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重庆市巫溪县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常言“真金不怕火炼”从化学的角度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金在高温下发生了钝化B.金越炼硬度越大C.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变质D.金的硬度大,高温下难于变形考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金属的通性.分析:真金不怕火炼体现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与熔点、硬度等无关,据此解答.解答:解:“真金不怕火炼”从化学的角度说明该金属的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与硬度无关,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金的性质,熟悉金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2.(3分)(2009•信阳一模)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根据反应时是否放热判断,即食即热型快餐就是利用物质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放热进行的.解答:解:A.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但不是发生化学反应,且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故A错误;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B正确;C.熟石灰与水不反应,故C错误;D.氯化钠与水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石灰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氧化钙的性质进行解答.3.(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此元素是()A.Na B.Si C.P D.S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分析:某元素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最外层电子数为4,核外电子排布为2、8、4,以此可确定元素种类.解答:解:因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所以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每一层上的电子数分别为:2、8、4,原子序数为14,硅元素,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高频考点,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结合题意确定核外电子数,进而确定元素的名称,难度不大.4.(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下列物质属于同位素的一组是()A.1H和3H B.淀粉和纤维素C.O2与O3D. CH4与CH3﹣CH2﹣CH3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分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互为同位素原子具有以下特征: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研究对象为原子;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首先是单质,其次是同种元素;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1H和3H质子数相同为1,中子数分别为0、2不同,是同种元素的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B.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为(C6H10O5)n,由于n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是同位素,故B错误;C.O2与O3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不是不同的原子,故C错误;D.CH4与CH3﹣CH2﹣CH3都是烷烃,二者结构相似、分子间相差2个CH2原子团,所以二者互为同系物,不是不同的原子,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概念,明确概念的要点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5.(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目前,工业上冶炼铝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锌置换法B.铝热反应法C.氢气置换法D.电解法考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选择合适的冶炼方法,一般来说,活泼金属用电解法,较活泼金属用热还原法,不活泼金属如Hg、Ag等用热分解法冶炼,据此解答.解答:解:铝为活泼金属,通常采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的冶炼,明确金属活泼性与冶炼方法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6.(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从海水中可以提取溴,但得到的液溴中常常溶有少量氯气,除去氯气应该采用的方法有()A.加入适量的FeCl2溶液B.加入适量的KBr 溶液C.加入适量的饱和食盐水 D.加入适量的Na2S 溶液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分析: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把溴离子氧化生成单质溴,所以除去液溴中溶有的少量氯气,可以加入适量的溴化钾溶液,注意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溴、氯气均可氧化亚铁离子,则不能利用FeCl2溶液除去氯气,故A不选;B.氯气与KBr反应生成溴,则加入适量的KBr溶液可除杂,故B选;C.饱和食盐水与氯气不反应,不能除杂,故C不选;D.溴、氯气均可氧化硫离子,则不能利用Na2S溶液除杂,故D不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及除杂的原则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7.(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金属性:Li<Mg<Al B.热稳定性:HCl>H2S>PH3C.酸性:H2SO4<H2CO3<HNO3D.沸点:H2O>H2S>H2Se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分析:A.Mg、Al同周期,原子序数大的金属性弱;B.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C.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D.水中含氢键,沸点最高,而H2S、H2Se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解答:解:A.Mg、Al同周期,原子序数大的金属性弱,则金属性为Li<Al<Mg,故A 错误;B.非金属性Cl>S>P,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为HCl>H2S>PH3,故B正确;C.非金属性N>S>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为H2CO3<H2SO4<HNO3,故C 错误;D.水中含氢键,沸点最高,而H2S、H2Se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则沸点为H2O>H2Se>H2S,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性质比较、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规律性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8.(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下列物质中,不含共价键的是()A.Na2S B.N H3C.H ClO D. Na2O2考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第IA、第IIA族元素和第VIA、第VIIA族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解答:解:A.硫化钠中钠离子和硫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故A正确;B.氨气中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故B错误;C.次氯酸分子结构式为H﹣O﹣Cl,分子中氢原子、氧原子,氧原子氯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故C错误;D.过氧化钠中钠离子和过氧根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过氧根离子中氧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判断,根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来分析解答,注意不能根据物质的元素判断化合价,全部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物质中可能含有离子键,如铵盐,为易错点,该题注意过氧根离子中的化学键,题目难度不大.9.(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对于反应:S(s)+O2(g)⇌SO2(g),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①增大压强②升高温度③通入O2④增加硫的量⑤降低压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加入催化剂等都可以增大反应速率,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①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增大,故正确;②升高温度,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所以反应速率增大,故正确;③通入O2,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增大,故正确;④增加硫的量,不影响活化分子百分数或活化分子数,所以不影响反应速率,故错误;⑤降低压强,降低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所以反应速率降低,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温度等方法改变反应速率,注意:固体或纯液体的物质的量多少不影响反应速率,为易错点.10.