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合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旨在阐发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同时,社会历史批评又要求批评家具有自觉的历史意识,在批评中不仅把文学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而且关注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

在社会历史批评中,社会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历史展示的是社会发展的进程。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其创作能够称得上具备成熟的个人风格,起码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开创性。

它必须成为某种起点,并有力地影响着以后的文学风尚;(2)清晰性。

它不应是含糊不清、朦胧暧昧的,而应是让人不假思索和一目了然的;(3)稳定性。

贯串在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中,或者说风格是一个作家的一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文学风格的内涵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4.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英伽登的五层次论1.语音层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包括字音和以字音为基础的更高级的语音构造,如节奏、节拍、语调、音律等.2.意义层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

这里的意义,能够意向性地确认一个客体,不是在物质和形式上确认它,就是它对已经创造出的客体发挥某种特定的意向性功能。

3.再现层一部作品所描绘的世界是以再现的客体为基本组成部分。

文学再现的客体,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依赖意义单元的连续性而表现一个被确定了的世界的质的内涵;二是存在若干“未定域”。

4.图式观相层纯粹的文学作品只是一个构架,是在各个方面都是图式化的构架,它含有空白、未确定点和图式化方面。

在读者的阅读进程中,必须将未定域的具体内容填充进去。

5.形而上层面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这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依存,互相过渡、互相转化,没有内容,形式无所依凭;没有形式,内容无所表现。

因此内容不能离开形式而单独存在,反之,形式也不能离开内容而单独存在,如果从内容中将形式分离出来,那最终便不能不破坏了内容,反之也一样,如果从形式中将内容分离出来,那最终也必将破坏了形式。

尽管在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但是二者也并非等量齐观、不分主次的,内容是主要矛盾方面,而形式则是次要矛盾方面,其中内容具有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是内容主导着形式而不是相反,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符。

从文学的创作过程看,作家总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以后,再去选择和寻找适合于表现这种内容的恰当形式。

从文学的历史发展看,总是由于内容的变化,形式才随后发生相应的变化的。

肯定文学作品中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孤立地存在,并不是说形式没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演变与内容之间往往会出现时间差,二者并不同步进行。

在文学作品中形式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它也能对内容产生反作用。

如果是完美的、上乘的、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将大大有利于内容的表现,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反之,如果是粗糙的、低劣的、不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必然会妨碍作品内容的表达,消弱作品的感染力。

诗歌文体特征诗的专职在于抒情诗歌语言是语言实验的激进先锋在诗歌中,声音的变化运动是情感变化运动的直接表现散文的文体特征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戏剧文学的文体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首先,浪漫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主义,虽然其中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前者是向往未来,后者是缅怀过去,然而它们通过追求理想来摆脱现实、否定现实则一。

其次,浪漫主义在创作上重主观而轻客观,贵情感而贱思维,褒想象而贬理智,扬天才而抑人力,用心而不用脑,凭神秘体验而不凭常情常理。

再次,浪漫主义在创作题材上提倡“回归自然”,歌颂自然人性,歌颂儿童,向往古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淳厚质朴的乡风民俗,主张回到中世纪,以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弃绝。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量采用夸张、比喻、象征、变形等手法,并吸收神话和传奇的因素,运用华丽繁缛的词藻,追求自由舒展的格律,创造出大胆奇特、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绚丽多彩的氛围和境界。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通过文学形象十分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黑暗、丑恶的一面,活画出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众生相。

其次,现实主义要求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地描写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并且揭示各种人物和事件由以产生的社会原因。

文学创作也必须服务于当代生活,现实主义的作品应发挥其扬善惩恶的教育作用。

再次,现实主义注重塑造那种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种典型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作出概括反映,同时它也着力表现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揭示典型环境对于典型人物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与以上特点相应,现实主义在艺术上通常采取写实手法,主张对现实生活作精确细致的描写,它讲究叙事态度的客观性,细节刻划的逼真性和心理描写的深入细腻,也追求结构的谨严和语言的朴素。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它都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但是这种对于内心世界的表现又不同于浪漫主义文学,一是它对以往长期成为盲点的心理功能予以高度重视,二是它致力于发掘人内心的非理性意识。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那种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试图在文学作品中恢复被视为外部世界运行规律的逻辑和秩序的做法,在它看来世界本来就是混乱无序、荒诞不经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逻辑和秩序。

再次,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带有强烈的哲理意味,表现出图解观念的倾向。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现代主义文学极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能事,往往把艺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视为最高的追求,力图借此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为深度模式的消失。

后现代主义则力图打破这种人为的对立,削平深度,而将一切在表浅的层面上扯平,没有什么本质、真理、所指和意义,有的只是现象、形式、能指和文本,这就造成了一种平面感和无深度感。

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也表现为历史感的消失。

在时间方面,后现代主义有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概念,即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仅仅从中截取出“现在”作为孤立的存在方式,割裂现时与过去的联系。

再次,正因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消解了本质、真理、所指和意义,而将一切都浮现于表面,所以虽然它所描绘的形象非常丰满,也能忠实地复制出现实,但正是在这种复制中,形象将现实抽空了,使得现实非真实化了,到处弥漫着一种空无感。

最后,后现代主义文学还通过制造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境来达到去中心和非逻辑的目的。

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第一,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文学本文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第二,文学本文使用的主要是不确定的描述性语言,隐含着无数“空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填空”、“对话”、“兴味”才能把握;第三,文学本文的形象内涵,也必须经由读者与之交流,才能理解。

请说明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如何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隐含读者是怎样形成的?第一,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如白居易在写乐府诗时就有隐含的读者。

第二,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如杨沫的《青春之歌》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如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往往晦涩难懂。

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

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顺向相应逆向受挫在文学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10分)。

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5分)。

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对读者期待视野丰富补充的程度即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10分)。

什么是“美学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批评标准?社会历史批评坚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努力在“作品”与“现实”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因此文学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就成为社会历史批评评判作品的首要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