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中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规制

刑事诉讼中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规制

本科生毕业论文刑事诉讼中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规制Criminal proceedings illegal income confiscated Regulation学生姓名杨明钊所在专业法学专业所在班级刑法1108申请学位指导教师李锦辉职称讲师副指导教师职称答辩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 (1)2.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概述 (1)2.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特征 (1)2.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法律依据 (2)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适用条件 (2)3.1 属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 (2)3.2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条件的前提 (3)3.3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条件的对象 (4)3.3.1 “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种类 (4)3.3.2 “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追缴机制剖析 (5)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现状 (5)4.1立法不完备 (5)4.2追缴意识不端正 (5)4.3执行主体混乱,执行程序不规范 (6)4.4惩戒机制和权利保障失衡 (6)5 完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问题的对策 (6)5.1联合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尽快制定证据标准、诉讼细则 (6)5.2明确职责,合理界定违法所得追缴的适用范围及期限 (7)鸣谢 (8)参考文献 (9)摘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是新刑事诉讼法新添的其中一个特别程序,由于其仅针对违法所得和涉案财产的专门的设置程序,因此,对违法所得以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没收,不必以被追诉人已经被生效判决确定有罪为前提,即使在被追诉人死亡,潜逃的情形下,也可以单独裁定是否予以没收。

本文针对没收程序的适用条件以及现状,在总结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对策。

关键词:违法所得及其涉案财产;追缴;对策ABSTRACTThe crime suspect, accused person escape, death cases of illegal income confiscated program" is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new one because of its special procedures, only for the illegal income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special setup program, therefore, the unlawful income confiscated property and other involved, not to the accused has be effective judgment determined guilty as the premise, even in the prosecution of people death, flight case, can independently decide whether or not to be confiscated.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forfeiture and the status quo, based on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put forward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confiscation of illegal income program.KEY WORDS: The illegal income and the property;Recovered;Complet刑事诉讼中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规制刑法1108班,201012001633,杨明钊指导老师:李锦辉1.绪论新刑事诉讼法在新增加的“特别程序”一编中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这对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腐败犯罪,减少、防止和挽回由于犯罪所造成的物质损失,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公民个人财产免遭侵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彰显了国家打击贪污贿赂,恐怖活动犯罪的坚定决心,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加大反腐败与反恐怖追赃工作力度,进而有效预防与惩治此类犯罪具有极为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同时,追缴违法所得是查办职务犯罪刑事案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刑事诉讼中正确运用这一特别程序,成为今后需要实践探讨的问题。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概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是指当某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或者死亡时,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所特有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从性质上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并不是针对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审判程序,而是仅针对违法所得和涉案财产的专门的处置程序。

因此,对违法所得以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没收,不必以被追诉人已经被生效判决确定有罪为前提,即使在被追诉人死亡,潜逃的情形下,也可以单独裁定是否予以没收。

2.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特征第一,普遍性。

在特定类型案件中,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时,对其违法所得进行没收是国际公约的基本要求。

例如,200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将没收财产作为打击跨国国有组织犯罪的重要措施,其中第12条规定了“没收和扣押”,第13条规定了“没收事宜的国际合作”,第14条规定了“没收的犯罪所得或财产的处置”。

再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54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为了实现没收事宜的国际合作,各缔约国均应当根据本国法律或者其他有关情形下,能够不经过刑事定罪而没收这类财产”。

【1】另外金融行动特别小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FATF)作为国际社会中专门致力于控制洗钱的国际组织,其1990年提出的旨在控制洗钱的《四十条建议》也有类似规定,有必要在刑事诉讼中以特别程序的方式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二,特殊性。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程序本身注重追求诉讼效率,关注的是如何防止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而引起的诉讼拖延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另外是因为该程序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产权利,易于进行救济。

因此,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的没收程序中,我们不需要预先解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定罪量刑问题,也不受无罪推定,禁止双重危险等原则的束缚。

第三,公正性。

虽然与审判程序相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该程序仍需要遵循刑事诉讼的节本规律。

我们仍需要坚持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构造,在有利害人参加诉讼时,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相应的上诉权。

2.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法律依据在法律依据方面,我国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退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刑事诉讼法也于特别程序编新增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第280条规定:“公安机关认为有符合没收条件规定情形的,应当写出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移送检察院”。

从第280条到283条依次规定了适用范围,申请程序,审理程序,裁定,终止审理及没收错误的返还与赔偿。

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及六机关《规定》也在刑事诉讼发条规定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完善。

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适用条件刑事诉讼法第280条规定,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1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3.1 属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第一,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主要是指《刑法》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犯罪中的罪名,具体包括第382条至第396条中规定的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等。

第二,恐怖活动犯罪案件,是指《刑法》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第120条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和第120条之一规定的“资助恐怖活动罪”。

而且,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也制定了《关于加强反恐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对恐怖活动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第三,依据《刑诉解释》第508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事诉讼法》第280条第一款规定的“等重大犯罪案件”: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2.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

3.其他重大犯罪案件。

在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学界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在此处条文其实是运用列举式去举例说明哪些犯罪属于此处没收程序的范围,因此基于对《刑诉解释》的认定范围,除了上述的贪污贿赂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以外,还包括重大的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抢劫集团犯罪,以及间谍罪,资敌罪等危害国家安全和国防利益方面的严重犯罪。

“重大犯罪案件”应当掌握为社会危害严重,社会影响恶劣,造成的损害结果重大的案件。

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对这里规定的“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容易导致司法机关对案件范围作不恰当的扩大解释。

这可以看作一种立法技术,刑事诉讼法不可能穷尽所有应当适用该程序的犯罪类型,用“等”,表示对于“重大性”相当的犯罪,也可以适用这一程序,以避免频繁地修订法律,方便刑事诉讼法适应社会发展。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一做法严重地影响了法律的明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法治原则。

刑事没收是在被追诉人不到案( 包括死亡) 的情形下适用的,关涉被追诉人的重大利益,程序保护水平相对较低。

作为对被追诉人不利的程序,必须以法律有明确规定为前提,否则,不仅会损害相关当事人的合法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也会降低我国刑事法治的整体水平。

新刑诉法“等”字作为兜底,很难明确界定适用的具体案件范围。

况且,“重大犯罪”也并非刑法上的用语,很难区分“重大”到底是对法益性质、社会危害范围、还是对犯罪结果的界定,因而只能求诸个案的判断。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该程序适用的泛化,最终将侵害法律的权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