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目标,自学初读(8分钟左右)
1、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用“||”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2、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给课后生字注音;
(2)画出课文中的生词,借助字典、工具书解释难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按照给出的3个标题把课文分为3个部分。
二、合作探究,归纳导读(12分钟左右)
(1)指名读生字词:绿毯、渲染、勾勒、低吟、奇丽、洒脱、迂回、疾驰、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举杯、羞涩、摔跤、一碧千里、翠色欲滴、襟飘带舞。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4)指名学生划分课文并说明根据,教师进一步明确根据,并
相机板书:
1、草原
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
喜迎远客图(第二——四自然段)
主客联欢图(第五自然段)
三、积累内化,巩固写读(10分钟左右)
熟读并尝试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当堂练习,发展扩读(10分钟)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疾(1)疾病(2)痛苦(3)痛恨(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疾恶如愁()疾风知劲草()疾苦() 2、指名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自学初读(10分钟左右)
1、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画出相关句子。
2、自课文第二部分,蒙古族同胞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画出相关句子。
3、自课文第三部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表达了何种感情?
4、画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做批注说说理由。
二、合作探究,归纳导读(12分钟)
1、指名回答问题一(草原特点:空气清鲜、草地一碧千里、作者为之惊叹、感觉舒服);指名读相关句子:(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回答问题二:蒙古族同胞十分热情。
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②表达迎接客人急切的心情。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3、(1)回答问题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惜别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4、指名朗读优美句子,交流感受。
5、教师总结: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谓情景交融。
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
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三、积累内化,巩固写读(10分钟左右)
1、熟读背诵第二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如:“……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并进行练习。
四、当堂联系,发展扩读。
(10分钟)
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内阅读理解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