(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下列试验中可以用来鉴别乙醇、乙醛、乙酸三种无色液体的是()A.浓溴水B. FeCl3溶液C.银氨溶液 D.新制的Cu(OH)2悬浊液考点:有机物的鉴别.分析:A.浓溴水和乙醇、乙酸都不反应;B.氯化铁和乙醇、乙酸都不反应;C.银氨溶液只和乙醛发生银镜反应;D.乙醇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互溶但不反应,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乙酸和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中和反应.解答:解:A.浓溴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乙醛生成乙酸,所以浓溴水会褪色;但乙醇和乙酸都不与浓溴水反应,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A错误;B.氯化铁和乙醇、乙酸都不反应,现象相同无法鉴别,但氯化铁能氧化乙醛,故B错误;C.银氨溶液只和乙醛发生银镜反应;但和乙醇、乙酸不反应,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C 错误;D.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乙醇不反应,乙醛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乙酸和氢氧化铜发生中和反应,氢氧化铜溶解,所以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鉴别,为高频考点,明确有机物性质的差异性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及性质,注意:溴水、氯化铁都能氧化醛基,为易错点.11.(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下列有关我们常用的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ⅠA族的元素全部都是金属元素B.元素周期表与18个纵行,即有18个族C.同周期中的I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D.元素周期表中右上方区域的元素多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分析:A、IA族包含碱金属与氢元素;B、元素周期表含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1个第Ⅷ族;C、同周期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D、半导体材料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应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解答:解:A、IA族包含碱金属与氢元素,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B、元素周期表含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1个第Ⅷ族,共有16个族,故B错误;C、同周期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不为同周期关系时,金属性强弱不一定,故C正确;D、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意元素多为半导体材料元素,右上方区域的非金属元素都是绝缘体材料元素,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明确位置与性质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12.(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甲烷作为一种新能源在化学领域应用广泛,用作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为:负极:CH4+10OH﹣﹣8e﹣═CO32﹣+7H2O,正极:2O2+4H2O+8e﹣═8OH﹣,该电池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氧气发生氧化反应B.每转移2mol电子,电池内增加2molH2OC.C正极附近c(H+)增大D.负极附近溶液的pH值降低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碱性甲烷燃料电池,具有还原性的甲烷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32﹣+7H2O,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根据电极反应确定液的pH变化情况以及电子转移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解答:解:A.氧气得电子,被还原生成OH﹣,故A错误;B.由电极方程式可知总反应为CH4+2O2+2OH﹣=CO32﹣+3H2O,则每转移2mol电子,电池内增加molH2O,故B错误;C.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OH﹣)增大,则c(H+)减小,故C错误;D.负极发生CH4+10OH﹣﹣8e﹣=CO32﹣+7H2O,c(OH﹣)减小,则pH减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烷燃料电池,根据电极上得失电子、电子流向、原电池的概念来分析解答即可,注意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电极为负极,通入氧化剂的电极为正极,题目难度不大.13.(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B.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C.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图I所示的装置没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B.图II所示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D.化学反应时断键要吸收能量,成键要放出能量.解答:解:A.图I所示的装置没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没有电流通过,所以不能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A错误;B.图II所示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 错误;C.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在地球上蕴藏量是有限的,故C错误;D.化学反应时断键要吸收能量,成键要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故D正确;故选D.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较低难度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对的原因、影响反应热大小因素以及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熟悉了解程度,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总结.14.(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乙烯发生的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与氢气反应生成乙烷B.与水反应生成乙醇C.与溴水反应使之褪色D.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考点: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乙烯的化学性质.专题:有机反应;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分析: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断裂,断键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相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是加成反应.解答:解:A、乙烯中的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结合一个氢原子原子生成乙烷,所以属于加成反应,故A不选;B、乙烯中的双键断裂,一个碳原子上结合H原子,另一个碳原子上结合羟基,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故B不选;C、乙烯中的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结合一个溴原子生成1,2﹣二溴乙烯,所以属于加成反应,故C不选;D、乙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反应,不属于加成反应,故D可选;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加成反应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乙烯含有碳碳双键,所以性质较活泼,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二氧化碳.15.(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130mol浓度为3mol•L﹣1是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入适量的6mol•L﹣1的盐酸B.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C.加入数滴硝酸铜溶液D.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定浓度盐酸和过量锌片反应,要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氢气总量,可以通过增大氢离子浓度、升高温度、形成原电池等方法,但不能增大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一定浓度盐酸和过量锌片反应,要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氢气总量,可以通过增大氢离子浓度、升高温度、形成原电池等方法,但不能增大氢离子的物质的量,A.加入较浓的盐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但因为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所以影响生成氢气总量,故A错误;B.加入氯化铜溶液,Zn置换出Cu,Zn、Cu和稀盐酸构成原电池而加快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总量,故B正确;C.