共44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总计200学分,综合教育40学分。

七、学制:四年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符号说明:★:核心课程〇:普通课程、其它注:总学分:200,总学时:2496,实践周数44周,理论教育156学分;课程名称后括弧内数字为课内学时数,括弧外数字为学分数。

十二、培养计划课程分学期计划表注:课程名称后数字为学分数十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说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人文社科实践环节、工程基础实践环节及工程专业实践环节。

(一)人文社会实践环节:1、信息检索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条目的检索,信息内容的获取,整理与分析。

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2、马克思主义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性、实践性的理解,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经济管理实践:通过到工厂、车间的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对工业产品设计、制造的经济性的理解、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工程基础实践环节:1、计算机实践:要求学生集中时间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的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迅速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2、设计性物理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方法、过程,用所学过的物理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验中的现象与问题,从而改变过去被动地验证某个定理的局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数学建模中,掌握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理解。

4、金工实习:通过对机械加工常见工程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一般过程与规律,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为后续理论课打下基础。

5、电工电子实习:要求学生学习电子器件制作的理论和技术并进行操作训练,从而加深对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解。

6、电工电子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先通过该课程设计的训练,达到能独立设计具有一定功能目的的单元电路,从而加强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7、创新设计:创新设计课程是工业技术创新教育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结合课外科技活动,向学生灌输创新思想、创新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训练学生在工程技术和科学实验方面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

让学生有机会去接受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设计,学生通过独立编写创新设计的开题报告,拟订创新设计的工作计划、技术方案与步骤,解决创新设计中的实际遇到的困难,设法排除创新设计实验的故障等,完成预定创新设计方案并最终完成有一定新颖性与实用价值创新设计(或设计作品)的教学活动。

8.设计性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全面考虑化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创新意识。

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是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原理和初步掌握了一些实验技能以后,根据教学要求安排不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即教师提出一系列题目,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然后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再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等。

掌握学习与创新新技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

实验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发现式的学,注重培养学生能独立观察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9.热工窑炉课程设计:热工窑炉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学习完工程基础课程后,对热工工业窑炉进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热工工业窑炉的设计,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热工窑炉,进一步了解热工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热工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程图学方法,学会编制设计说明书,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热工窑炉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

(三)工程专业实践环节: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通过认识实习,可使学生初步获得陶瓷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的感性认识,了解影响陶瓷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产品缺陷种类等。

初步学会现场观察、分析记录,初步学会收集资料,总结整理资料,写出认识实习日记和实习总结报告。

为今后学习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加陶瓷实验工厂的实际生产劳动,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实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陶瓷生产工艺全过程。

掌握指定产品的工艺设备、主要工序的工艺控制指标、工艺操作规程等。

了解影响陶瓷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产品缺陷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

学会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原因,概括总结。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初进行。

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较系统、较全面地了解陶瓷生产的全过程。

着重了解陶瓷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各种陶瓷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工序设置,主要工艺控制指标和产品质量标准、操作规程;企业管理与经营等;并为毕业设计收集有关资料。

4、设计性材料实验:本实验课是在学完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并完成了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实验,掌握了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包含了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等主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和设计性材料实验。

本实验是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撰写实验报告与论文的能力。

5、科技方法训练:本训练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进行。

是在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对专业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安排的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

以小课题和小设计两种形式进行,下学期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则本次做小课题,反之则做小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是为了加强工程训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的一般规律和过程,熟悉了解本专业文献资料及其查阅方法,能根据实验步骤、出现的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有一定深度的讨论;或能根据工程设计的步骤和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

6、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本科教学过程的总结。

同时,通过毕业答辩的形式,也是检验学生能否毕业和能否获得学士学位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答辩则安排在第八学期末进行)。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得到系统的消化、吸收、综合,使学生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猎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工程绘图、数据处理、文字表达、外文阅读与翻译、计算机应用、撰写论文或说明书的能力。

考试课程学期分布数学期课程考试门数1 大学英语(一)、高等数学(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无机化学 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二)、大学物理(一)、大学英语(二)、分析化学 53 大学英语(三)、大学物理(二)、工程图学、有机化学 44 大学英语(四)、电工与电子技术、物理化学 35 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硅酸盐岩相学 36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粉体机械与设备 37 粉体工程 18 0执笔人:教学院长/系主任:2011年3 月2 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