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浅谈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浅谈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摘要:积极、稳妥有序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天祝县;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分析;对策及建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归纳到一句话,就是“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1基本情况及现状
1.1基本情况天祝县共辖9镇10乡、172个村民委员会、774个村民小组。

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为96.18万亩(标准亩),农牧业人口18.68万人,人均5.15亩(标准亩)。

近年来,在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全县减少耕地1
2.79万亩(标准亩)。

截至2010年底,我县实有耕地面积8
3.39万亩,农牧户
4.20万户,农牧业人口18.16万多人,人均耕地面积4.60亩,农村劳动力11万多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7万多人,实现农村经济收入6 868.18万元,外出务工人员4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18 13
5.44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478元。

1.2现状根据调查统计,2009年,我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具雏形,在华藏寺镇出现了少量的规模经营单位和面积,实现规模经营的面积200亩:其中华藏林场租赁阴洼山组农户耕地150亩进行松树育苗;古城林场租赁界牌组农户20亩种植松树苗;寺滩一农户租用阴洼山组农户耕地30亩种植蔬菜。

从2010年开始,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如哈溪镇友爱村、松山镇石塘村、华藏寺镇黄草川等一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以日光温室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发展的典型实例,在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效益。

其它乡镇也根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转包、转让、
互换、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连片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农业、规模种植业、规模养殖业,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流转效益。

到目前,全县19个乡镇土地流转面积已达4.20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

其中:转包面积1.8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5%,转让面积0.4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0%,互换面积0.8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20%,出租面积0.4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0%,其它形式流转面积0.63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5%。

土地流转的年限一般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土地流转主要向发展设施农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相倾斜。

2存在的问题
2.1自然条件恶劣我县约80%的耕地属山旱地,自然条件差,大多以靠天吃饭为主,耕作水平落后,在生产经营上为广种薄收,粗放型经营,投入高、产出少。

农牧民宁可让别人代耕代种或者撂荒,不愿放弃使用权,也不愿花气力投资搞规模经营。

2.2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我县农牧民受长期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牧民“恋土”情节较为严重。

加之农业税费全面取消后,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土地受益又有提升,剩余的20%的耕地是耕地中的精华,也是他们的命根子,无力耕种农田的农民宁愿将这部分耕地闲置或交由他人代耕,也不愿将这部分耕地流转给他人搞规模经营,也有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理解,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失去承包权就没有“依靠”,更害怕以后政策有变化,自己将失去这部分耕地的承包经营权。

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比较严重,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

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满足于守土经营的现状。

2.3土地分散经营无法连片我县农业生产以农民自耕、分散经营为主要形式,当时包产到户时土地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分配到农户,致使每户农民的土地普遍在10块地以上。

因此规模经营只能在分散的地块上进行,在组织生产时农民往往在几块地之间奔波,制约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了规模经营农户的收入。

2.4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我县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村民之间,大多以村内流转为主,向科研单位和村外人员流转微乎甚微。

总的来说,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还处在一个自发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流转阶段,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5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全县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尚未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还未形成,流转信息不畅;乡(镇)、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2.6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随着乡统筹、村提留和农业税的取消,国家实施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以来,农民种地的负担明显减轻,即使不种地也按承包地享受补贴,使部分农牧民宁愿将耕地闲置或交由他人代耕代种,从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不愿将耕地的使用权流转出去。

这就是我县无法实现规模经营的主要原因,也是土地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完善工作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

要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抓紧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发放土地经营权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台账。

同时,要适应发展需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流转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速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加大土地规模经营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向农牧民群众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了解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充分认识到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土地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的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解除农牧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农牧民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

3.3科学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各乡(镇)要修订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整合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科学优化配置利用土地资源,使我县约80%的山旱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将现有的分散地块建成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种植,适合建设日光温室、生态养殖小区规模化经营的高效发展农业,提高投入产出率,促进我县农业由简单、粗放的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3.4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允许农户将部分和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本村及本村以外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跨组、跨村、跨区域流转;鼓励引导能人、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能人带动型、项目带动型、企业原料基地型等多种模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合作社+农户+基地”形成有机整体,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水平。

培育和扩大土地流转需求市场,提高土地流转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