加入硝酸铜溶液,Zn能置换出Cu,但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生成NO,产生杂质气体,故C错误;D.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离子浓度降低,反应速率降低,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温度等方法改变反应速率,但要注意结合题给限制性条件,易错选项是C.16.(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X、Y、Z、W四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大小:W>Y>XB.核电荷数:W>Z>Y>XC.W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D.X是ⅥA族元素,其最高化合价为+6价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分析:由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O元素,Y为F元素,W为Cl元素,Z 为Ne元素.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进行,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B.同周期自左而右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越多核电荷数越大;C.W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一定为强酸,如HClO属于弱酸;D.氧元素没有最高价+6.解答:解:由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O元素,Y为F元素,W为Cl元素,Z为Ne元素.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进行,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W>X>Y,故A错误;B.同周期自左而右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越多核电荷数越大,故核电荷数:W>Z>Y>X,故B正确;C.W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一定为强酸,如HClO属于弱酸,故C错误;D.X是氧元素,属于ⅥA族元素,但氧元素没有最高价+6,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难度不大,注意周期表中元素化合价的特殊性.17.(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X、Y的物质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Y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C.t1时,Y的浓度是X的2倍D.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达到平衡时,N的物质的量为2mol,变化6mol,M的物质的量为6mol,变化4mol,反应的方程式为3X⇌2Y,结合图象解答该题.解答:解:A.达到平衡时,N的物质的量为2mol,变化6mol,M的物质的量为6mol,变化4mol,反应的方程式为3X⇌2Y,故A错误;B.t2时,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正逆反应速率不等,故B错误;C.t1时,Y的物质的量为6mol,X的物质的量为3mol,则Y的浓度是X浓度的2倍,故C正确;D.t3时,达到平衡状态,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与图象问题的考查,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难度中等,注意把握图象曲线变化的趋势以及平衡状态的判断.18.(3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把1.2molA气体和0.8molB气体混合于容积为2L的容器中,使其发生如下反应:3A(g)+B(g)⇌nC(g)+2D(g),5min末生成0.4molD,若测知以C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mol/(L•min),则n的值为()A. 2 B. 3 C. 4 D. 5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分析:D的反应速率==0.04mol/L,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据此判断n值.解答:解:D的反应速率==0.04mol/L,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n:2=0.04mol/(L•min):0.04mol/(L•min)=1:1,所以n=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有关计算,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明确计量数之比与反应速率之比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6分)19.(9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在人们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中都离不开化学物质,比如:金属是人类生活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即使有毒的苯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面与金属和苯有关的问题:Ⅰ.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用铝加热反应炼铁:2Al+Fe2O32Fe+Al2O3;(2)由苯制取硝基苯:;Ⅱ.现有X、Y、Z、W四种金属片,①把X、Y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X 上有气泡产生;②把Z、W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溶液中H+移向W;③把X、Z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子流动方向为X→导线→Z.(1)在①中,金属片发生氧化反应Y;(2)在②中,金属片Z作负极;(3)如果把Y、W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则金属片W上有气泡产生;(4)上述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Y>X>Z>W.考点: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铝的化学性质.分析:I.(1)高温条件下,铝和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2)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苯和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II.在原电池中,一般来说,较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现有X、Y、Z、W四种金属片,①把X、Y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X上有气泡产生,说明X是正极、Y是负极,则金属活动性Y>X;②把Z、W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溶液中H+移向W,则W是正极、Z是负极,金属活动性Z>W;③把X、Z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子流动方向为X→导线→Z,则X是负极、Z是正极,金属活动性X>Z,通过以上分析知,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W,结核题目分析解答.解答:解:I.(1)高温条件下,铝和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反应方程式为2Al+Fe2O32Fe+Al2O3,故答案为:2Al+Fe2O32Fe+Al2O3;(2)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苯和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II.在原电池中,一般来说,较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现有X、Y、Z、W四种金属片,①把X、Y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X上有气泡产生,说明X是正极、Y是负极,则金属活动性Y>X;②把Z、W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溶液中H+移向W,则W是正极、Z是负极,金属活动性Z>W;③把X、Z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子流动方向为X→导线→Z,则X是负极、Z是正极,金属活动性X>Z,通过以上分析知,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W,(1)在①中,Y是负极、X是正极,负极上Y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答案为:Y;(2)在②中,金属片Z作负极、W作正极,故答案为:Z;(3)金属性Y>W,如果把Y、W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构成原电池,Y是负极、W是正极,则金属片W上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W;(4)通过以上分析知,上述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Y>X>Z>W,故答案为:Y>X>Z>W.点评:本题考查金属活动性强弱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侧重考查原电池原理及铝和苯的性质,明确正负极判断方法是解本题关键,注意:金属活动性强弱与失电子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多少无关,题目难度不大.20.(12分)(2015春•巫溪县期末)碘是人体必须的元素之一,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以碘离子存在的碘元素,在实验室中,从海藻力提取碘的流程如下:(1)第①步灼烧,该过程中将使用到的硅酸盐质实验仪器有BEF(填代号,限填3项);A.试管B.瓷坩埚C.坩埚钳D.铁三角架E.泥三角F.酒精灯G.烧杯(2)上述提取碘的过程中步骤④操作名称是萃取;(3)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CD(填序号);A.酒精B.醋酸C.四氧化碳D.苯(4)在步骤③中,通入Cl2,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I2+2Cl﹣.;(5)在步骤③中所加氧化剂最好选用D(填代号).。