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一 

农 业 经 济 

二 o ●-_ 四 盔 第 ●—_ 期 

总 第 六 十 期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口李 敏 杨学成 

[内容提要]近30年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不少学者对土 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是肯定的,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土地规模经营并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且 学者们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与此同时,在政 策层面上,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导向也有所变化。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规模经营;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91(2014)01—0026—05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少数发达地区就开始试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 

时,学术界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也展开了研究。本文将通过梳理国内 

近三十年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研究文献,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 

内涵、必要性、条件、评价标准以及政策变迁五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 

研究该问题的同仁有所帮助。 

一、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涵义 

张缔庆(1985)指出:所谓大规模生产实质上主要是指大规模的商品生 

产,商品率高和商品量大,才真正是大规模生产。 

岳文韬(1986)认为,规模经营的要义是在既定条件下使各种生产要素 

的配置比例合理化。 

黄河清(1986)认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向 

种田能手集中,形成单位劳动力经营较大面积土地的专业化生产。 

魏先铭(1989)指出:当前人们讲的适度规模经营,实际上是指规模经 

济。它研究的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生产要素集中的程度和积 

累的水平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舒茂瑞、陈守仲(1992)认为,土地规模经营并非规模越大效益越高,而 

是要掌握其中的度,过犹不及。所以,土地规模经营实质上是指土地适度规 

模经营。 

彭宇文(2004)认为,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一般是指与一定的经济发展 

水平、物质装备程度和生产技术结构相适应,保证土地生产率有所提高,并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作者简介】李 敏(1989一 ),女,山东省蒙阴县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 济理论与政策;杨学成(1961一 ),男,山东省东阿县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26 能使农业劳动收入达到或略高于农村劳动力平 

均收入水平时,一个务农劳动力所经营的耕地 

面积。所谓适度,就是说农户所承包的土地必 

须在自己的耕作能力范围内,土地面积少有可 能出现兼业的情况,不能充分发挥土地、肥料和 

农机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造成浪费现象; 多了会无暇顾及,再加上投资大、效率低、债务 

增加等可能致使农户种植收益减少。 韩喜平(2009)认为,广义的规模经营就是 

单纯地指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狭义的规模经 

营不仅要扩大经营单位的土地规模,而且能够 

取得规模经济的效应。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科 

学技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进而使土地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提高,从而实现 

较高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的土地经营状态即为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大部分 

学者持肯定的态度。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 公室(1994)认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于经 

济发达地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务农者收人,显 

示出重要作用,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具有积极 

意义。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验区领导小组(1994) 

指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与完善,符合经济发达地 

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促进农 

业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和粮食 

生产长期稳定增长,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 

业;同时对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 

农民脱贫致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彭宇文(2004)认为,近些年来,许多地方 

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农业劳动力供应反而相 

对稀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年轻农业劳 

动者减少,而兼业农户人数增多,耕地利用率下 

降,急切需要将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的手中;同 

时,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 

化,会出现农业份额下降和就业结构变化的情 

况,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收人会转 

移到其他部门工作,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劳动 

力的收入期望也在增加,因此,扩大土地经营规 

模,成为农业劳动力增加收入的的选择。 

吴豪、江辉等(2008)强调:土地适度规模 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现代化技术 

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现阶段中国农业 

发展的关键。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利于技术 

进步,也难以实施多种机械作业,而土地适度规 

模经营可以灵活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利 

于机械化作业,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然而,近些年来,有些学者针对土地规模经 

营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问题指出:农业规模经营 

并非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宋亚平 

(2013)认为,一味地效仿美国现代农业的模 

式,采取“减人增效”的土地规模经营,短时间 

内虽然会增加农户的收人水平,但从长期看其 

弊端自然会显现出来,例如农民工的失地又失 

业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等,再加上 

农业的特殊性,纵然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往 

往也是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未必会优于农民家 

庭小生产的效益。因此,我们要全面地看待农 

业生产中的土地规模经营活动,兼顾我国的具 体国情,找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农业发展的正 

确道路。 

三、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 

只有具备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时 

机成熟,才能使之成为现实。蔡平民(1989)认 

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实现由土 

地小块承包分散经营向土地相对集中、适度规 

模经营转化的内在动力,即内因。乡镇企业的 

发展以及农业物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客观上为 

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供了必要条件,这可说 

是外部动力,即外因。 

徐受琛、王欣(1994)指出:土地适度规模 

随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土地经营者素质的 

变化而变化,它是动态的。要实行土地规模经 

营,不仅需要适当的政策推动力,而且内部要有 

能促进规模经营的土地制度,外部则需要农村 

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一定的转移速度,此外, 

相应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投资实力也是实现土 

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 

有人认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只有在发达 

地区是可行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成功实现必须 

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综合学者的研究结果大 

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现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稳定转移。只有在农村 

