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
杨立状 1,吕兖周 2
1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2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
E-mail:lazi_124@
摘 要: 本文对 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简称 RSA)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 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测量成人心理弹性的各种保护性因素的研究工具。为了引入中国,我们 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对 39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试测。项目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RSA 的
利克特量表(Likert-type)的形式的量表,具有明显的社会期许效应,难以消除被试的 默认偏向(Acquiescence bias)。为此,Dddgeir Friborg 采用了语义分化量表。为了比较 RSA 利克特量表的形式和语义分化量表形式的心理测量学品质,Dddgeir Friborg 采用实证研究的 方法对两种形式的问卷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采用语义分化量表仍然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属 性。对一个 482 人的样本的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保留了 33 个项目。原来量表 的第一个因子即个人能力(personal competence)被分成了两个。六个因子分别是:(1)对 自我的知觉(perception of self)、(2)对将来的计划(planed future)、(3)社会能力(social ability)、(4)工作计划风格(structured style)、(5)家庭凝聚力(family cohesion)、(6)社 会资源(social resources)。内部一致性系数良好,验证性因素结构显示六因子结构拟合良好。
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简称 RSA)是挪威 Odin Hjemdal 教授、Dddgeir Friborg 教授及 其同事所编制的一份测量成人心理弹性(Resilience for adults)的各项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的研究工具。Resilience 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这 表现在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杂志在 2007 年 4 月份(第 16 卷,第 2 期)以专刊汇报 Resilience 的研究进展。与国外如火如荼的研究相比,国内关于 Resilience 的研究仍然处于介绍阶段。综述性的文章已有数篇问世[1][2][3][4],它们对 Resilience 的概念、研究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但是针对 Resilience 的实证研究国内并不多见, 但也有研究者开始将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人格维度引入其研究。[5]
由于 Resilience 这一概念在理论建构上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文化中 Resilience 的含义可 能也是不一样,因此这很显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跨文化研究问题。国内对 Resilience 研究的冷 淡可能与概念的理论建构的不足和研究工具的缺乏有关。为了能为心理弹性(Resilience) 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并且出于跨文化研究对研究工具的同质性的需要,我们 选择了 Odin Hjemdal 等人编制的 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 进行翻译、试测,为量表的进一 步修订提供心理测量学指标。
由于这一量表不能满足 Odin Hjemdal 以及 Dddgeir Friborgweile 的研究要求,他们构建 了自己的量表。构建量表可以采用质性方法收集被试的行为资料,亦可以根据理论来构建量 表项目。resilience 仅仅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层次上,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来解释。然 而,对 resilience 的保护因素的测量肯定应该包括上文中所提到的构建 resilience 所必需的三 个类别。所以他们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来找出影响 resilience 的各种保护性因素。经过对 各种研究文献中所发现的各种弹性因素的整理,他们共得出了 15 类保护性因素:(1)个人 能力、(2)自我效能、(3)社会支持、(4)社交能力、(5)家庭和年轻、(6)内控、(7)气 质类型、(8)愿望、(9)精心组织和习惯(structure and rules)、(10)自我的强度、(11)、
2.2 RSA 的研究历程
1998 年,挪威的 Odin Hjemdal 以及 Dddgeir Friborg 等人对成人弹性的保护因素与易感 性因素的变化产生了兴趣。但是当时却只找到了一个关于成人心理弹性的研究工具,即由 Wagnild 和 Young 所编制的弹性量表。这一量表是基于对 24 名成功适应了各种老年问题的 妇女的访谈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构建了一个包含 25 个项目的量表,该量表包含两个维度: 个人能力(personal competence)和对自我和生命的接纳(acceptance of self and life)。在老 年人样本中,这一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但是一个针对俄国人被试样本的研究没有 验证这一因素结构。这一量表所涉及的应激源的范围过于狭窄,并且其构建量表所选用的样 本信息不能代表整个成人总体的特点。还有就是它只包括了 resilience 定义的三个方面的其 中一个方面,即个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但是对于其他两个社会因素则没有涉及。