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农村隐 

蔽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吸收,当农村剩余劳动力 ● 

农 业 经 

济 ■ 

农 业 经 济 

二 o -—- 四 年 第 ●—_ 期 

总 第 六 十 期 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高于农村劳动力增长的 

速度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当时,理论界一般将农村劳动力60%以上稳定 

转向非农产业,60%以上的收入来自非农经营, 

作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只有这 

样,农民才有可能愿意将自己的土地转包出去。 

其次,拥有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如果水利等 

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 

业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土地规模经营 

的效率必然降低。因此,只有当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农民才能利用这些 

有利条件更好地经营土地。可见,良好的农村 

基础设施是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条件。第三, 

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即拥有一大 

批能够提供良种、育秧、机耕、管水、植保、收割 以及农产品销售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组织 

机构。伴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 

大户们不仅需要各项产中服务,更需要产前、产 

后的一系列服务,这样土地经营者才能更顺利 

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避免“小而全”、“大而 

全”造成的浪费。当然,土地规模经营还要求 

土地经营者具有较高的素质。 

但是,也有人认为,欠发达地区同样存在着 

土地规模经营的可能性,在具备必要的主、客观 

条件时,也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罗荣根 

(1997)认为,土地规模经营及其发展所需要的 

条件是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土地 

规模经营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土地规 

模经营的推进,也会引起其发展条件的改善。 

彭聚先、杨荣俊、谢茹(1996)研究总结出欠发 

达地区实行规模经营的四个基本条件:相对丰 

富的土地资源;多种经营的充分发展;妥善解决 

好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矛盾;发育比较充分、 

管理运作比较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郑建华 

(2005)指出:欠发达地区农业规模经营能否实 

行并健康发展,政府的政策将起非常重要的作 

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和稳定土地承包制基础 

上,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并且建立有效 

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给 

无地农民适当生活补贴,也会促进土地规模经 

营的发展。 

当然,在分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时, 

制约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同样应该受到重 

视。刘莉君(2010)指出制约农村土地流转与 

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有:种粮成本相对过高;水 

28 利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土地整理不规范操作 

导致土地质量严重下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 

善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大、时间短以及土地流转 

操作不规范导致农民的防备心理。 

四、关于土地规模经营效果 

和适度性的认识 

学者们认为衡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效果的 

标准可以有多种,如:经济效益标准有土地产出 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以及利润的 

增加等;社会效益标准有带动旅游、加工等产业 

发展使就业机会增加等;生态效益标准有美化 

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工 

作来看,主要以经济效益标准作为土地适度规 

模经营效果的衡量标准。 

叶谦吉、李鸿(1989)在探讨川中地区的土 

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时,首先研究了仅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适度规模,将农户的承包 

面积与种植业总收入、纯收入进行统计回归分 

析,得出这三者呈现二次曲线的关系,即随着承 

包面积的增加,收入水平增加,但超过一定限 

度,收入水平则会下降。在将土地规模经营的 

目标仅确立为提高土地生产率时,在其他要素 

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土地经营规模和土地生 

产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然后,研究者将物质投 

入因素加到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关系的 

研究中,发现土地生产率与土地经营规模变动 

成反比,与物质投人的增加成正比,也就是说适 

当增加物质投入,可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并 

进而影响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宜度。可见,在这 

里研究者是把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提高与 

否作为土地经营规模是否适度的标准的。 

陈宏恩(1993)以河北省南皮县荒地为例研 

究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时,选取土地生产率、劳动 

生产率和商品率作为衡量指标。从1988年开 

始,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单位 

选取河北省南皮县的盐碱涝洼荒地为试验地,进 

行以大户承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试验 

土地面积为126.7公顷,从邻近四个村选择12 

户农民进驻现场,进行实际运转。1990年第一 

期任务完成时,荒地开发承包者的各项指标均远 

超出同等条件下其他村民的水平。但并不是规 

模越大,各项指标越高、效益越好,而是以当地、 

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科技投入以及农民的 

接受能力为依据,确定经营规模的“度”,

才能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