2. 心理弹性量表的研究简介
2.1 心理弹性的概念
有关 resilience 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resilience 是相对较新的一个理论建 构,对它的明确分类和准确定义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介绍 阶段,对于 resilience 的定义也未有定论。台湾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 逆力”,大陆学者则译为“心理弹性”[1][2],也有人译作“压弹”[3]。于肖楠,张建新[4]在文章中讨论 了 resilience 的翻译问题。他们认为“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看,resilience 不仅仅意味着个体能 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 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因此笔者倾向于将 resilience 译为“韧性”,中国文化用“韧性”来 形容那些在压力和威胁下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人,这个词与美国人的 resilience 的涵义更 为相近。”我比较赞同“韧性”或者“复原力”的翻译。但是由于国内接受“心理弹性”这一概念
Friborg 和 Odin Hjemda 对非临床的被试的一个 276 人的随机样本进行了因素分析,进 一步将项目数量减少到了 37。217 个被试 4 个月后各因子以及总量表的再测信度从 0.69 到 0.84。为了验证量表的构想效度,比较了一个 59 人的临床门诊病人的样本的量表得分与正 常组被试的得分差异。结果表明,正常组被试与临床被试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这两个样本 还同时进行了健康适应性(Sense of Coherence scale,SOC-29)和一般性焦虑和抑郁症状临 床症状(the Hopkins Symptom Check List)的测量。RSA 各因子与 SOC-29 的得分的相关均 为正相关,大小从 0.29 到 0.75,而与 HSCL-25 的得分为负的显著相关,从-0.19 到-0.61。这 进一步验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7]。
resilience 已经成为一个概念的综合体或者说是一个上位的概念结构;这一结构包含各 种保护性因素,这些因素帮助个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保持适应性的发展。有关 resilience 的 各种研究已经出现了各种量表。但是研究中量表的多样性给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带来了 困难。这一多样性也使确认何种因素被用于何种过程以及他们怎样促进适应性调节带来困 难。通过大量的量表来确认个体弹性的程度,既不切实际又浪费。另外,一个包含具有影响 力保护因素并且信效度俱佳的量表能帮助我们确认个体或团体中保护因素的变化。这种量表 能帮助我们用一些传统上的不常用的研究设计来研究保护性因素,比如说实验设计,或者在 回溯研究(prospective design) 中帮助我们确认感兴趣的群体,这种做法既经济又省时。
Friborg 利用一个随机的 944 人的样本,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量表的五因子结构 进行了分析,模型拟合结果良好。[6]量表的各个因子都与被试在负性自动思维(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上的得分和绝望感量表(Beck Hopelessness Inventory)上的得分成负相 关。这验证了该量表的分辨效度(divergent validity)。RSA 的各个因子与积极倾向测量指标 (Dispositional optimism/Life orientation Test)以及自信测量指标(Rosenberg’s Self-Esteem Scale)间有正相关。这些相关验证了量表的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
-1-

的人比较多,为了交流的方便,在本研究中都以“心理弹性”作为 resilience 的翻译。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理论构想的定义要总结和抓住这一概念的实质,但是定义 resilience
是一个挑战,从研究历史上看存在几种不同的定义。挪威的 Odin Hjemdal 教授在 2007 年发 表在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上的一篇文章回顾了 resilience 的概念发展历程。上个世纪 80 年代,这一概念主要是确认与心理弹性有关的个体特征。代 表人 Rutter 将 resilience 定义为“首先是一种自尊和自信的感觉;第二,是个体的自我效能和 处理变化和适应的能力;第三,用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全部技能。”第二种定义强念的理解出现了变化。虽然研究者仍在寻找有 关 resilience 的个人特征,比如说,内控点和自主性,但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外部社会因素对 于克服逆境,促进弹性适应的重要作用。resilience 的概念被运用到各个层面上。有研究者 提出了家庭复原力(family resilience)的概念,同时社会因素对复原力的影响作用也被重视 起来。Garmezy 和 Rutter 的研究指出个人和社会因素都应该被包括,他们提出了 3 类非常重 要的保护性因素:(1)个体的特质和倾向;(2)家庭;(3)他们所处的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 的特征。正因为 resilience 有多个方面,它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结构。[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